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关于《长安三万里》和李白

2023-07-18 01:06 作者:iiiori  | 我要投稿

看完了《长安三万里》,简单说说想法。

*涉及剧透。


我看电影不喜欢被剧透,绝大多数时候是只了解一个大致,就当作开盲盒一样去看了,这回就是仅仅知道“是动画电影”“和李白有关”而已,别的信息不敢多看。


【故事、结构、文案等】

我原本以为故事只有一条主线,看到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很怕像之前踩过的某些坑那样剧情单薄、不能把故事讲好,没想到是两条主线穿插进行,交替着、分主次地刻画,整体看下来感觉还不错。


前半部分先倒叙交待高适与李白的相识、相交,后半部分从某一刻起——那一幕有一个标志性动作——动作完成之后,故事的重心彻底转回高适视角。

“那一幕”之后我还蛮惊喜的:毕竟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讲友情的故事,细细一想,假如仅仅只是描述二人友情却起了“长安三万里”这个标题,是不是有点太“大”了?直到看到后来的剧情又明白:主角是他们却不仅是他们,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还是对得起这个标题的。


文案台词我还蛮喜欢的,虽然我自己总喜欢写半文半白的台词(我知道很多人讨厌半文半白),这一部台词偏白话的部分我没有一点反感,该“文”的时候也“文”得很舒服。

(到底是大篇幅刻画李白的作品,我想水平再怎么差也不至于太离谱,才敢放心来看的,所幸这部作品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关于电影里刻画的李白】

有的人不太满意这部里对于李白的刻画或是某些描写,喜欢或不喜欢,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这点我是清楚的。(看过评论里大家的讨论,但不敢多看,水过鸭背,仅此而已)

要说我自己,也不是100%认同这里对李白的刻画,可能是觉得放浪得有点过?但那又怎么样呢?他的本尊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人是立体的、多变的,就算是在世的、接触过他本人的人,不同的人也会认识不一样的他,不同的作品里演绎的李白,想必也有所不同。

这部作品里刻画的李白,自然也只是突出了他千万面中的某些方面,而不是真正的那个立体鲜活的他,我对这方面没有太执着,权当是看看编剧笔下的李白是什么样子。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不可测,不是可预估的,不是按照程序执行指令的机器人,不会按照某些标签呆板地行动,每一个仔细研究李白的人对“李白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但那不包括我,我远远没到“对李白有所研究”的程度,就是一个普通看客,不足挂齿)。

既然是演绎,那就仅仅当作一场演绎,只欣赏演绎的效果,我觉得OK;别人不满意,我管不着。


【“谪仙”?我对李白的粗浅理解】

假如将“谪仙”一词定义为“不入世的仙人”,或是“隐于尘世的仙人”“超脱尘世的仙人”……之类的,那么我理解的李白并不属于“谪仙”。

在我看来,他不但并没有超脱尘世,反而是一个在滚滚红尘之中活得非常热烈、轰轰烈烈、十分尽情恣意的一个人。

他不是超脱(这里指“不在乎”),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尽情在享受自己全部人生的一个人。

他对尘世充满牵挂,充满眷恋、热情,渴望大展身手,渴望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归根结底,他想在仕途上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且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目标。因此我想不应该说他“不在乎”,他明明就很在乎嘛!

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又矛盾,又热烈,又骄傲,又痛苦,但是依然过了轰轰烈烈的一生。或许这一生留下的痕迹远比他自己所期待的要更深远,他想追求的无非是仕途前程、报效国家,然后却在文化这方面给无数人乃至后世,都带来了更多难以估量的宝藏。

可以这么说吗:他想成为神,却早已不知不觉在成神的路上成为了神。

只不过也许世间之事总是如此,当他真正离开这个世界后,才终于成了神。(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只有当人去世后得到了后世的赞誉,才真正算“超脱肉体”“得道”呢?)


搜了一搜,发现“谪仙”一词,可以单独指李白,也挺好的。

无需其他定义,专指一人,也是他应得的待遇。


【和电影无关,一些杂感】

从小就接触到一些李白的诗,小时候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常见,这个人很能写诗。因为没有概念,其实并不明白这些诗的情感重量,不明白诗的质量(乾隆泪目),更不了解每一首耳熟能详的李白诗创作时的背景,不明白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他的理解都来自于教材、课本、唐诗三百首、别人下的定义、各种各样的标签……等等等等,唯独没有自己的理解。

真正开始通过作品“看到”他这个人,还是因为高中课文里收录的《将进酒》。

但那个时候我只是一个高中生,没有阅历,谈不上对《将进酒》有什么自己的理解,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为了阅读理解能拿分,对这首诗留下了简单的印象。

毕业多年后,偶然再看《将进酒》,那时有一位教授将它谱了曲,视频里弹唱的旋律和嗓音之中不失豪放畅快,很多人都说“《将进酒》就该这么唱,这样味才对”。

于是我突然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的?细细看了一遍,大致理解了,惊觉这是一个字里行间充满了矛盾的人。

之后这个旋律被拿到《经典咏流传》里改编,凤凰传奇演唱,再经康震老师一讲解,我一拍大腿:好家伙!老师和我理解得差不多!而且老师还把一些我不太明白的一些地方做了更透彻的解析。

或许《将进酒》只代表李白一时的心境,但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生动鲜活的“李白”。比起以往那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标签,那些“不接地气”的对谪仙的盛赞,眼前这个带着酩酊醉意抱怨着却又自我开解甚至有可能只是在自我安慰的李白,显然生动得多。

我不太愿意把他理解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仙人”,更愿意将他理解为脚踏大地在尘世中体会世间百味的人。

那么热烈的一个人,为何非要是“超凡脱俗”的呢?感受人生的一切,不也是不枉此生吗?并不是非要超脱世俗才伟大呀。


最热烈的酒,配最轰轰烈烈的人,然后感受和记录下他在这世间经历的一切,再将它们凝作心血、瑰宝,留给后人,这就是李白——这是我,一个时至今日依然是历史小白的人对李白粗浅的理解。


【结尾】

这部电影我看得算是比较晚,加上今天周一,我那场加上我也就五个人,其余的还有一对青年小情侣、一对父子。

小朋友算是比较乖巧,没有大喊大叫,期间的泪点我在默默擦眼泪擤鼻涕时,也听到了他爸爸擤鼻涕的声音。

(不知道为什么,剧情里第一次出现李白的诗时,那分明是一段没有任何刻意煽情的剧情,我就泪目了。或许这就是“李白”二字的分量,他的诗早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直至某一个时刻突然被唤醒。)


我们经常感叹隔壁xxx的文化输出做得好、自己的文化输出做得太艰难,但其实输出的东西浅显易懂、能勾起别人的兴趣,以此作为切入点,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相关知识和文化,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耐着性子直接了解晦涩的历史、沉痛的过往,但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心里种下一个种子,也许某一天它不知不觉间发芽破土,也未可知。

那个小朋友长大后的某一天,也许会回忆起《长安三万里》(至少他一定记得主角之一是“李白”),当他翻出童年时跟爸爸来影院看的这部动画电影,那颗种子说不定就能发芽。全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小朋友,也许每个人长大后心中对李白的理解都不相同,但……那又怎么样呢?


——只要李白的诗还在,李白就还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关于《长安三万里》和李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