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拉力:二战德国轻型坦克
本文摘自[英]史蒂芬·哈特著,小小冰人译【战争事典075】《二战德军武器图解百科》
一号轻型坦克
1932年,德国陆军表示需要一款临时的轻型坦克(用来训练装甲兵)和一威力更强大的战车(即后来的三号和四号坦克)。不过,因生产坦克会违反《凡尔赛和约》,故德国便将这款用来训练装甲兵的轻型坦克命名为“一号农用拖拉机”(LaS I),以此来掩饰坦克制造计划。这款轻型坦克也就是后来的一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I)。

一号坦克B型—这款坦克与A型不同,它被稍稍加长了悬挂,并添加了第五对负重轮(中等直径,采用了开放式轮辐)和一对更高的后惰轮。

1934—1935年,蒂森·克虏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克虏伯”)制造了300辆LaS ⅠA型坦克—这种可载2人、重5.4吨的战车拥有6—13毫米厚的装甲板,并由一台最大输出功率为42千瓦的发动机提供动力。1935—1939年,克虏伯生产了1203辆LaS ⅠB型坦克—与LaS ⅠA型相比,这款战车的重量更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更大,并加长了悬挂,以及添加了第五对负重轮。
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一号坦克跟随德国秃鹰军团首次参与了实战。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其间共有1445辆一号坦克与1532辆二号、三号、四号坦克参战。尽管德军赢得了惊人的胜利,但还是损失了89辆一号坦克(它们大多毁于敌军火力)。此外由于三号、四号坦克的生产断断续续,德国于1940年5月入侵西欧时,不得不投入619辆一号坦克“充数”—只派这款战车执行侦察任务。但尽管如此,一号坦克的损失还是非常大。此后,这款战车便再也没被作为主力坦克使用过。德国把剩下的800辆一号坦克用于训练装甲兵和在欧洲占领区执行驻军勤务,或将之改装为装甲后勤车辆。
二号轻型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人研发了一号坦克的重型版,即二号坦克。同时,德国人还在进行三号和四号坦克的研发工作。二号坦克A型于1937年开始量产,这款8.9吨重的轻型坦克配备了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译者注:原文如此],其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04千瓦。
1937—1939年,稍事改进之后的二号坦克B型和C型完成了列装。其中,二号坦克C型在驾驶员的观察孔位置加装有装甲板。之后的1938—1939年,德军列装了250辆二号坦克D型和E型快速侦察坦克。

非洲军的二号坦克—车身侧面的白色棕榈树标志和全车沙漠迷彩涂装,表明这是一辆后期生产的、隶属被派驻北非的非洲军的二号坦克。

这些快速侦察坦克被安装了改进过的履带,以及新颖的扭力杆式悬挂,其最大公路速度被提高到了56千米/小时。德国于1939年秋季入侵波兰时,约有1223辆二号坦克(从A型到E型)参战。
1940年4—6月,在德国入侵挪威和法国的战局中,二号坦克所遭受的严重损失表明其生存能力需要被进一步提高。因此,德国在1941年3—12月共生产了233辆二号坦克F型,它们配备了35毫米厚的正面装甲和30毫米厚的侧面装甲。由于新的装甲增加了车身的重量,二号坦克F型的最大速度仅为40千米/小时。不过,此番改进的用处并不明显—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的情况来看,二号坦克已接近其作战寿命的末期。
后来德国人继续生产了二号坦克G型和J型(这两款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2年),其特点是添加了炮塔外部行李架。1942年后期,德国人开始逐步将二号坦克淘汰出战场,并利用该战车的底盘改装各种装甲后勤车辆。
35(t)轻型坦克
1939年,德国接收了捷克陆军的装备,其中包括218辆LT35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后来被重新命名为35(t)。这款可载4人、重10.5吨的坦克,拥有35毫米厚的正面装甲,并配备了一门37.2毫米斯柯达火炮。该坦克拥有八对装有钢板弹簧的负重轮,最大公路速度为34千米/小时。1939年9月,218辆35(t)坦克悉数参加了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其中112辆隶属第1轻装师。在该师攻往拉多姆的800千米的行程中,35(t)坦克证明了自身的杀伤力、机动性和机械可靠性,但也暴露了它需要频繁维护保养的缺点。1939—1940年,德国又生产了31辆35(t)坦克。1940年5月,大约有204辆35(t)坦克参加了德国入侵西欧的战局。

设计独特的37.2毫米斯柯达A3火炮,炮塔顶部的车长指挥塔那高耸的穹顶,车身的铆接装甲板,这些特征都有助于我们辨识这款35(t)坦克。

在德国于1941年发动的侵苏战争中,约有162辆35(t)坦克参与其中,它们一路挺进了1304千米,在莫斯科附近的克林周围遭受了严重损失。在1941年的冬季到来时,德国人才发现这款坦克的另一个致命问题—气动转向装置很容易被冻结。而到了1942年春季,35(t)坦克被普遍认为已然过时,因此,德国人把仍在东线服役的少量35(t)坦克淘汰出了战场。在红军于1942—1943年年间展开的冬季反攻期间,一批35(t)坦克跟随德国第22装甲师参战,并在战斗中悉数损毁。此后,已然为数不多的35(t)坦克仅在后方执行反游击任务。
38(t)中型坦克
德国在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接收了少量已完工的LT38轻型坦克。1939年5—11月,BMW公司生产了150辆38(t)坦克A型—这种战车配备了37.2毫米斯柯达火炮或德制37毫米火炮,并装有8—25毫米厚的装甲板。1940年,BMW公司共生产了B型、C型、D型325辆38(t)坦克。

38(t)坦克C型—这款老式38(t)坦克C型有两个显而易见的设计特点:矩形防盾偏下方处的37毫米炮炮管,以及炮塔顶部的硕大的车长指挥塔。

1940年11月—1941年10月,BMW公司共交付了525辆38(t)坦克E型和F型—这两个型号的坦克都在车体正面添加了额外的25毫米装甲板。1941—1942年,BMW公司共交付了321辆38(t)坦克G型—在搭载了最大输出功率为112千瓦的发动机后,该型号的坦克的作战距离增加到了250千米。德国人总共生产了1414辆38(t)坦克,其中包括72辆指挥型。
在1939年9月(即德国入侵波兰期间),被主要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38(t)坦克A型有80辆。在1940年5月的西方战局中,德国一共投入了2575辆坦克,其中有228辆38(t)坦克。1941年6月,大约754辆38(t)坦克参加了德国入侵苏联的行动,但因遭受严重损失,至1942年4月时,仍在东线作战的38(t)坦克就只剩522辆了。到1942年夏季,38(t)坦克已经完全过时了。于是,德国把剩下的38(t)坦克调离了前线,并将它们用于执行驻军勤务或将它们改装成各种装甲车辆。到1944年7月,228辆38(t)坦克仍在纳粹控制的欧洲地区执行驻军勤务。

点击下方直达图书特惠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