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美,至今让人沉醉

2023-04-03 11:09 作者:江阳沽酒客  | 我要投稿

清明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美,至今让人沉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节的古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题目就叫《清明》。

在1177年前,唐武宗会昌六年,也就是公元846年,当时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故作《清明》。这首诗出名到现在,恐怕是给大家固定了清明的印象雨纷纷,大家思念故人,魂不守舍,而杏花村成为古代一款名酒。也是有趣得很。

不过清明节,不是唐朝才有的节日。它不仅在24节气中,甚至早于节气之前,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所以,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当时寒食节和清明还是一起,后来感觉合并了,寒食节没有提了。但是有一首诗却很经典《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晋国公子重耳纪念自己大臣介子推的典故。可惜这首诗却把阶级特权表露无遗,全国都禁止烟火,唐明皇却给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赐照明的蜡烛,“五候”就是指的他们一家子。诗人韩翃看到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于是在这首诗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不过没有用,李二哥要是能听进去,就不会埋下唐朝衰败的隐患。俱往矣,大家只读出了诗的美,却不清楚背景了。

年年清明年年伤感,其实也未必,在古代,虽然清明祭祖寄托哀思,但是清明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日子,而且还跟上巳节挨着,男女青年如沐春风,自由求偶季节,你不要以为古代就真的封建闭塞,古人浪漫起来,让你羡慕的很。

不信你读一下诉衷情宋·晏殊的《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这不正是清明游春时, 与意中人遇见的向往吗?

在古代,清明节期间正是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礼记》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

这样感染人的节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的王禹偁,他在《清明》里动情的写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你看,他意思清明节本来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男女相约踏青的美好季节,这一天男女都约会去郊外赏花踏青,唯有自己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我看到这里都想陪他喝一杯,入得世来不怕苦,酸甜苦辣都是福。

也许这个“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节气,正是浪漫与悲伤的矛盾结合体吧,但是总是有更积极美好的向往的。

清明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美,至今让人沉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