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一场修心之路
今天跟22届考研的小伙伴聊一些比较实在的事情:
什么时候开始备考是比较好的,以及本科不好考名校希望大吗?
首先给出我的结论:
1.一旦确定了考研的目的和目标院校,那么从那一刻开始,你就应该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了,除非你是大家公认的天赋型选手,一目十行,这样的同学当我没说就好了。
2.本科不好逆袭的很多,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足以证明了一点,这件事不是不可能的,希望总是有的,只要肯下功夫,希望是很大的,毕竟古语有言:勤能补拙。
2021年考研人数突破四百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个人数比内蒙古包头市(一个地级市)的总人口加起来还多,大家可以想象,在一座城市中,双眼所能触及之人都在考研,是不是有了画面感?
考研人数逐年增加,但是院校招生人数的涨幅可没有这么大,就算国家不断扩招,但是仍难以满足考研这个庞大群体的需求量,所以考研的竞争是在逐渐加大的,我相信各位也都心里有数。
接下来切入正题,为什么竞争越来越大,为什么要早点准备,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为例,我分了以下几点,以便大家一目了然:
1.备考群体的扩大
一些在职的考生、赋闲在家的大龄考生群体也加入了备考行列。我相信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年级大的考生学习能力比不过在校生,而且他们时间也不够。但是很遗憾,在职人经历了社会的艰苦,对于成功的渴望是要比在校生大很多的。而且我相信现阶段大多在校生的心理可能就是这样的:考不上就算了,大不了去工作,没什么的(内心还是比较向往工作的)。
但是很多人真正参加了工作以后,用不了多少时间,也在打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历和读研的重要性,但是此时的他们时间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多了,顾虑较多,但是仍然想读研,那么大多数的他们也就成为了在职考生(此处默认为自由职业)。
所以我真诚地建议大家:拼尽全力,能一战上岸千万不要二战,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能进一志愿就不要想着调剂,不要总是给自己留后路,这样到最后很有可能两头空。
2.考生整体素质的上升
大家可能有的人不着急,因为总感觉来日方长,还有一年,但是总有人会提前准备,而且确实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越优秀的考生准备的越早。
此处可能会有同学问,如何评价优秀二字?
我罗列了几点:本科好,基础好,态度积极,大学期间证书奖项齐全,实践经历丰富。这几点在考研考试中所具备的优势,大家肯定也都心知肚明,虽然比较片面,但是这几点在应试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
那么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局面:差距无法弥补,心虽向往,身却难至。
以前大家备考周期普遍不长,而且总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不要太早,心态会崩。对于这种看法,我持中立态度,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因为这只是符合部分人的情况,我并不相信这是普适的信条,所以我只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因人而异。你准不准备无所谓,总之你要知道,你的竞争对手虽然可能表面上还在陪你玩,但是很有可能私底下他们已经在准备了,我们也要多留心生活,看看你辈之楷模在干什么,你的学习委员,你们班级的前几名,他们在干什么?适当给自己些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默认除去保研的)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观点会被一些人当成偷懒的说辞,简直是无法反驳的绝妙论据。
因为据我个人目前了解的一些客观现象来看(仅代表我个人),考研周期是在逐渐变长的,因为大环境在改变,积极主动的人带动着考研走向,他们越积极,竞争就越大。
尊重客观规律,并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跟风也不偷懒,了解大环境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开始,毕竟早一些准备真的不会害了自己。
一些之前的观点确实会与现阶段的客观事实有出入,因为事物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毕竟我们十几年前抱着诺基亚发短信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会有能发语音的wechat出现。
3.考试本身的变化
近几年不管是考题的形式还是难度都在变化,举例:中传改革专业二、北语转变考法、人大转变考题形式等等。这些现象都透露出一点很明确的信息:想上岸,没那么简单了。
由于人数的激增,考生素质的提高,院校如果不调整试题难度和考试内容,是无法筛选人才的,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开始,主观题的占比在各大院校中逐渐加大,因为主观题考察的素质更加全面,它考察考生的思维逻辑、论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否会灵活运用,做几道论述就行了,简单粗暴,但是毫无槽点。
我相信大家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去考名校的,即使不是名校,也是想基于现有之平台,更上一层楼,那么可想而知,顶层的院校招生有限,但是报考人数是无限的,社会中的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考研,几百万考生,只有几十万可以上岸。
所以:你想成为二还是成为八呢?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哪有人愿意当八,但是很可惜,这么愚蠢的问题,还真的有人在把它付诸实践,只是不自知而已。
了解过考试本身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考研确实需要更加下功夫了,再举个例子:中央民族大学汉硕之前的真题复现率极高,但是从近几年开始,真题复现率逐年下降,不只是民大,很多院校同样如此,想靠死学和考前突击拿分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了。
上述三点就是我对于为什么要早准备考研的一点拙见,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下面我再来简单论述下第二个问题:本科不好考名校希望大吗?
上面已经给出我的结论:有希望。
但是我要说明几点:
1.是有过成功案例,但是不要把它当成普遍现象。
因为你不知道那位考生付出了多少。经验贴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给你适当地信心,让你看到希望,但不是让大家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事实也确实证明:不是谁上都行的。一些考生会在别人的成功中寻求慰藉,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她是她,你是你。放在一个平行宇宙中,同样的时间,可能她已经在学习了,而你嗑着瓜子翘着二郎腿,边煲剧边跟别人说你要考北大。
我一直秉承着人人都一样的观点,即使先天各方面确实不如别人,但是后期可以通过努力来尽可能弥补,确实不愿意打击大家的信心,但是很遗憾,物极必反,越鼓励,起到的效果反而是负面的。
2.关于是否存在歧视
大家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拒绝一名德才兼备,谈吐不俗,专业扎实,热情开朗但是本科不好的考生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所以在考虑有没有歧视之前,建议大家想一下,我能提高我的哪些能力,从而让我更具备竞争力?
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跟自己的个人专业实力关系最为密切。
3.明确自己的优劣
前文已经谈过,具有各方面优势的考生会提早开始准备,但是最应该提早准备是我们这些优势不够突出的考生,我们有的只是时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不是等天上掉馅饼。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时间,用努力去弥补和别人的差距,只有加倍付出,才能加倍获得,如果付出的不够,那么我觉得可以自己问问自己:凭什么这个录取名额会给到我?那些本科好,证书全,专业实力强的考生会轻易放掉这个录取名额吗?
4.重视实践,实践是梦想的起点。
我不希望大家整天把考哪所名校放在口头上,却不付诸实践。梦想这个词太美好了,梦完再想,人生在大脑中成功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回归现实,却又没有动力去实现,只是作为一个对于未来的朦胧期盼,来充实现阶段无所事事的内心,但是当大家迈出第一步,体会到用实打实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之后,会慢慢喜欢上这种感觉,人生不就如此,在一点点的进步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卑不亢,知己知彼,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