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我也曾经升职失败想辞职#B读好书”

罗老师推荐穆勒的两本好书:《功利主义》和《论自由》,这次先讲《论自由》
罗老师第一次看是1999年,大为震撼,书上的三分之一都做了标记。
穆勒是边沁的学生,他批判性地发展老师的功利主义。
边沁认为人类由痛苦和快乐主宰,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是幸福最大化,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功利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它可能会导致多数对少数的不宽容,也就多数的暴政,而且多数往往只是名义上的上组成多数的个体,大多是沉默与盲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穆勒将人的尊严移入到功利主义。穆勒认为从长远上来看,尊重个体的自由,会让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增进社会,会导向最大的人类幸福。穆勒在《论自由》开篇就引用了冯堡的名言:“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诞成天才,天才在一般人看来是怪异,甚至会很让人讨厌,因为不太能够循规道矩,但是天才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福利。所以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穆勒为个人自由极力辩护,他说:“只要我们的行为不伤及他人就不受人们干涉,即使在他人看来我们所行是愚蠢的、乖张的或是错误”,穆勒说:“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我们自身之善的自由,只要我们没有企图剥夺别人的这种自由,也不去阻止他们追求自由的努力。在无论身体、思想还是精神的健康上,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监护人”,穆勒说,“从长远上来看,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
对罗老师个人而言,至少在职业上、专业上和志业上都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2005年罗老师又重新回到法大做老师,罗励志成一个好老师。晋升未果后,其实非常的郁闷,一度想过辞职,但是一位朋友问罗老师:“如果你一辈子都是讲师,还能不能做一个好的老师?”罗老师想了很久,觉得即使一辈子无法高升,也还是希望能够做一个好老师。所以朋友说:“那不就得了吗?那就好好带学生读书,能够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名利本来就是浮云,人是无法追上浮云的。但是浮云会不经意来到人前。越是追逐荣誉,越是难以追到;越是轻看荣,荣誉反而会来追你。其实没有任何荣誉是我们伪善幽暗的灵魂所能承受的。”
最初学习法律,总是认为法律就是治人的工具,看到每个行为本能去想是否犯法?判几年?
但是穆勒提醒我们,总是治人的法律,那是人治,不是法治。因为法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权力约束,所以穆勒举了一个如何限制鹰王权力的例子,因为“鹰”字据说在英文中和“英格兰”的发音很相似。所以穆勒说:“在一个群体中,为了保护弱小者免遭无数秃鹰捕食,有必要由一个比其余者都更强的鹰王受命进行统御。但是这个鹰王对群体的戕害实不亚于那些小一号的贪婪者,于是群体又不得不对鹰王的尖嘴利爪时刻加以提防”。于是穆勒提醒我们,法治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抛弃权力本身的预设,始终要警惕权力的滥用。法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惩罚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穆勒的这些看法导致刑法里就诞生了损害学说。如果一种行为没有损害他的利益,那就不是犯罪。一方面,立法者不能动辄以社会利益、国家利益这些超个人利益的名义随意扩张惩罚范围,因为按照穆勒的观点:如果超个人的利益无法王原为每个个体的利益,那么这种利益就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的利益,那在刑法中就有可能有很多看起来言之凿凿的罪名,在这种观念的审视下,可能都是一些不严谨甚至错误的地方,因为有些行为也许对多数人构成强烈的冒犯,但这种冒犯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不爽,而这种不爽甚至还只是一种人为的偏见,不能因为这些冒犯就发动惩法权。穆勒提醒我们法治的意义,人类的文明就像火山口上的薄纱,非常脆弱。如果人类要走出治乱循环的这个宿命,法治可能是唯一的选择,越是紧张的关头,越是要坚守法治的底线。
阅读这本书,对罗老师而言有非常大的反思。罗老师曾经在功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励志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曾经激动着罗老师年轻的心,他不喜欢反对的声音,也容不得其他人的批评。他觉得自己的志向是如此高远,其他人指责与批评只是技不如人的一种体型现。
穆勒的《论自由》又让他从独断论的沉睡中惊醒,因为穆勒让他反思批判精神的无比重要,学术的生命就在于接受批评。很多时候越是崇高的志向,越是让人忘记了人性固有的幽暗,自欺会导致自负。
穆勒用四个环环相扣的论证,来证明思想自由以及意见表达自由对人的精神幸福。首先,反对意见有可能是正确,我们所赌性不移的东西可能是错误,人不可能是无谬的存在。其次,反对意见即便是错误的,也可能包含着正确的成分,因为通行的意见并不一定是全部真理,只有与反对意见的碰撞,余下的部分真理才有机会得到补足。再是,就算通行意见不仅正确,而且是全部真理,但应该接受反对意见的不断挑战,因为这会让争议变得更加鲜活,不至于沦为教条。最后,穆勒说:“如果真理成为教条,那接受者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真理也就会失去意义,对人的身心言行不再有积极的影响,最后就会沦为空洞的形式”。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不断提及苏格拉底,因为他们二人都主张批判精神,但罗老师时常在思考二者有没有不同: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始终还是想从无知走向有知,因为他所有的怀疑都是为了确信,我们越是笃定,越是能够从容接受一切批判。
但穆勒有没有相信的东西呢?如果只是为了怀疑而怀疑,如果怀疑的目的不是为了建构,而是解剖,这种怀疑是会走向虚为。所以这个问题罗老师一直在思考,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尤对自我人性认识的丰富,罗老师放弃了穆勒的很多主张,所以我买过很多本《论自由》在最新版本的书上写了很多读后感,现在主要是批评而不是点赞,因为罗老师发现穆勒的人性太过乐观,他给了充分自由的选择,认为大部分人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都会自由地选择崇高,拒绝卑劣。但就罗老师个人有限的经验,不少人往往都是心中向往崇高却自由地选择了卑劣,还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他们会自由地把选择前让给别人来帮自己选择。
虽然对于穆勒的很多观点,罗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罗老师觉得穆勒会欣赏其批判态度,因为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原本就是《论自由》的灵魂。
罗老师现在也慢慢的告别了最初的雄心转子,不想变得杰出,只是想努力变得诚实,诚实地面对内心,诚实地对待谁的职业,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人内那些激动人心的教导,但希望同学们始终能够用一种谦卑的批判精神来追求真理,因为只有真理才能让人拥有真正的自由。罗老师把这作为他尘世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