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的精神分析教室31】主体篇;谎言即真理

引入弗洛伊德的格言,哪里有本我,那里就有自我,这句话是指无意识本我的快乐原则总要被意识的自我之现实原则取代,意识的自我由无意识本我而生,而由于现实自我总会取代本我.
这里面充斥着生物实证的色彩
而拉康认为一个场所决定了意识必定生成于无意识之内, 自我出于本我,无意识是外在于意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关系.无意识是外在的真正存在的东西
我们此时可以发现,主体内部是分裂的,存在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好似现实的主体,和一个支撑这个主体的另一个主体...
我思故我在,拆开来看,我思 证明 我存在,可以说成是当我思考的时候 我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有我思能生产出存在,然而他不能证明"我思"的主体是世界的本源.
弗洛伊德则通过梦确立了无意识存在,在梦里有某种东西在思考,一个外在于我们能意识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意识(名词)意识(动词)不到的.口误也是一样,有个东西在控制语言与思维,所以弗洛伊德认为并不是意识主体在思考,而是无意识主体在思考.
而这个时候我们看向笛卡尔的逻辑过程:
我怀疑 导向 我存在 这是自我确证,但是谁能确保我思考 和 我存在 的两个主体是同一个呢,并且我在是我思生产出来的,这意味着当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被创造完后仍可以将整个命题当做上面那段话的我在体现,我思 可以再次思考我思故我在,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我思去思考我思我思故我在.
弗洛伊德指出有个无意识的我在思考,这在我们意识主体确证之前他就已经在思考了.
所以我思故我在不一定能证明一个意识主体是本源,而弗洛伊德对意识主体之思的怀疑确定了无意识主体的存在.并且死推笛卡尔逻辑也能确定出无意识主体的存在
拉康认为笛卡尔通过我怀疑为前提取得我思再推断出我在,实际上是一种误认,他只能确立出先验主体或者说意识主体,笛卡尔运用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假定能知的主体上的,这是我对我知识的误认.我思带来的我在是自我的误认,站在"我在"位置后拒认了有无意识存在.
所以也可以延伸一下,由统一主体哲学延下的所有统一心理(名词)学都是一种误认,这种心理就是一种由误认带来的幻想,而支撑这个结构的就是无意识.
所以拉康的主体否认了笛卡尔式的,主流心理学的先验自由的,统一的,自己独立存在的主体,也不是荣格神秘主义的集体无意识.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拉康提炼出了表述的无意识主体和一个有意识的陈述主体.
思考者与证明存在的主体并不是一个主体
而那个在整个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表达的逻辑悖论断裂之外的剩余,也是一个他者,造成梦与口误的那个也就是无意识才是支持主体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挨批米尼得斯提出了一个命题:我的这句话是假的:我说我撒谎
首先如果我真撒谎了,那么我刚刚说的那句话是真话,我并没有撒谎.
或者我没撒谎,这时候我说我撒谎则是谎话
这个时候支撑我说出这个命题的那个我和真正撒谎的我不是同一个我
5:25后自己看吧,总结就是统一的主体只会在主张自由平等的社会出现,但是自由的统一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保证契约的时候总要遇到风险和破产,这个时候契约的平等精神荡然无存,当我们主体统一的时候,风险之类的东西导致了平等的契约不存在.这里面的我说我撒谎就是对平等契约的否定,此时就需要一个外在的绝对否定,一个强大的话语支撑起这个悖论--就这样,怎么,你不福气?
回到开头的那一段话,拉康如此解释,有它(无意识)所在的地方,我(有意识主体)必定在那里生成,这是我的责任(我服气了(外在话语?))这也是拉康说给分析师们听的,让他们扮演那个外在的无意识,让患者面对真正的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分析并承担欲望.
我思主体和我在主体,自我和本我都不是本源的主体,只有外在的分析师扮演的,说出怎么你不福气的那个律令才是无意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