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则“教练对话”心法,让每个人可能成为教练!

2021-10-11 15:47 作者:泰普洛  | 我要投稿

世界是客观的,但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主观的。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朋友之间,人人都可以成为教练。

只要你能够真正做到“放下”,保持好奇、探询未知,我们就能让教练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受益无穷。

——泰普洛领导力学院

泰普洛领导力学院,作为国内最早提供高管教练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之一,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与国内顶尖的高管教练合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民企提供高管一对一教练服务。

其实,教练不仅可以运用在企业的内部,帮助管理者去成长。教练对话和教练状态,更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本期,小编又精编了高正坤教练(公众号:正心教练 ID:EQ-school)“关于教练对话”的四则心法,不管你是企业领导者还是团队leader,抑或是作为父母或朋友的角色,学习教练对话的艺术,都能自己和身边人受益无穷!

第1则

去伪存真,看入言中

教练对话过程心法之一:关于对事实的洞察

“去伪存真,看入言中”,是教练对话的起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单点说,就是:

当对方说出他想说的时,不急于下判断,适当地预留对话的空间,从而减少自己的主观判断,同时提出好问题,去洞察对方判断背后的具体事实。

“有色眼镜”常被人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偏见。但殊不知,当我们在判断别人偏见时,自己也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偏见者了。

我们对他人的任何评价,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自己的个人主观判断——每个人都很容易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世界。

所以说,世界是客观的,但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主观的。

“每个人所处的现实是根据各自的意愿被创造出来的”,正如尼采所说。

没有事实,只有对事实的解读。同样的事实,我们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不同的解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模式。

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客观的事实,还是对事实的感受、体验以及意识,造就了真实的自我?

事实上,往往人们头脑中的事实,比客观事实本身更重要,甚至可以说:人们头脑中的事实才是真的事实,而非客观事实。正因为如此,真实的自我并非事实(观察对象),而是由我们对事实的感受与体验形成的自我意识。

但是,在教练过程中,这些自我意识会影响我们的教练进程:如果我们有过多的主观判断,或者我们不能通过客户的主观判断看到真正的事实,那就无法让我们的客户真正看清真相,也就无法帮助客户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

所以,作为教练,虽然我们也会容易陷入判断,但我们要尝试去做到放下主观判断,听清客户语言表述背后的事实,做到“去伪存真,看入言中”,帮助客户看清事实真相,从而帮助客户产生新的觉察与新的行动。

这就需要教练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积极聆听的能力。

正所谓兼听则明,教练要明,则要兼听;而要兼听,则要放下判断。每个人都习惯于判断,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陷入判断之中,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执念”。

例如:

客户说:“我发现我特别在意钱”。这个时候,我们脑子里马上就会形成一个判断:他小时候家里估计很穷。但事实上,对方也许从来不缺钱。 客户说:“我最近总是容易发火”。我们也许会马上判断:他一定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事实上,对方可能只是最近特别忙、特别累。 客户说:“我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却总是缺少行动力”。我们也许马上判断:他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事实上,对方可能只是遇到了一些情绪障碍。 ……

很显然,我们看到的,往往并不是事实,或者说不是全部的事实,而是我们通过判断看到的事实。

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判断,它很难避免,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的判断太多,我们就会习惯性对给对方贴上一个“不好”、“错”的标签,而不会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的整体性。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有过多的判断,那么就会形成习惯,进而以偏概全,对人产生很多负向的评价和指责,让对方也会产生很多不舒服的感受,那么进而就会影响我们和他人的关系——这种判断的存在,就相当于在我们他人之间竖起一堵墙,将我们和他人隔开,更加让我们看不到他人的身上的各种可能性。

作为教练,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平时我们都习惯判断,在教练过程中,我们也会习惯性地作出判断。特别是遇到自己不太喜欢的教练对象,这种判断就更多了。甚至,当对方出现一些违背我们内在价值观的行为时,我们会对对方产生反感,让我们无法完全接纳对方。

而当客户感受不到接纳的时候,那么我们教练对话就基本终止了——对方不愿意表达真实想法,也不太可能你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特别是对方感受到教练的排斥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爬行脑就开始启动,他们会产生对抗和逃避,教练对话的失败就很难避免。

更重要的是,不但我们有判断,客户也会有判断。如果我们被他们的判断带走的话,我们在教练过程中很容易偏离方向。

例如,他们经常可能会说很多这样的话:

● 他老是信口开河 ● 他这样很没礼貌 ● 他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 他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 他做事经常拖拖拉拉 ● 他一直都喜欢抱怨 ● 他总是喜欢和我对着干

很显然,这些都不是事实,而是客户对事实的判断。因为有了这些判断,客户很容易给人贴上一个标签,例如:没有礼貌、拖延症、洁癖、爱发牢骚等等,这些判断也会给我们的教练带来干扰,让我们看不到真实。

在我的经验里,要减少判断、看清事实最简单可行的做法是:时刻保持觉察,区分语言中的事实与判断。

客户处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判断之中。作为教练,我们就得通过提问尝试让对方说出事实,并且让对方更多地看到事实,从而帮助对方看到真实,产生新的觉察。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自己则需要时刻保持觉察,有意识去放下我们的习惯性判断。虽然我们都无法完全避免判断,但起码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我们能觉察到自己正在判断,那么我们对对方产生负向判断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我们才不会被自己的判断蒙蔽双眼,保持中心状态,那么我们才会去有意识地看到客户判断背后的真实,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2则

通情达理,听出言外

教练对话过程心法之二:关于对感受的体察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和他讲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对于愤怒的妻子,丈夫常这么说;对于不讲理的客户,销售也常这么说。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对方是牛,不讲道理。因为他们常讲的是“理”,但似乎对方不懂这个“理’,相反像一头愤怒的牛,蛮不讲理。于是,就只好骂对方是牛了。

看到事实,就事论事,给对方讲道理,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当我们过分只关注道理的时候,就容易忽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对方当下的情绪状态。

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只有”听出言外”,体察其内在感受,才能有效激发对方的能量,推动对方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因此,我们有些时候需要放下所谓的正确道理,去多体察对方当下情绪状态。

人不是计算机,说每一句话都会根据事实做精确陈述。人是有情绪的,所以我们说自己要尽量减少判断,在教练中尽量减少主观情绪,做干净的沟通,但我们无法不让别人判断,何况对方现在心情不好呢?

当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类似“又”、“老是”、“总是”、“一直”等这样的词汇来表达他的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词这是人们表达不满感受的语气词,起到的是情绪强调作用,而非其真实的意图。

但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忽视对方的情绪,而只会讲所谓的正确道理。面对不满的客户,很多一线的客服人员只会说:

这是公司的规定,我也没有办法。

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却会让不满的客户愤怒,甚至使用攻击性的语言。你会觉得很委屈,因为你很有理,但你却不知,你这时所谓的道理是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很多时候,很多道理对方不是不懂,只是当对方处在负面情绪时,他是没有办法按正常逻辑讲道理的——负面情绪产生时,会严重抑制大脑的正常认知和思考,这个时候他往往很难和你讲道理。如果你还一味和他讲道理,他会感受你暗示他不讲道理,反而会加重他的负面情绪,导致他会更加不讲道理。

而在教练的过程中,则更是如此。

客户来找你做教练,一定不是来听你讲道理的。讲一堆正确道理,对客户毫无益处。教练的过程,是一个陪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感知对方情绪变化,而及时调整自我与对方同步的过程。

当人的情感脑起作用的时候,所有的“理”很容易被人们本能地拒之门外——道理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要总是试图去和情绪讲道理,而要学会去感受对方的情绪,与对方实现情绪同步。

因此,作为教练,我们不但关注对方说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对方在说事实的时候情绪能量的变化,及时给出对方想要的回应。

当我们关注到对方谈及自己的愿景、信念、价值观的时候,可能会慷慨激昂。这时,作为教练,一定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直觉,去觉察到对方的情绪能量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当对方情绪低落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对方的语气语调的变化,有所觉察,给予对方相应的处理情绪的时间和空间,让对方感受教练的包容与接纳。

当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用开放式提问来问对方的感受,让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感受的方式,让对方有所觉察,从而创建更好的更有效的教练空间。

这些都是情绪同步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与客户之间产生有效的情绪链接,建立亲和与信任感,这是教练对话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条件存在,我们与客户之间才能产生有效互动,才能激发客户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

当然,情绪同步,并不意味着放任,被对方带走。

同步不是同情,而是让客户感受到我们与他同在——通过同步可以让对方感受被理解、被接纳和体谅,让对方产生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对方的情绪能量,进而激发客户自主解决问题。

因为他这时需要的就是理解与接纳,他需要的是“情”。当你站在他的角度去设身处地接纳和包容他时,他也容易认可你。一旦他认可了你,那么你们对话才能真正有效。因此,情绪同步是一个先“跟”后“带”的过程——正所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正所谓,对方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如何说的。所以,放下正确的道理,感受当下情绪,真正做到“通情达理”,听出其言外之意与话外之音,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教练对话。

第3则

由表及里,深入题中

教练对话过程心法之三:对事实的洞察

客户来找教练,往往是带着问题来的。但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这个问题,还是客户提出问题背后的问题?

哪个才是真正的问题?

显而易见,虽然说客户提出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但如果只关注客户提出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真正的问题,是无法得到解决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

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客户提出的问题,更要关注提出问题的这个人,去帮他澄清其深层问题。也就说,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要马上就表象作出回应,而要去澄清深客户的深层意图——这其实就是一个“由表及里,深入题中”的过程。

那么什么叫“由表及里“,又如何“深入题中”呢?

例如,当有人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这在表面上是一个抱怨,甚至是一个判断。但如果我们就对方提出的问题作出探讨的话,你发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要觉察的是,对方说你“从不好好听”,这个问题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很显然,他希望你好好听他说话。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别人出现负向行为,也不喜欢他人抱怨。但这样的抱怨行为既然已经产生,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需求的存在,有对方内在卓越性推动他出现这样的行为。

同理,当客户抱怨我们的时候,员工抱怨我们的时候,说明他们还想和我们合作,期待我们做得更好,否则干嘛那么费劲,直接走人不就得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明孩子很有主见,而不要只看到孩子不听话带来的麻烦……

所以,任何一个负向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向的动机,任何消极事件的背后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任何一个抱怨的背后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期待。我们要善于去看到负向行为的正向动机,看到消极行为的积极意义,看到这个抱怨背后的美好期待。

人们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动机来评价自己,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评价他人。

于是,当别人有判断或抱怨时,我们只会看到别人的行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或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作为教练,或者说想以教练状态去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人,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

不要为对方所提出的负向行为诉求所困惑,而要看到对方问题背后的积极动机,甚至其内在卓越性。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解决对方作为人的问题,满足对方内心真实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练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深入题中”,放下表象回应,用心去识别和澄清客户深层意图。

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他所提的事,而是要去关注对方这个人,去帮助对方解决“我是谁”的终极问题。

正因为如此,在听客户谈诉求时,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运用我们的觉察力,透过难题听需要,透过问题听真相,透过话题听情绪。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并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由表及里,深入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澄清对方的深层意图。

所以,在客户提出某些诉求时,可以尝试问问类似一些问题:

● 你真正想要实现什么?

● 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 假如这不是问题,你会去做什么?

● 假如这些干扰都不存在,你会如何选择?

● 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你觉得谈论什么会你对更有价值?

● 即便有困难,为什么实现这个对你来说很重要?

... ...

——通过类似的问题,可以激发客户去思考自己诉求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去尝试解决“我是谁”的核心问题。

教练作用不是帮助客户去分析和解决客户当下提出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去尝试帮助客户解决愿景、身份与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只有这样,客户在行为层面的具体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教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而日常生活中,对于沟通对象深层意图的识别,也会有利于我们对对方的充分理解,帮助我们作出有效回应,从而提升我们的沟通效果与个人影响力。

当然,“由表及里,深入题中”,知道不难,做到却不容易,需要我们有好的教练状态,能持续进行自我觉察训练才有可能实现,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第4则

无中生有,探出题外

教练对话过程心法之四:关于对事实的洞察

客户来找教练,往往是来找答案的。但我们知道,教练是不给客户答案的,不过教练能帮助客户自己找到答案。作为教练,不给答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不给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有答案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呢?我内心虽然有答案,但我不告诉对方,只要激发对方去找到答案,就没什么问题吧。

但在我看来,这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我们内心有答案时,哪怕我们不说出来,我们还是会不自觉的引导对方去寻找我想让对方知道的答案——没错,这里有个关键词,叫“引导”,一旦引导产生,那么掌握前进方向的必然是教练而非客户,这也不是最好的教练状态。记得我的导师曾说过:

教练与客户,就像司机和乘客,掌握方向盘的应该是客户,而不是教练。教练只是一个激发者、陪伴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唤醒客户的内在力量,帮助客户去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注意,是“他想要的答案”,而不是“我认为他想要的答案”或者“我认为正确的答案”。

当我们心中有答案,引导客户前行时,我们很容易封闭客户的思路,让客户找到其他路径的可能降低,也就是扼杀了客户原本拥有的创造性。

我们需要将权力归还给客户,让客户决定方向,让客户去选择最优答案。

所以,在教练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问这样的问题:

  • 你会做哪些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 你三个最优选择是什么?

  • 哪一个是最佳方案?

  • 你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通过等等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客户思考,而不要先预设任何答案。

作为教练,我们要相信客户是OK的,是全面完整的,是资源丰富的,是有创造性的,是聪明的,是有答案的。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相信。只有真的相信,我们才会放下我们心中的预设答案,聆听客户的心声,带着好奇心与客户一起探索未知。

有人说,剑客有三种境界,一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三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教练也一样,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是指你不但自己有答案,还会告知客户答案——这就完全没有教练状态;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是指你有答案,但你不告诉客户答案,而是引导客户找到答案——这是教练状态,但不是最好的教练状态;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则是你没有答案,也不会告诉客户答案,但却能激发客户自己去找到答案——我认为这才是最中正的教练状态。

因此,在探询答案的时候,要放下心中所有的预设答案,探询未知的各种可能——即要做到探出题外,实现真正的无中生有。

中国哲学里,“无”不是没有,而是最大的“有”——因为“无”能生“有”,而“有”则会限制其他“有”的产生。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们答案也往往是在题外的,我们与客户的教练过程,应该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创造,是一个同步共舞的过程,不要引导,只需陪伴,不要答案,而要一起去寻找答案,不要预设任何答案,而是要带着纯粹觉察与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各种可能。

当然,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们总会害怕自己无知,当我们没有答案去面对客户时,内心难免有恐惧和担心;明明有答案,还需要去放下答案,需要勇气的;而完全没有答案,还能陪伴着客户去探索,则更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这会更加不确定,但我认为这正是教练的魅力所在。

我欣赏这样的勇气,而要获得这样的勇气,除了我们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还需要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教练能力——当能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被这些所困扰,而活出更自在的教练状态,那么自然就会更强的勇气和信心。

正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在练习独孤九剑的时候一样,刚开始练的是招式,最后要忘记招式,实现人剑合一,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人都可以成为教练——无论是父母、孩子、管理者还是员工,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放下”——放下预设答案,保持好奇探询未知可能,我们就能更容易进入教练状态,并让教练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即便不会任何教练技巧,我们也能成为教练,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受益无穷。

放下吧,你不需要有答案。只需要进入教练状态,用教练的方式开启你与身边人的对话,你也能成为教练。


泰普洛领导力简介:

泰普洛领导力成立于2002年,以「唤醒组织潜力 赋能企业领导者」为使命,汇聚数位有国际化背景的资深顾问和实战教练,依托CPI人才测评、人才盘点、企业定制化内训、高管教练、内部私董会等业务组合拳,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人才发展和领导力解决方案。


四则“教练对话”心法,让每个人可能成为教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