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第226篇 寻找董晋





2023年3月6日,惊蛰,农历二月十五,洛阳偃师大口镇董村举行祭祖仪式,我随上海来的董晋后人来到了董村,这个来自上海的董家后人是南迁的客家人。九点左右,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董村董家宗祠,只见这里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来自周边的一百余人在这里进进出出,有人鞠躬,有人行礼,有人摆祭品。还没完全看完热闹,就听见主持人说话了。很快,董氏宗亲集合在祠堂中心位置,在祭天、祭地、祭祖先后,董氏后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一片普普通通的村东北角的麦地中间,董氏后人在空空如也的麦地中间摆好祭品后,依次鞠躬行礼,尔后又来到了地头。这里有几节断碑,大家清理的干净后,又带上祭品赶往村南头的另一个家族墓地。这个地方有高五米左右的碑,大家摆好祭品后依次行礼,在鞭炮声中结束了此次祭祖仪式。
在回来的路上我了解了一些情况。据《董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实施移民政策,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董氏先祖由山西一路向南,走到大口镇,看到村北有一座大冢,冢前有一石碑依稀可以看出是董姓家族的石碑。移民至此的董氏先祖内心非常激动。就认祖归宗,定居于此。姓董的人迁到这里,拾了一座老坟(即祖坟)。遗憾的是,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破坏,董姓墓碑已经荡然无存,与麦田融为一体。断了几节的碑是八十年代后刻的石碑,这个新立的石碑也没有能幸免。村南头的坟地就是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董氏先祖的墓地。
董晋(723年-799年3月13日),字混成。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中期宰相。董晋在唐玄宗在位后期以明经科及第。至德(756年-758年)初年,唐肃宗自灵武前往彭原,董晋上书谒见。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董晋以判官随同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纥和亲。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兵在长安拥立太尉朱泚为主。朱泚派部将仇敬、何望之进攻华州,董晋弃城奔赴奉天,德宗任命董晋为国子祭酒,令董晋前往恒州宣慰。期间,节度使李怀光也起兵反叛朝廷,与朱泚相呼应。董晋劝李怀光不要助朱泚为乱。李怀光终不与朱泚相勾结。
奉天之难平定后,德宗返回京师。当时,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入朝拜相,威权显赫,韩滉仗势陷害尚书右丞、度支使元琇。朝臣慑于韩滉权势,敢怒而不敢言。董晋挺身为元琇极力辩解。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贞元九年(793年),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宰相董晋与洛阳有了关系。
董晋是韩愈的伯乐之一。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从十九岁参加科考,一直考到二十九岁,都没能谋个一官半职。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7月,河南开封(汴州)地区军政一把手(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亡,他的部下邓维恭准备通过兵变当上节度使。皇帝唐德宗听说后,非常气愤,就命令宰相、兵部尚书的董晋为中央巡视组组长,兼任宣武军节度使,前去处置汴州局势。节度使赴任,需要为自己配备一批官员。董晋重用了卢贻的女婿、韩仲卿的侄子二十九岁的韩愈。邓惟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反叛朝廷。董晋捕杀其党羽,囚送邓惟恭到京师,德宗将邓惟恭流放到汀州。董晋凭着自己的威望和德行,谦虚谨填,俭约循旧,使镇兵大体安定。
公元798年4月,经过近两年的军旅磨练,董晋奏请朝廷同意,正式任命韩愈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汴宋亳颖四州观察推官,主管刑狱)。
799年3月13日(贞元十五年二月初三),七十六岁的董晋病逝于任上。董晋之死,让唐德宗非常痛心。史料记载,唐德宗为董晋“罢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曰恭惠。韩愈遵照董晋的遗嘱,三天后(初五)即入棺成殓,韩愈告别妻儿,陪同董晋家属护送棺木离开汴州,扶柩西行,前往洛阳,一行人护送灵枢走到偃师(今河南偃师)附近时,汴州大乱的消息传来,于是在匆忙之中草草将其埋葬。后来韩愈写了《赠太傅董晋公行状》,表达了对董晋的感恩之情。
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撰写的《董晋神道碑铭》“薄葬公(董晋)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原”。董晋墓坐东北,朝西南,对着万安山。董氏宗亲在偃师县志发现偃师大口经周村也有董晋墓的记载。遂开车前往,打听多人,终于从周经村70多岁老书记口中得知了一些情况:在村西200米,地中发现丢弃于田间地头的碑座。经他了解,此处应为为董晋墓。经周村没有其他详实的证据。
董晋葬于万安山之原,这个万安山之原是那里。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26篇 寻找董晋。深度洛阳游第226篇 寻找董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