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考研的那些事

2021-12-15 11:48 作者:冲刺的兔子  | 我要投稿

考研就像关了灯洗衣服,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洗得干净不干净,只有考试那天灯才会亮。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 is like washing clothes while the light is off, everyone doesn’t know whether he or she washes clean or not, only when the day of the Exam comes will the light be on.

图自网络


这是流行在网络社区的一句话,充分地反映了当下的考研现状:有的人报名了,但是没有用功,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有的人虽然很努力,但是没有坚持下去,放弃了;有的人用功了,每天起早贪黑,但还是失败了;有的人一气呵成,成功上岸。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几十个人争取一个学位,但是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关于我的考研经历,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漫长。虽然我是在大三的时候就有考研的想法,然后在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复习,但是由于下学期的课程有点多,并且当时没有把考研放在第一位,所以错失了很多有价值的复习时间。我甚至是在荒废了半个暑假之后才开始用功,然后在大四的上半学期里进行最后的努力。因为时间不多,而且为了弥补过去的损失,我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我不知道我最终能否考研成功,但是有一点我们都知道的:在事情未出现结果之前,谁都不知道他能不能一战成硕。就像开篇的那句话一样,只有在考研初试当天,大家才能见分晓。唯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争取最大的可能性。

今年9月,我以应届生的身份报名参加了2022年的考研,我的考研目标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我的考试科目是: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21(结构力学)。

正如你所见,所有科目的编号尾数都是“1”,可想而知,我选择的考研难度是史无前例的“地狱模式”,我选择的一切都是最难的——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接下来我会通过每个学科的复习情况对我的考研复习进行一个总结。

小圆:我不做魔法少女了!我要考研!

101(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简称“考研政治”)是必考科目之一,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五大板块内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非常吃力的科目,不仅很多内容需要牢记,而且做题过程也很煎熬,很有可能答题卷是写得满满的,但是“八竿子打不着”——得分低,所以我对这门科目一直很惧怕。

从我接触政治这门学科开始到现在,我对政治都是十分反感的。因为我是一个100%纯真的理科生,不喜欢死记硬背,对政治书上枯燥的东西提不起兴趣。所以我的政治成绩一直都不好,初中时就经常80多分(班排中下位),高中分文理科之前一直保持70多分,所以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果断避开了政治,不选文科,选了理科。(当时还没有高考改革,只能全文或者全理,至于学业水平考试,那都不值一提)

本以为以后都不用接触政治了,没想到在考研面前,我还是要面对这只可怕的“拦路虎”。

我当时在想,大学前两年我就已经学过这些课程了,而且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勉强可以(原理85分,思修91分,纲要85分,毛中特87分),材料分析题抄选择题,抄材料,考研政治应该不成什么非常大的问题。

然而,当我抱着侥幸心理的那一瞬间,我就已经错了。

在我真正接触到考研的题目时,我却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选择题错误率极高,材料分析题一个字都下不了手。显然,我低估了考研政治的难度,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到底要我怎么做才能记得住?

注:仿Arcaea曲绘《HIVEMIND》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之后,我还是选择先把资料买了,然后按照资料的内容一点一点地从头开始复习,把过去遗忘的知识找回来。

我购买的资料是肖秀荣教授的考研政治资料,从《精讲精练》开始、到《讲真题》、《1000题》,最后到大家讨论度颇高的“肖四肖八”,我一个不落地买了。

再来说说我的复习过程。从今年大三下学期开始,我每天都在《精讲精练》上复习一节内容的知识点,并且做后面附带的选择题。把《精讲精练》过了一轮之后,就开始做《1000题》的选择题,每天做30道左右,做完对答案;做完《1000题》的选择题之后才做真题。

然而,尽管我已经做了这么多的题目,我还是对概念非常不熟悉。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决策、事件,决定了什么政策之类的,我都不清楚。做选择题的时候,感觉每一个选项都是对的,无论把谁代入题目中都模棱两可,都可以完美衔接,因此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我在选择题上错得一塌糊涂,每次做50分的选择题,我不翻资料最多只能得一半的分数。单选题凡是涉及到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决策,我都是乱选的;多选题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败涂地——错选、漏选的一大堆,要么不敢选,要么就是选多了。至于材料分析题,我还没开始动手,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

总之,我对政治没有太大的期望。听许多人说,政治能上70分,你做梦都能笑得出来,所以我估摸自己也就只有40、50分左右的水平。只要能过国家线的单科线,基本上就算是完成了最基本的目标了。

现在,我尽量让自己产生想背书的欲望,尽量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背政治。为此我还买了徐涛老师的《冲刺背诵笔记》,希望能真正记得住那些枯燥乏味的政治要点吧。

临近考试,我也跟着大家的脚步一起背肖四肖八,虽然不知道大题最终答出来的效果如何,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给分点。

 

201(英语一)

(注意:以下内容均用英文书写,如果看不懂,请看译文)

I am born to be good at English.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enior high school, I showed great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nglish.

During my College Entrance Exam, I got 128 out of 150 points in my English. Although I got more than 130 points before the exam, it is said that the difficulty is so hard that we hardly got more than 130 points this time. Therefore, I don’t care so much about that.

After I stepped into university, with the knowledge accumulated from my senior high school, I pas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 with 572 points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the next term year, afterwards, I became a sophomore and pas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6 immediately with 578 points. Maybe it seems that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 is not so hard as I think, huh?

However, after I finished one of the papers, opened the keys and compared with what I have done, it looks extremely awful—there are so many mistakes, with so many scripts written by red pen, giving me a strong strike to my heart. I was proud of my high accurac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ereas this time I can hardly understand what the text is about, and thus choose wrong answers. That is, say, the Postgraduate Exam of English is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6, not just a littl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maybe, to an extent, its difficulty is similar to the 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4?

Even though there is no listening in the exam, the following parts is also very tiring—Use of English (also known as Blank Cloz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cluding Part A, Part B, Part C), Writing (Including practical writing and an essay). They couldn’t be underestimated.

Specifically,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is traditional reading mode, Part B is sorting, Part C is English-to-Chinese transl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the hardest and time-consuming part during the exam. Furthermo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re exist some word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in the text, or, to be said, out-of-outline words, and thus you might be stuck while reading sentences.

I have accumulated a vocabulary of nearly 3000 words that are learned from my past years, but if I want to read the texts fluently in the exam, I need to have a vocabulary of at least 5500 words. With this rigorous demand, I bought a vocabulary book. I learn 200 words every day and try remembering the new words that I have never met before. Now I feel not so tiring while practic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the question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are tricky. You might think the answer you choose is reasonable, it turns out to be the typical wrong answer. Once upon a time, I still don’t accept why my answer is wrong. Don’t I know what the author is talking about? Don’t I know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Don’t I understand the text deeply? Frankly speaking, the choices could be sometimes so ambiguous that you may be get a loss and you cannot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truly best answer of the question.

Part B is sorting, the paragraphs are scattered, you need to place it in order to make it a fluent text.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that, I don’t want to talk more. As long as I know each paragraph is talking about, I will find out the true sequence.

Part C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for me. Yes, not writing, but translation. Why I think translation is harder than writing? Probably even I know what it means in English,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it in Chinese. What’s more, the sentences that I need to translate is not so simple as I think, it contains many clauses, which makes the sentence too long to know where to translate. Therefore, I feel very uneasy and impatient while practicing translation, also when I try to translate what I have written into Chinese. Above all, I will try my best conquering this part, but the premise is that I need to polish my translation at least twice.

Blank Cloze is also hard, yet it contains only 10 points in the paper, unlik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so many students don’t take it so seriously. But for me, each part is equally important. I won’t abandon these 10 points completely, but I will do it when the exam is nearly end. Blank Cloze is, say, more than a vocabulary test, you should choose an appropriate word to fill in the blank according to the text. If these exist out-of-outline words in the choices, you may be stuck and don’t know which one to select. Thus, vocabulary is necessary. Just do it as you are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participat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As for writing, well, though I have not paid attention to it, I find that students usually recite their templates. It is said that with these templates armed, they will have a better score of composition. I cannot prove whether it is true or not, but in order not to get worse score in my writing, I have to follow others’ steps, for the reason that I haven’t been writing in English for a long period. (Of course, this article I write is not a suitable writing style for the exam.)

Moreover, English needs persevere practice. As a matter of fact, after finishing the exam papers, I haven’t been doing English exercises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to keep myself practicing, I bought some exerci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term, like Topway English and so on.

My father said to me:” You are born to be good in English, so it is not a problem for you.” So, I can pay more effort to other courses and no need to push myself so hard in English, but is it real?

 

Translation(译文)

我有良好的英语天赋,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是位于班级前列。

在我高考的时候,我的英语得了128分(满分150分)。虽然我在之前的模拟考里英语经常是突破130分的,但是据说那一年的高考英语非常的难,难到上130分的人都很少。所以,我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在我进入大学后,凭借着我高中积累的英语知识,我在大一下学期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且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顺带一提,我的英语四级572分,英语六级578分。当时我就在想,可能考研英语的难度也不过如此吧?对不对?

然而,在我做完一套考研英语真题、翻开答案册开始对答案的时候,场面一度混乱——错误连连,红笔写满了整张试卷,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我曾经一向以阅读理解准确率高而感到自豪,但是这一次我很难读明白文章的大意,也正因为对文章不够理解透彻而选了错误的答案。总结起来一点就是,考研英语比大学英语六级更难,并且不止一点点。在我看来,其难度应该能和英语专业四级水平相持?

虽然考研英语没有听力,但是笔试部分一样能让你抓耳挠腮——英语知识运用(俗称“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分A、B、C三部分),写作(包括应用文写作和小论文写作),每一个部分都不能被低估。

在阅读理解里,Part A代表的是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型(看短文回答问题);Part B是段落排序,Part C是英译汉。毫无疑问,“阅读理解”这一部分是最为耗时的。不仅如此,在英语一里,每一篇阅读的文章或多或少会出现你看不懂的单词(俗称“超纲词汇”),并且你有可能会在这些生僻词汇上栽跟头。

在我漫长的英语学习生涯里,我积累了大约3000个单词的词汇量,但是如果我要想在考研英语里读懂一篇文章,我至少要5500的词汇量。在这种严苛条件下,我不得不选择购买一本英语词汇书,每天学200个单词,对那些从来没遇见过的单词加以理解。如今,我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不再感到那么吃力了。

然而,对于传统阅读理解而言,它的题目变得更新颖、更具有技巧性。你可能选了一个你认为合情合理的答案,但是事实往往是,你选的那个答案是典型的错误选项。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选错。难道是我没有理解作者的用意吗?还是说我不理解文章在讲什么?又或者是我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的选项有时真的非常模棱两可,把你整得头昏脑胀,不知道哪一项才是正确的答案。

Part B是排序问题,文章的段落被切割为一段又一段,需要我们按顺序拼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为我在做这类题的经验较少,我就不多赘述了。只要我知道每段话在谈论什么内容,我相信我会排序正确的。

于我而言,Part C才是难点所在。对,没错,不是写作,而是翻译。为什么我认为翻译比写作难?可能是因为纵使我知道这句话在英语里的意思,我不知道如何用汉语表达出来。(可能是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不仅如此,这些画线的句子并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嵌套了大量的从句,使得这个句子又长又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翻译为好。因此,每次我在做翻译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但不管怎么说,我会尽量尝试征服这部分,前提是我需要对我的译文进行至少两次的润色。

完形填空也不简单,但是它只在试卷里占10分,不像高考的分值那么高,所以很多考生都不认真对待它。但是对我来说,每一部分都同等重要,这10分也是分,我不能全盘舍去,可能我会考虑在临近考试结束的时候才做。完形填空更像是考察你对词汇的认识,你需要选出一个合适的单词填入空格当中使得文章通顺。然而,如果在选项中出现了超纲词汇,你也有可能会被困在里面出不来。因此,词汇量很重要,做题的时候只要用高考的态度面对就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写作,虽然我还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上面,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抓紧时间背模板。听说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到这些模板就能为作文锦上添花。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为了不让我的作文分数惨不忍睹,我也会选择去背一些模板。并且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过英语作文了。(当然,这篇是例外,因为如果我按照这篇文章的风格去写作肯定不受阅卷老师的喜爱。)

不仅如此,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事实上,在做完真题试卷之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接触过英语的题目。因此,为了能找回过去的“手感”,我在新学年伊始买了一些英语辅导资料,例如《华研外语》系列资料等。

我的父亲对我说:“你在英语方面有良好的天赋,考研英语于你而言应该也不在话下。”所以,我可以放下英语去把精力都投入到其他科目里,是这个意思吗?

 

301(数学一)

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女人也许会欺骗你,兄弟也许会背叛你,但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关于考研数学,这是我要说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会花较多的笔墨叙述我的考研数学复习经历。

2021年考试大纲修改之前,考研数学的试卷主要特点是大题占分高——94分的大题,包括5道高数,2道线代,2道概率。修改了大纲之后,题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小题为主,大题为辅,和高考数学试卷结构有些相似

考研数学,是考研“四大天王”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科目。原因在于,数学是最容易拉开分差的科目。

为什么这么说?这一点我可以用我的学习经历证明: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永远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科目,严重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解释:“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这里穿插一下我过去学数学的经历。在我高中每次月考的时候,我看到数学单科排行榜的前列,榜上有名的都是我熟知的同学,他们的分数清一色地接近满分,这为他们在年级排名取得了巨大的优势;相比之下,那些数学不好的同学,如果没有认真学的话,只会越来越差。然而,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

我的数学不见得说很好,但是也不至于很差,就是波动有点大。我上初中的时候,数学一直都是在一个区间内上下起伏,颠簸非常厉害——状态好的时候满分120分能得110分以上,差的话直接跌破90分,直到中考前的那几次模拟考才渐渐地把我的数学稳定在110分以上的水平。可谁知道我们那一届中考是有史以来最难的中考,尽管数学还是得了109分,我依旧对当时的出题老师感到十分的厌恶,觉得那个老师是把题目往死里出。(注:这里不谈2021年广东中考的数学,虽然我知道那也很难)

进入高中之后,我的数学依旧变化无常,但是相比初中有了一些稳定性——满分150分,从来都没有上过120分,也没有跌破100分,一直都是处于105、110分左右的水平。总之就是想提升却一直上不去。前面的小题必定会错三四个,后面的大题得分一定是决定好的:前三道大题(解三角形或数列、概率统计、立体几何)一定满分,解析几何绝对做不出第二问,导数绝对只能做第一问。

我们的高中数学老师跟我们说:“数学考试,通俗地说,就是要求你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多的分数。”这句话直到大学,甚至是现在的考研都十分的有意义。没错,我们身边的人没有谁生下来就是数学天才,都有自己做不出来的题目,唯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将知识全部整理明白,知道题目要考的是哪个知识点。

言归正传,我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没有学数理统计,因为专业没有安排)。心想着凭借自己当时的成绩(高数97分,线代100分,概率论97分),做数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地找了几套数学一真题做了一下。不做还好,一做吓一跳:一看题目,什么都不会做,而且还有很多内容是我没学过的。一套做完,试卷空白的地方多到吓人。我当时估摸着也就只能得30分。没错,150分的卷子只得30分,连国家线都过不了,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然后,我就坐在座位上发呆了很久,开始思考我的人生意义。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概况起来就是五个字——“无知者无畏”。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该效应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习、绘画、写作、游戏、工作等领域均可适用,考研也不例外。

图自网络

如果拿我在考研数学的经历来说,我就是在愚昧山峰跌落到绝望之谷的那个人,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学,这对我的信心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大学课程的学时紧张,我们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被删减了一些内容:高数方面,三重积分、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等都不学;线性代数没有讲向量空间;概率论没有讲协方差、二维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数理统计压根不学

在众多知识断层的情况下,盲目做真题,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于是,我只好从零开始学习。我开始买学习资料,从最初的“高等数学预备知识”开始,每天安排时间复习一节内容。在遇到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里,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

我的父亲跟我说:“考研数学不会很难的,难度就像是在大学里的期末考试一样。”我不赞成,反倒认为考研数学的难度应该比大学期末考试难上加难。因为按常理来说,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怎么可能全都是简单题。

我的考研数学起步比较早,在大三上学期我就买了张宇老师的《考研数学基础30讲》,并且还做了后面附带的题目。随着几个月的学习,我渐渐地对考研数学的知识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考研数学一要考什么内容。

然而很悲哀的是,我的考研数学复习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大量的课程设计挤掉了复习时间。大三下学期的课程设计是最可怕的,量多且杂,实用性高。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组织、道路勘测设计。每一个都不简单,每一个都不能轻易敷衍了事。唯有在大三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慢慢地从中硬挤时间学习。

之后我又懈怠了半个暑假,在此期间什么书都没有翻阅过。然后8月份的时候才突然醒悟,重新拾起考研复习,在完成了一轮概要性的复习之后,我开始尝试数学的真题。只是,做题的过程很不顺利,经常需要翻答案才能知道接下来怎么做,因此做题结果依旧不理想。而且那个时候还要去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又进一步地被压缩了。

我的基础复习买的是张宇的资料,到强化阶段的时候我买的是李永乐考研团队的资料,买了《660题》和《330题》来练习。在做完了这些书上面的习题之后,我渐渐地明白了考研数学的常见题型,对这些题目的解决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于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大四上学期初,我又买了近十年真题来刷。这是我第二次刷真题,做完一轮之后我发现,自己相比较于上一次有了一点点的进步,至少翻答案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大题的关键的步骤地方我想不出来,仍然需要看答案才能知道接下来的过程。小题的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考研数学的每一道题对应的知识点都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例如高等数学的求极限、隐函数求导、参数方程求导、曲线曲面积分的计算、矩阵的行列式、线性方程组求解、概率论的求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数理统计的求最大似然估计量等等。它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并且解题过程就像是执行程序一样,方法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唯一改变的只有问题的灵活性。这是我在做了众多真题试卷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我知道题目变得灵活是考研数学命题的一大特点,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攻破,怎么办呢?

后来,我在B站上注意到了武忠祥老师,我发现他的每日一题讲解视频都非常有意义,题目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开拓视野。不仅如此,B站还有诸如李永乐、张宇等考研数学的老师为大家提供解答、复习建议、考纲分析等服务。于是,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网络视频学习。

但其实,我是有些后悔的,因为我复习了那么久,一直都是以看书为最主要的方式,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网课。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我知道有这个老师,但是我没去听他的课。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当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复习阶段已经接近末期了,顿时后悔莫及。

到了考研末期,临考前一两个月的时候,我开始买模拟卷做。市场上渐渐地上架了很多老师的模拟卷,每个老师的出题风格都不一样,我打算根据自己的需要买来做一遍,目前为止我买了张宇的过关版《8+4》、李永乐考研团队的《6+3》、方浩的《10+4》、以及李林的《6+4》。还有大家熟悉的“合工大超越五套卷”,我的方案是:一天完成一套试卷,当天做完就批改,分析错误原因。当然,盲目做题是不可取的,我会在每个周末对过去做过的所有卷子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考前一个星期停止做模拟题,专心回到基础。

如今我也不再期待什么,安静做题才是我的明智选择。我不相信网上所谓的“奇数年简单,偶数年难”的说法(尽管有人用平均分作为证据);不相信“数学二比数学一简单得多”的说法;也不相信所谓的“今年考研数学难度爆炸”等贩卖焦虑的言论。我只相信我自己,认真做题就行了。

 

821(结构力学)

图源自网络

(PS:关于这张图的例题,我只想说,这题把整个结构力学所有的难点都汇聚在一起了。弹簧支座、刚性杆、斜杆、力矩分配法……看着就让人头疼。)


821结构力学,是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考研的专业课,由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命题,题型很固定:4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7道计算题,考试范围是结构力学的全部内容。

我当时还在想,就15道题,考三个小时?真的有必要吗?然而,当我浏览了一下他们学校出的真题之后,我懵了,这就算是给我三个小时我也未必全部都会做,可见难度不容小觑,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和考研数学一样,不会就是不会。你完全有可能不知道结构该从何处开始分析,甚至一条式子都列不出来。不仅如此,专业课自命题考试还需要自己拆试卷袋,并且这部分也是算在考试的三个小时内,实际作答时间完全没有三个小时

结构力学不像其他专业课需要死记硬背,作为工科类的学科,它需要的是计算、计算,除了计算还是计算,每天对着纸上的那个结构图发呆。只要这个结构图稍稍加了那么一点不一样(例如加一根杆、一个支座、一个结点),都会使得题目难度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所以我认为这是区分其他专业课的一个明显特点。

学过结构力学的我知道,它的计算,是十分耗时的,并且还带一些“烧脑”。它不同于考研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大题,解答一个结构可以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每一步的分析都需要很谨慎,计算过程很繁琐,结果要求精度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专业大部分的师兄师姐都在结构力学上栽跟头,并且跟我们反复叮嘱“结构力学的挂科率出奇的高”、“一定要认真学好结构力学”之类的话。因为对结构的分析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你做的时候稍微有一个地方分析错了,或者是计算出问题,就可以导致你画的弯矩图和参考答案提供的有天壤之别

结构力学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固定的:平面几何分析、静定梁和静定刚架、静定拱、静定平面桁架、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进法、矩阵位移法、影响线、结构动力学、结构弹性稳定、极限荷载(当我读这些的时候,血压已经上来了),知识体系一环接一环,知道了几何分析才能计算结构;知道了力法才能继续学位移法,知道了位移法才能继续学力矩分配法和矩阵位移法……就连考纲也很固定,一句话概况就是,书本里不带星号的都要考。而且每一章都有它独有的难点,例如位移计算和力法的图乘法计算,位移法的位移个数确定等。

广东工业大学的结构力学题目风格非常独特,喜欢在一些特定的章节里出难题。根据李其林老师对近十年广东工业大学的结构力学真题分析,可见相比较于其他院校,广东工业大学的题目难度不简单:“出人意料的是,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所C+院校,难度还不低,考察范围很广,像很多院校都不考的稳定分析和极限荷载都有考到,尤其是稳定分析,考察频率和分值都不低。”并且有一点很与众不同的是,广东工业大学尤其喜欢结构动力学,每年必考,而且一定放在最后一题,从未缺席,而结构动力学恰好是我的薄弱项。

虽然广东工业大学的题目难度令人发指,但是唯一一点让我感到安慰的是,在我看了往年的题目之后,我发现这其中有部分题目是重复的,所以它有可能出往年的原题,也因此说明,我需要对每一道真题都非常重视,需要反复做,将它们理解消化,做到举一反三。

我是在今年9月才开始进行结构力学的复习的,所以起步比一般人都晚得多,为了赶上进度,我必须要加快脚步。于是,我按照广东工业大学贴吧的一篇帖子的建议,买了李廉锟的《结构力学》教材,然后又买了一本笔记本用来做每一章的课后题。每天晚上都拿出三个小时的时间做,大概做了两个月之后,我才渐渐地找回了遗忘的知识。到了11月末,我基本上把结构力学所涉及章节的课后题都做了一遍。但是也暴露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做到超静定结构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无法独立完成,总是不敢动笔,生怕计算错误,不是怕弯矩的方向搞错就是怕力的正负号弄错,需要借助参考资料才能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各类题型解法的熟知度,加强练习。结构力学也是一门需要“手感”的课程,题目一天不做,可能就找不到头绪了。那些典型的题目:静定结构、结构位移、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弹性稳定等等,我都需要理清思路,按照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它们的解题过程和数学一样,都是程序性地执行,有固定的解题步骤。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分析正确,计算无误,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事实上,我对自己的结构力学还是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我之前没有学过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学、结构弹性稳定和极限荷载,关键是这几章在计算题里经常出没,并且考察的分值还不低,要是不会做岂不是交白卷?不仅如此,这几章的内容都不好理解,尤其是矩阵位移法,看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只能望着那一大堆复杂的矩阵发呆。并且其他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使得我对自己的专业课显得信心大减。

但是,既然都已经走到这里了,那我就要对这门课负责,而且这是我的专业课的重中之重,我必须要学好。如果实在是不能100%地彻底理解,也要80%吧,总不能考试的时候坐在座位上发呆,简单的题目拿不到分,不会做的题目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那可真是太丢人了。另外还要调整好心态,拆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慌……

 

生活相关、题外话

以下内容或多或少含有作者的一些偏激语气,请见谅。

其实,我们学院是有研究生学位的,本校学生可以报考,只不过专业和农业相关。我可能有点看不上,所以就没有报名,选择孤注一掷,去报名其他学校。

我知道,每年打算考研的人都在不断增加,这点可以从我的所见所闻证明:无论是不上课的教室(俗称“空教室”)、图书馆,又或者是其他学习的地方,总能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自习。并且有很多人都是一坐在那里就坐一天,从来没有离开过座位半步,中午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醒来后又坐起来继续学。夸张地说,真的可以学到天昏地暗。

我的学习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因为我不喜欢早起(每天8点起床),所以我自然无法在图书馆里占得座位。也正因为这样,我经常把自己比作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汉”——每天不是在教学楼找空教室就是在院楼找一张桌子坐下来学习

9月份开学的时候,我选择在宿舍里学习,具体方式是把电脑放在一边,腾出大量的桌面空间提供学习。因为饭点的时候我需要出宿舍去饭堂吃饭,所以有个一直窝在宿舍的舍友经常叫我帮忙打饭。起初一次两次还好,但是到了后面越来越不对劲:每次我出去吃饭,这个“懒虫”舍友就一直叫我帮忙打饭。我有点不耐烦了,心想:你经常这样叫我帮忙打饭,是不是太过分了?为什么你自己不去呢?而且,为什么只叫我,不叫别人?所以到了国庆假期回来之后,我愤然离开宿舍,到外面找地方学习,一直持续到考研那一天。而“懒虫”舍友也别无他法,只好每天点外卖。

哦,对了,谈到这个“懒虫”舍友,我就不得不花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舍友们。为了不泄露隐私,我将他们都进行了娘化处理。(好家伙,自己娘化也不放过别人)

(橙发的是安妮,绿发的是我,金发的是辛迪,淡黄发的是加西亚)

我们Dorm23_505宿舍有四个人:我,Rabpet(月兔),在我隔壁床的是Anne Zheng(安妮),对面床的是Cindy Peng(辛迪),斜对面床的是Garcia Yang(加西亚)。辛迪和加西亚暂时没有考研的想法,安妮是早就有考研打算的人,并且她是从大三学年一开始就买好了考研资料,且付诸于行动的。可以说,最先提出考研目标的是她,最先行动去实现考研目标的也是她。

大三的每个早晨,安妮都会早早地下床、洗漱,然后驱车前往图书馆学习,一直学到晚上十点回来。尽管我当时也有考研的想法,但是我主要是忙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还没有在考研路上走上正轨。她当时的目标是华南理工大学,还是学术型研究生,那就意味着她要考的科目基本上和我现在的一样。不过后来可能是察觉到这个目标过于不切实际,她选择改变了主意:目标院校变成了深圳大学,考试的科目也变成了英语二、数学二和工程流体力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研难度。

到了大四学年的第一个月,我的考研路线慢慢地走上轨道。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周,我还能看见她像往常一样早睡早起,但是到了9月中旬准备考研报名的时候,她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学习了!表面上她参加了考研报名,实际上已经完全躺平,再也不去图书馆学习。每天就坐在床上玩手机,或者从床上跳下来,借辛迪的电脑玩某MOBA游戏。我不知道她受了什么刺激,也不去问,因为现在是非常时期,知道得太多了反而没什么用。

安妮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放弃了挣扎,尽管考研目标仍在,但是再也没有为此付出任何的努力。有时候辛迪也在她身边冷嘲热讽,说:“今天不学习,明天变垃圾。”安妮也不会放在心上。而我则刚好相反,每当一个月过去,我便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每天不断地给自己加压——逐步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和安妮两个人是角色互换了吧?真是讽刺啊,曾经那个为了考研天天逼自己早起的安妮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看到的只有安静躺平的安妮,就像是每天在家打游戏的加百列(漫画《废天使加百列》角色)。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找到工作,但是如果她还是这样的态度,我觉得她很大概率会考研失败,甚至她的毕业去向也是一个问题。

在考前两个星期,辛迪问安妮到底能不能考得上,安妮说要是能考得上就最好,如果考不上可能会二战,不过二战的时候定的要求就高一点。换句话说,安妮这次报考的学校是很低的。对于安妮的说法,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她现在都已经这样天天坐在床上玩手机,你能指望她能上岸吗?能指望她二战的时候会用功学习吗?如果有这种决心,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初战的时候就奋起直追呢?

 

11月,距离考研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在考研路上失去了一些东西:我已经和我的舍友们连续一个月没说过话,因为我的脑子里每天都是学习,她们不一样,没有考研的负担,每天都可以洋洋洒洒地过日子,导致我和她们彻底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交集。

不仅如此,我的其他同学也是没有什么话可说,见了面也不打招呼。我几乎断绝了一切与其他人的社交,走在路上感觉别人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好像每个人都看不起我。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在这个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格外冷淡,就像严寒的凤一样冷酷无情。

我们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里,崩溃只是一瞬间的事。有时候我经常感觉自己已经到达极限了,想找个地方独自哭泣,或者找一个人耐心倾诉。然而,我找不到合适的人,也不愿意表达内心的痛楚,我的内心一直在抗拒我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说了你也不懂……”

图自《假面骑士Saber》

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把所有的烦恼都隐匿在心里,想让这些烦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忘。但是,我真的快承受不住了,内心的抑郁情绪犹如定时炸弹,随时都要爆炸。不知为什么,我开始想家了,开始想身边的亲人,我想回家和父母团聚,想听我上高三的妹妹分享她在学校里的故事,想探望独自一人的奶奶,想见那些关系要好的亲戚们……我已经不止一个晚上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但是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还在学校,那种绝望,那种无助一下子涌上心头。

我开始思考自己当初高考是如何走过来的,那段封闭式学习的日子里,我做了不知道多少道习题,对了多少遍答案,背诵了不知多少次知识点。这么多繁重的学习任务,我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难道考研和高考不一样吗?不也是在众多习题当中度过的吗?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的人情世故造就了考研和高考的差异吧。我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而社会是讲究人情的,所以进入了大学,就要学会处世圆滑。然而,我在这方面并不是很擅长,和谁相处都感觉不自在。于是到了大四,我就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孤身一人。其实这里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但是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经历了大学三年的生活,我渐渐地分清楚了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的区别。高中的同学,更多的是在一起学习为主,虽然我的高中同学里,有的人吊儿郎当的,成天好像无心向学,但是他们的思想本质并不坏,至少还算是有良知;大学不一样,里面的人鱼龙混杂,你完全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那个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朋友都是建立在利益上的,很少有建立在纯真友谊上的朋友。因此,我把社会中的朋友关系定义为“利益共同体”,一旦你做的事不符合他的利益,而他又是个坏心眼的人,那么他就会想尽办法阻碍你成功。

 

I promise that I never escape my fate, but I would like to try to change it.

我发誓,我从没有逃避过我的命运,但是我想尽力去改变它。

说到底,我决心考研,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天生学习成绩优秀,成绩一直都保持得很好。可惜的是,尽管我在高三的一年里特别努力,并且拿了几次班级第一,在年级里也几乎名列前茅,命运始终没有站在我的身边。

高考那年,我发挥失常,并没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哪怕是现在,我都因为自己当初高考成绩没考好而感到格外的愧疚、后悔,心想:要是当初能多考一分,也不至于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我们班的学风不见得很好,绝大多数同学都特别喜欢玩游戏,谈话的话题十有八九是离不开游戏的,电子竞技更是他们的热爱。谈学习的很少,很多同学都认为上了大学就是彻底的解放,没有完全把大学的课程认真对待。甚至有人在宿舍学习都被人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挖苦讥笑一番。但是,纵使这样,我愿意一意孤行,独自一个人不断地学习,只是为了今后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异类就异类吧,反正我根本就没多少在乎过他们,做好自己就行了。

写了差不多一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研成功,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我实在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考研失败了,我会出来找工作,不会二战。为什么不选择二战,究其原因,和我的原则、客观条件有关,这里就不方便透露了。

我希望我能够以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而不是命运来操纵我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不是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我要像贝多芬一样,抓住命运的咽喉,书写自己灿烂的人生篇章!

画师:Rabpet

以上,衷心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您能完整地阅读完我的文章,是我的荣幸。

我们考研考场见。

Rabpet

2021年12月18日于广州

 


关于考研的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