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玮为张广天长诗《玉孤志》作交响曲
原载上海音乐出版社公号 https://mp.weixin.qq.com/s/XO7F-uzIckNwt_jlX0Gobw 近日,青年作曲家、舞台艺术家
武玮
新作
《武玮第三交响曲》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以
总谱
、
黑胶
和
CD
的
全息立体
方式呈现。总谱是一书一码,
扫码
可以听到音乐,音乐与总谱可同步视听。 这是她继第一、第二交响曲之后的第三部大型管弦乐作品。
《武玮第三交响曲》
又名
“玉的献辞交响曲”
,是作曲家武玮根据
张广天
的叙事长诗
《玉孤志》
的序诗而作的音乐作品。张广天在序诗中以玉的自述形式写下献辞,陈述了玉的贯通功能,即三横一竖,本义为贯通,古人以玉为媒介沟通上下纵横,以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武玮的这部
“玉的献辞交响曲”
以奇妙而出人意料的音响揭开了原著,正如
玉
的功能,音乐在这里成为玉音,贯通了文与乐的隔阂,令听者仿若置身于上古礼乐的煦熏下。我们以这样的体验感受到玉的美质、光气、悲悯和仁爱。正如古书上说的,“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乐曲总长
38分20秒
,分为
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名“
我在无光和有光的时空里都是美色
”,写玉的贯通之性,以及枯朽之玉的阻隔,阻隔是为了见证贯通,贯通天地人。
第二乐章名
“只有我,可以抵达上天
”,写玉作为天与人的约定,庇护人得福、受宠,在东方有特殊的使命。 第三乐章名
“我在地腹中涌动
”,写玉初如饴糖,入尘见风则凝固;人于山中、河中得之,琢其为神器,礼天祭祀。玉曾是神器,兵器,如今沦为玩器。 第四乐章名
“天下万物中,唯我脉理至缜
”,写千古的英灵汇聚在玉中,凤鸟的英灵、神兽的英灵、悲的英灵、武的英灵、仁爱的英灵、卑微而纯良的英灵滚滚而来,渗进玉的肌理,隆隆汇聚在其间,颖拔而密栗,静人心魄。于是,活着的人们在落花似雪的梦中邂逅它们,在皇陵的神道上与它们不期而遇,“有谁为你推开了拘禁的牢门?又是哪路奇兵在背水一战中从天而降?中意的郎君啊,骑着白马远道而来,在月色融融的花地里负你而去……翩翩的少年啊,楚楚的少女啊,请佩我在腰间颈中,好为你们抵御人世沉浮中的凶厄与不祥!” 武玮的音乐,总是在探索现当代技法的新叙述功能,如何以不和谐音去抵达典雅的品质,如何以长于气氛和渲染的造势的表面张力进入内心和现实多层次的冲突,以及趋向格式化数字化的音如何还原。 她的写作音阶和音列素材不是调性和无调性意义上的音,而是努力还原的音。所谓努力还原是相对的,相对于和声与复调以外的思维的音。她在音群概念之上探索音团,疏密的音团和孤立的音团如何在人类共同的节奏气息中展开新的叙述和抒情。她说:“音群的概念是没有主次,而音团是群音合一,即相对地令趋向无泛音的格式化音还原到起初的音。任何一个音其实都是无限音的有限呈现。” 这部“
玉的献辞交响曲
”摆脱了动机写作路线,从物以类聚的古老中国音乐思维出发,创造出新的交响曲语汇和结构。从音响效果来说,没有用任何民族乐器的音色,完全是当代纯粹西洋乐器,其结果却令人耳闻“五声八音”,还原了上古音乐的面貌和形态,宫殿、祭坛、关押瑞兽和半人半神的地牢、一去不复返的侠客、玲珑剔透的美玉,翩翩起舞的美人,历历在目,通篇洋溢着《山海经》和史前神话的气质。
本书作者
武玮,女,1988年生于长沙,青年作曲家,舞台艺术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随诗人、导演、音乐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张广天先生学习当代艺术、方法论创作,精于音乐、戏剧与文学。
武玮早年在中国北京和北欧、东亚各地从事舞台表演、歌唱与词曲创作,2008年开始发表声乐作品,其歌曲专辑《真核》《女唱师》《武玮先生》曾多次获专业音乐类和文学类奖。曾为韩国导演协会的《哈姆雷特危机》、丹麦王国哥本哈根马姆特剧院的《克尔凯廓尔药丸》、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川好人》等多部戏剧作曲。
2020年出版
《武玮第一交响曲》
(又名“日出地交响曲”、“犀比交响曲”)的总谱、CD与黑胶唱片。2021年出版
《武玮第二交响曲》
(又名“颂交响曲”)的总谱、CD与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