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
这是一篇正式的文章。讨论一个有关太初的问题。
我昨天晚上偶然间,刷到一个视频,准确的说是一首长达十分钟的音乐。名字叫《太一》
一般来说,这种装逼的名字,都是有名无实的。不过我在听了以后,确实会想起一些事。这个曲子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叙述了太一的某种属性。
通常来说,我们对于世界的基本规律会用阴阳,上升与下降来叙述变化的两极。在这两极之间不断地演化世间的一切。
不过很显然,这种描述是一种二维空间下的线性叙述。分别描述了一种线性维度的特性,但是并没有将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来叙述。用某些物理学家的说法,就是他们试图找到某种大统一理论。
我最近因为在研究音乐的时候,搞了一个cakewalk做编曲以后,在解决了编写和试听的问题以后,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我需要从一个更简便的高维角度去看待编曲的逻辑。
在过去的时代,我们编曲的一般思维,应该是先掌握一种乐器的标准演奏技法,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前辈的一些成名曲,品悟其中的内涵。而后吸取其中某种经验,来实现自己的乐曲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验逻辑是限定在乐器音色,以及相关曲子的技巧之中的。
而我在去年学习乐理的时候,则发现有关乐理的三分之二内容其实都是在讨论如何把声音的各种属性用五线谱这种标准来记录下来。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可能就是针对交响乐合作而延伸出的和旋技巧了。
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理解为,从简谱到音乐之间,是以乐器的音色为媒介的。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先要把自己想象的音色进行编译,把编译的曲调用简谱的形式叙述出来才是简谱。而演奏员也要通过简谱这个媒介用乐器演奏出来,才能知道这个谱子的实际音响效果可能是什么样子。
这是学习音乐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受限于对声音记录形式而不得不走的流程。
事实上,当我尝试用cakewalk写简谱的时候,我就发现这非常的尴尬,一个小节里应该有几个音符,音符之间的间距应该怎么考虑,也必须基于书写习惯有概念才行。这对于熟悉乐器的演奏员是不言自明的。但对于缺少实际演奏经验的我来说,却变成了一个无法正确用简谱表达的障碍。
后来我尝试使用另一种用空间长度来表述音乐节拍的卷帘器。才相对较好的解决了这个无法准确表达的问题。但接下来又迎来了有关音乐实际创作的第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音乐?
我的意思是说,我确实见过有些商业创作者对一个简单流行曲式的改编,如何用技巧和方法论将其在音色与听觉上扩张到一个华丽的程度。我也知道音乐的最基本单位,技巧曲式其实在音乐家之间也是日常交流借鉴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一个曲式背后带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一个音和另一个音的组合,是如何激发了人情绪上或喜悦,或悲伤压抑的感觉。从垂直线性上看的和旋和水平线性上看的曲式之间给人造成的感知意义和差异有是如何产生的。人是如何察觉和理解这些音律的?
假如我基于特定的目的,想要创作一首曲子。它的长度,密度,节奏,结构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我应该先从哪里开始进行设计?
音乐是语言的模仿,还是音乐是更加原始的情绪的延伸演化成了更加抽象化的语言?音乐创作难道只有语言叙事这一种逻辑吗?
这些问题让我发现,虽然抄现成的临摹是一个捷径。但想要从0演化到现代音乐的创作过程。就必须从上古乐器的创作思维,重新走一遍,一步步走过古典,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流行等阶段。了解了他们对音乐结构的如何添砖加瓦,才能形成靠谱的方便快捷的方法论。
我在听《太一》这首曲子的时候,发现这个曲子对于现代电子技术的使用确实有独到之处。它的循环立体音,成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让我意识到宇宙之处演化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或者说过程。
我们可以把太一里呈现的最初状态,定义为0维。0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其实是有东西的,但这个东西是不动的。它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也没有任何比较它与非它的界限与区别。所以它没有意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时,这个0维的空间受到了一个波动的影响,开始跟着波动共鸣。平静的混沌中第一次有了波澜。这就是1维。波澜导致的空间运动提供了最早的差异和边界。至于这个波动是哪里来的,我觉得可能是某种大尺度的空间应力影响产生的。因为它持久的循环发声,所以才能够对混沌起到持续的牵引作用。
在1维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空间。最初的空间其实跟我们现在眼里看到的,定义的3维空间其实非常不同。我们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简化了我们认知中对空间的理解。我们以为的三维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三维。1维产生了差异,二维则产生了彼此。说人话你可以理解为波纹的高峰与低谷。但并不是说,波纹的高处和低处是两个维度。
我们上面说过,0维是平静的混沌。波创造了差异。但波也分大小。空间也有规模。所以一个波的产生并不是搅动了整个世界跟它同频共振。它也有一个空间上的影响过程和范围。就好像我们的声音也会由近及远的逐渐传递一样。0维的平静和1维的波之间,其实也存在一个差异。在0维意识到1维存在的时候,它们才意识到彼此的存在。这才是二维。
或者说这是原初的二维。事实上,当这两个意识想要意识到彼此,其实就已经延伸出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更复杂的空间概念。空间的大小,规模,距离等等。要是根据现代的科学定义,这些完全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属性。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说清的是,当0和1能够意识到彼此的时候,其实混沌早就变得活跃了。我们在这里说的0,已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静的混沌了。这里的平静其实是对应1维的更强烈的活跃而言的。
要是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这就好比地球内的空间法则与地球外真空环境下的法则差异一样。在大气层内的能量通过空气为介质,可以以一个极为高效的状态进行复杂的能量传递。而在大气层外的真空环境下,因为缺少有形介质,能量的传递形式被大大束缚了一样。
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是1维的波在和0维的无所划定范围内反复震荡演化出来的多维世界。
当然,我们上面说过,0维受到波的影响,只是相对的平静,而不是绝对的平静。它只是针对于1维的波来说,处于活跃之外的相对安定状态而已。实质上,它也是有微观波动的。这个波动让它也产生了意识。这个自认为无的意识寂寞的观察这这个相对之下活跃的有的意识。他们因为看到彼此而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特。无的意识期待着有创造更多的变化来影响它,甚至会想着鼓励有进行演化。
而有的意识在最开始只是一种简单地空间震荡,并不理解自己的目的与意义,所以也会演变出极端的毁灭。这里的毁灭主要是指无所无法承受的那种动荡。在有透过无理解到自己是有之后,就像照了镜子一样,才会开始思考自己活跃的意义。
这时在它们的心中就产生了第3个维度。从无序到有序的分野,有关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意义的探索。这个过程就好像婴儿刚出生前三年要通过熟悉的驾驭肉体来了解生理上的‘我’是谁一样。只有这个有关‘我’的概念成熟以后,才有它们彼此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与意识负责。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和指导自己想什么做什么。
我听《太一》这个曲子,差不多就是演化了从无到有,二维产生不断推动彼此演化的过程。第三维的分水岭是我自己界定的。因为讲到这里,差不多就可以跟我们已知的物理与生物界历史接上了。
我上面有关声音结构与意义的思考,其实就包含了从二维到三维之间所需要演化的几个层次的各类问题。每个问题都要通过现象,识别,理解与记忆几个阶段的演化才能完成。你要是让我从现象开始创造那就累死我了。这部分可以抄过去音乐家的经验。关键是识别和理解这部分,是我当下研究的重点。等到形成合适的方法论,就算是完成了对未来再创造的记忆构型。这个等到一定阶段还需要进行几次阶段性优化。
这大概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