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行业 NO.1 的创意技能,学校却没有教过!【杰视帮】

今天我带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前两天,有学员咨询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大家在收集素材或者练习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这些作品我都能看出怎么做的,照着临摹也基本没什么技法问题。
但真的到了实战,
拿到一个产品,
大脑一片空白,
一点思路没有。
这该如何是好?
有没有系统性的训练方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想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很简单,缺乏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是针对实战中产品卖点的创意性思维,更是体现在日常练习与图片欣赏时的思维逻辑。
空有技术却不知如何运用,即使看了大量优秀的海报,真正到了实战却还是只能套版模仿,就是因为平时在阅读时缺少了思考。
一张优秀海报里,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素材和产品做搭配,素材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我们作为设计师,看到好看的图片不能只是点赞收藏。

更要学会以专业的角度分析,去解析这张图片为什么美丽。
这种分析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你可以把相似图片的分析结果罗列,寻找他们之间潜藏的共性。
而这个共性,
就是我们说的构图逻辑。
回到这个同学的困惑,我给他安排了这样一个训练:
找十张优秀的同类型合成海报,逐个分析每张海报的构成与组成,最后进行一个综合性分析,尝试找出这种共性。

我把他找的10张海报放在下方,有这方面困扰或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做一下这样的练习。










如何,进展还顺利吗?
我以这些海报为例,
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解析一张电商海报,我们通常从两个角度出发:
营销和视觉。
这十张海报从视觉上来看,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共性?
自然,生态。
好,下一个问题:
既然海报调性一样,为什么不同海报中元素的选择不一样?
因为产品不一样。
你看,这很好理解,比如美汁源这张海报:

为什么产品旁边是橙子?而不像这张海报一样放只狮子?

因为美汁源强调的是原料的天然与新鲜,刚采摘下来的橙子会给消费形成暗示,联想到产品的天然。
那为什么后者会放一只狮子?
因为产品的文案主题是[喝出野味],还有什么比狮子更具狂野的?
再比如这张海报,
先不论美丑,为什么同样是森林草地的设计,这里却用了夸张的南瓜灯?

猫粮的海报,为什么设计了一只扑食的猫咪?

你看,我们拿着单独的海报,很容易能分析出元素的选择原因。
有朋友会说,拿着成品海报马后炮,这有什么作用呢?
单个海报的分析,感受不到什么效果。
那把每张海报的分析做一个概念化的总结,从而得出一套方法论呢?
万圣节需要南瓜灯,
天然果汁需要天然果园,
猫粮需要猫咪喜欢,
... ...
你看,产品海报的设计,以产品主题的特效和受众为核心。
这就是我们电商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师不一样的地方了。
艺术设计师追求的,是自我意识和认知的表达。
电商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
一切设计以产品为核心,
一切元素皆为产品服务。
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拿到商业产品,不要优先去考虑画面,考虑透视,考虑配色。
看看这个产品的卖点是什么?原料是什么?原产地什么样?
如果缺少场景感或氛围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深挖产品的受众人群和应用场景。
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上述发散的结果列出来。
然后,才是针对关键词去做一些视觉上的构思和延伸。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W1H在设计上的运用。
拿到一个产品,先思考:
产品是什么? (what)
应用场景是什么?(where)
产品程序是什么?(when)
受众人群是谁?(who)
为什么消费者选择我们?(why)
怎么吸引消费者?(how)
我们通过这样一套思维过程,即使是初次接触的产品类目,也能在最短时间内顺利上手。
当然,要真正欣赏一张海报,除了营销角度的5W1H思维方式,我们还应该从视觉的角度思考。
比如美汁源的这种海报:

黄金比例的构图、画面比重的权衡... ...
优秀海报的构图都遵循着一整套的设计理论。

甚至乡间小路的设计和左右数量不对等的果林,都有着一套完善的逻辑。


你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仅一张海报都有很多我们可以提炼和学习的地方。
那么,学会了这套方法,如何精进这样的思维方式呢?
再给大家支个招。
PDCA,大家有听过吗?

PDCA又成戴明环,由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是一套简单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PDCA分为4个阶段:
计划阶段(plan):明确自己的目标;
执行(do):根据方法论执行;
检查(check):评估结果分析原因;
反馈(action):纠正与预防。
我们的每一项行为,都可以借由这样一套质量管理公式进行检查。
比如我们在锻炼看图思维的时候,可以借用PDCA检测我们自己的训练效果如何。
同时,还可以对后续训练进行针对性调整。
通过不断地执行和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定型,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
这才是从小白向设计大神蜕变的真正捷径。
我猜,肯定有不少朋友跳过了思考直接来看答案了,中枪的朋友在评论区报个到或点个赞同。
这位学员也是如此,想跳过思考的过程,渴望直接得到答案。
他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朋友的学习心态:
浮躁。
在社会的高压和快节奏下,我们习惯了走捷径,习惯了现成的答案,我们总想着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殊不知有时候,思考问题的过程更加可贵。
也希望大家以后在收集图片时可以多试试这一套训练方式。
长此以往,相信会对大家的审美和创意有一个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