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MBTI文化的闲聊(一)

本文不是科普,也无关理论。欢迎交流想法,我一定会作出回应的。 近些天,网络上流行起了MBTI。
Q:“MBTI只是又一个12星座”
A:从本身的性质看,这句话显然站不住脚。MBTI作为一种心理学测试量表,其科学的性质和以占星学为背景的12星座本身不同也无相似之处;但从互联网的历史看来,有种轮回之感,因此不能完全否认这种说法。 我不清楚人们对这种类型划分的喜好的深层原因,所以我不打算乱讲,这里只说说表面化的想法。或许可以把MBTI这类视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不失为一种大数据对人的筛选(当然也可以是人对人的筛选)。人们似乎总是喜欢这样,这也不是什么错事,我们能够快速建立起对对方的社交印象,免费获得了一个社交话题。它对我们有大好处。 非要说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是12星座的历史遗留问题,MBTI很好的延续了。鄙视链、刻板印象之类,这么看,这俩还真是异曲同工。
Q:“我们认识MBTI的目的是认识自己,MBTI只是工具”
A:大多数人的初心并不在此,这多是个半路摸索出来的真诚的愿望。但是,如果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愿去践行,那么不论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你都值得夸赞。 (我以下的话语或许略带批评,抱歉。) 自省终究是自己的事,MBTI的所有只能提供探索的建议,所有的决定都是你自己完成的。 或许大多数人会承认,16p等表面且内在略有不合理的测试,以及那些带有描述性质的文字贴合个人的几率非常小;但我同时也需要说明,MBTI真正的背后理论和附带的模型也不会完全且真实的在你身上实现,而是这些同样也只是“建议”层面的东西。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洞察自己。 一个人如果真的走到了认识自己的道路,他的力量应当允许他放下外界的工具。他将是纯粹的,解释权从心底发源,最终回到他的手中。他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与自己合作。
Q:“我”
A:我没有企图改变任何人的认知。认同不认同取决于你。 类型学是个乐趣颇多的学问,但不要抱太大期待。生活中思考和启发思考的对象(类型学也是其中之一)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多问一句“为什么?”。求知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但娱乐的欲望却一直浅尝辄止。 写到这里想到《娱乐至死》的一些观点,信息时代的电子技术提供了新的媒介,我们因此习惯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思考信息。我们的许多目的从思考变成了娱乐。 接触MBTI也有“娱乐”和“思考”之分。 以娱乐为目的,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最常解,也是最优解。MBTI作为转瞬即逝的消息,消遣了你的精神。你什么都没失去,却换来了交流类型的快乐。 如果你选择去对MBTI进一步思考,你的目的就不是纯粹的“娱乐”。但是,许多人也只是寻求表面的思考。企图理解某物却又忽视背后的原理,我不太喜欢这样,如果真的要理解一个工具,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如何使用它这个表面。更不应该以个人经验填充背后的空洞,对它强加个人解释。 引一下群友之前的话,挺有道理“这个东西犹如一种降头,你要么就别碰,要么就全部学完。” 感谢阅读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