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头部主播虚假宣传被点名,这是警告,还是凉凉的预告?

临近年中惠购物节,不少消费者都忙着做攻略,购买清单虽增增减减,但蹲守李佳琦直播间的习惯不曾改变,毕竟老李头确实很懂人心。

然而购物节的预热还未开始,却爆出李佳琦等5位头部主播被点名的消息,无数粉丝心惊:莫不是李佳琦又要凉一次?

25日,《直播带货消费舆情分析报告》一经发布便引发无数网友热议。
文中表明带货主播中,疯狂小杨哥、李佳琦、刘畊宏、罗永浩和辛巴的维权数据最高,加在一起共占采样数据的90.97%。

其中疯狂小杨哥,和李佳琦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宣传;
刘畊宏、罗永浩和辛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不过关;

由于头部主播的维权舆情,与其带货销售量和名气成正比,于是报告在最后提出建议:完善提醒告诫制度,建议实行阶梯式、分类监管。
言外之意,就是对这些名气大的直播要重点监管。

用数据说话指出主播的带货问题,确实直白且有力,所以大家对报告的第一反应是:真正为消费者讲话,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比如小杨哥,虽然和打假的王海在纠缠半年后,突然上演世纪大和解戏码。

▲王海直播,与小杨哥连麦
但这并不能抹去曾经的节奏和风波:破壁机虚标功率、万人水军剪辑、以及最近被市监局认定虚假宣传的婴儿霜等等。



如此种种,不是一句“海哥请指教”就能翻篇的事情。

▲直播连麦中,小杨哥求指导
在粉丝眼中懂收敛、识时务、爱惜羽毛的小杨哥尚且如此,就更别提频频在粉丝底线上疯狂蹦迪的辛巴团队了。
凭借燕窝出圈之后,不断被曝带货产品有问题。

▲“糖水”燕窝
不仅仗着店大欺客无视曝光,甚至还在介绍产品时为销量满嘴跑火车。
比如被网友爆料:卖内裤时连霉菌和梅毒都分不清,就敢拍胸脯子保证质量。

▲辛巴直播中询问何为霉菌
如此不做功课、唯利是图的卖货,又怎怪被舆论数据点名?
动动嘴皮子吹两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也难怪其他小作坊无下限博眼球、编故事卖货。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骂人先找娘,想要直播带届清明,必然要用典型数据说话。
因此粉丝对报告曝光数据和建议整顿,报以支持态度!
认为放任这一类以次充好的行为继续,直播行业最终只会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而报告的出现就为了电商规范化,促进行业和主播良性发展。

但部分网友却觉得这份报告夹带私货,甚至可以看做是剑指李佳琦。

粉丝的担忧不无道理,赛道本就拥挤,很难保商业竞争究竟会体现在哪个部位.
所以粉丝看过《报告》后,一半以上都在“怒喊”:别搞我李佳琦、别给李佳琦泼脏水、求别翻车等等。

不过也不能怪粉丝太敏感,而是李佳琦一直主动或被动的处于风口浪尖,并且每道坎儿都像魔咒一般,凑巧卡在购物节前夕。
比如2019年!
双11前夕他一如既往的直播预热,期间推荐一款不粘锅时,为了证明产品性能优良,突然站起来亲自演示煎蛋。
结果不知是手法不到位,还是产品质量不到位。
总之锅中的鸡蛋没像他口中强调的那样“不沾”,反而是牢牢的糊在锅底,当场打脸很尴尬且难以三言两语摘清。

这波脸疼还没消肿,直播间销售的阳澄湖大闸蟹又被爆非本地发货。
口误也好疏忽也罢,总之售卖与宣传相悖的产品导致他被点名。

因为有粉丝的宽容、某些嚣张同行的衬托,这才让他继续活跃。
然而去年的618之前,李佳琦在直播的过程中突然黑屏掉线。
初时解释为技术故障,不久后直接告知粉丝别等了,而后在粉丝的无限猜测下一直休养到三个月后,才“小心翼翼”的重回观众视野。

因为曾拿过雪藏体验卡,又有多次节前翻车的经验,所以粉丝才尤为关注舆论是否会对主播本身产生影响。
在粉丝眼里,即便报告所谓是真,但报告的前缀是2022年,而现在是2023年,粉丝不希望陈年旧事影响老李头的当下状态。
且纵观市面上流行的带货主播,李佳琦的直播间虽然没有东方甄选的格调高。
不谈诗情画意也不谈山川河流,却也不会像某些带货主播那样搞剧本、打PK或者搞颜色。

回归之后谨言慎行、加强品控,和小助理在镜头前如实讲述产品的功效,适用范围。
现如今的发货,也大多是官方旗舰店,所以深受粉丝信任。
现如今又到“年中”的关口,直播间链接早已被放入收藏夹,万一受前一年的报告影响,那么…………


从自发回护李佳琦、害怕他再次掉线等方面来看,带货主播想要松柏长青,只能靠口碑和路人缘。

平时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不如真金白银买来的流量见效快。
但遇上真关卡时,能帮助渡河的有,也且只能有平时积累的口碑和人缘。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报告发布后,许多粉丝自发为李佳琦辩解,而无人为辛巴撑腰的原因。

但正是因为这样,《报告》才更有必要公布,头部网红才更有必要被点名。
就像网友分析的那样,点名不一定是针对而是呼吁大众行使监督权,这样才有利于刺激市场良性发展,不使市场产生惰性。

带货圈的现状确如某些粉丝反馈的那样,情感主播“洗CPU”卖货、明星捞金遍地,三无剧本横行。
完善规章制度迫在眉睫,但完善需要时间、推进也需要时间。
这期间的市场优劣只能靠市场本身筛选,没人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就像潘子的酒如今没了销量一般。

这波点名看似是李佳琦名声损失颇大,但也不失为动力,已经从品控到口碑全方位升级,又何惧再被点名?
届时如果非要选择线上购物,一边是严格品控、有质量保障的头部直播间,一边是频频暴雷的剧本直播间,消费者会选择哪一方?
很明显!
所以《报告》的发布只会加快劣质主播的淘汰速度,而不会增加李佳琦的凉凉速度。


说到底,消费者权益保障,也不能全靠规章制度,总有人昧着良心赚银子。
所以作为消费者自身要提高“反诈”意识,只要从兜里往外掏钱,必须要慎之又慎。
做到购物前别对主播有滤镜、购物中别冲动消费,物后别怕维护权益麻烦。
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买卖双方共同努力,而不是监督方剃头挑子一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