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匈奴兴亡史

2023-02-14 17:41 作者:feiboll  | 我要投稿


匈奴骑兵影视图

中国所处的这块领土,其实从黄河流域发迹以来,一直通过不断的像四周征讨才有了目前这个大一统的版图。然而中国这个概念确实是自古以来的。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逐渐对外扩张的时候,陆续碰到了四周的敌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都是蔑称。殷商帝辛就是在征讨东夷诸部落的时候被周偷袭而灭,西周就是被诸侯协同西戎所灭,战国时期北方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北狄而分别修筑了长城,到了秦朝就把这些长城连在了一起,号称万里长城,同时秦朝发兵征讨南蛮百越,置桂林象郡,将版图扩展到了南中国。而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就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尤其是显赫一时的匈奴。匈奴在战国时期就在史书上有记载了,但是中原的王朝对他们的描述都是语焉不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北狄其实也是蒙古草原的原住民,他们只是逐水草而居,习惯游牧生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与以农耕为生的华夏民族逐渐接壤并发生冲突。由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是放牧和渔猎,对气候和地理的流动依赖性比农耕民族更加显著,于是在边境时常发生冲突,一旦北方发生气候异常或者猎物短缺,他们就会骑着马到边境来掠夺,因为这个边境原来也是他们的牧场,只不过逐渐被华夏族所开发作为农耕区,于是这种矛盾一直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匈奴在战国时期就与北方的赵国不断发生冲突,因此也为赵国培养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士,不过那时的匈奴还是很松散的部落组织,连赵国都打不过,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与匈奴正面对抗,而匈奴逐渐统一变得强大,然而秦朝这个全民耕战的国家,更是主动出击攻打匈奴,更是筑起连绵的长城建立军事信息系统,让匈奴没有机会南下。后来秦朝被推翻,汉朝初建,匈奴就趁乱南下,刘邦御驾亲征差点被俘虏,继任的两代更是以和亲为手段维持边境和平,但是也免不了被经常掠夺。到了汉武帝时期,就逐渐把军事对付匈奴作为国家既定方针,于是倾全国之力多次主动对匈奴作战,夺取了河套地区,并且分化瓦解了统一的匈奴,再加上继任的几个皇帝的连续打击,部分匈奴主动投靠了汉朝,其他部分一直被赶到了西方,剩下的零星匈奴部落已经对中原王朝不再构成威胁。至此应该说匈奴已经融入华夏大部落,但是在西晋后期五胡乱华,部分匈奴部落又崛起了,并且颠覆了西晋政权,但是此时匈奴以汉朝遗民自居,以刘为姓,国号为汉,可见那时的匈奴已经发生了演化。虽然匈奴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鞑靼先后在草原上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威胁,成为匈奴的进阶版,让中原王朝的皇帝一直处在大敌当前的重压之下。“国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正是这些外部压力下,使得成为正统的王朝统治者对内修政安民,对外积极备战,才形成了中国一直以来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然匈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是作为支流汇入了华夏主流当中,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也是文化血统论的一个先例。

参考文源: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已;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匈奴兴亡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