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曝光
【【摄影前期后期】B站最全完整版100集教学奉上,我付费你白嫖!-哔哩哔哩】 https://b23.tv/dFq5ysL 一、数码时代学习曝光还有什么用? 1. 没用,拍了再看,不行再拍 2. 有助于曝光的准确性 3. 可以提高拍摄速度 4. 让后期更简单 5. 技术控的基本要求 6. 我选了6是因为我还不了解曝光 二、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 光圈和快门决定进光量,ISO决定CMOS的感光速度。 三、相机中的曝光模式应如何选择? (一)主控曝光模式: 1)手动模式(M档) 1. 全部曝光设置都需要自主调试,曝光量的控制需要自主调整光圈、快门和ISO。 2. 注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拍摄场景光线、取景有无变化,曝光的准确度都需要自主调试,改变三要素都会改变曝光量的多少。 3. 手动曝光模式适合拍摄的题材:适合在拍摄风光摄影中的早晚拍摄、静物花卉、复杂的光线环境和商业摄影等题材。 4. 拍摄操作步骤分解示意:确定拍摄主题 考虑景深设置或考虑画面虚实效果 确定ISO高低 测光、对焦 调整曝光数据 试拍 查看拍摄效果,修正拍摄数据 完成拍摄 5. 手动曝光模式如何验证测光?相机曝光标尺(半按快门) 无论任何曝光模式,一旦触发测光,曝光标尺都会对曝光量予以客观的提示。单反相机在取景器内,无反相机在LCD屏中。
还有一种情况:曝光标尺下面的曝光标识不出现,原因是因为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超过了三档,这时调一下光圈或快门,曝光标尺下面的曝光标识就会出现。 用手动模式,不一定要将曝光标尺显示为零(画面带主观意识,根据拍摄题材改变)。 2)光圈优先模式(AV档/A档) 1. 自主控制光圈大小(控制景深清晰范围),相机会根据测光自动给出合适曝光的快门速度(我们无法调整快门速度,只能调整光圈大小)。这个模式首先需要我们确定光圈的大小、画面的景深大小,之后参考镜头焦距和拍摄物距两个条件确定使用光圈大小。 2. 注意:光圈优先模式当拍摄场景光线、取景、测光模式无变化时,改变光圈大小,不能改变曝光量的多少。 3. 光圈优先模式适合拍摄的题材:风光、建筑、人像(除运动)、纪实人文、微距等非常广泛的摄影题材。 4. 拍摄操作步骤分解示意:观察拍摄场景 构思拍摄创作 取景构图 调整相机焦段 确定拍摄位置 设置光圈大小 确认焦点位置并对焦 检查曝光数 试拍 根据拍摄效果调整各项设置 重新检查曝光数值 完成拍摄。 3)快门优先模式(TV档/S档) 1. 自主控制快门速度的高低,相机会根据测光自动给出合适曝光的光圈数值。这个模式我们首先要确定快门速度,需要我们先预估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画面的虚实创意之后参考曝光,确定使用快门速度。 2. 和光圈优先模式类似,都是相机的半自动曝光模式。 3. 注意:快门优先模式,当拍摄场景光线、取景、测光模式无变化时,改变快门速度,不能改变曝光量的多少。 4.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假设快门速度是1/100秒,由于环境很暗,光圈已开到镜头的最大光圈值,按下快门后发现拍摄效果不理想,希望再提高快门速度进行拍摄;提高快门速度到1/200秒,但光圈已经最大,这时出现曝光不足的现象,这时要提高ISO达到支持我们快门速度的曝光效果。 5. 快门优先适合拍摄的题材:通常在拍摄运动物体时会有理想的效果,例如体育运动、野生动物、水流、车流、人流等拍摄题材。 6. 拍摄操作步骤分解示意:观察拍摄场景 构思拍摄创作 确定拍摄虚实关系 设置ISO高低 设置快门速度(参考快门部分)取景构图(低速拍摄固定构图,高速拍摄跟踪构图)设置连拍模式 确认焦点位置并对焦 试拍 根据拍摄效果调整 各项设置曝光不合理时,调整曝光补偿 完成拍摄 4)程序曝光模式(P档) 1. P档是相机的全自动模式之一,但此自动模式可以自主调整相机的多项控制功能,如光圈、快门、ISO、白平衡等(比如我们可以自主调整相机的光圈和快门,然后相机调整ISO以达到合理曝光)。 2. 注意:在这种模式,当拍摄场景的光线、取景、测光模式无变化时,改变光圈、快门或ISO不能改变曝光量的多少。 3. P档的优点:可设定光圈或快门档位,并且相机会提供完整曝光数据;在全自动模式下,可调整相机任意设置;可搭配闪光灯。 4. P档的缺点:暂无。 5)互易现象/互易律:在同样的光线效果下,测光方式及测光重点相同,同一曝光值可以变换多个曝光组合,也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假设:光圈=出水口大小,快门=水流时间,接满同一杯水的量=曝光量 出水口变小,接满水的时间就会延长即光圈开小了,快门变慢)。 EV值(不记了 因为记不住)
(二)从属曝光模式:全自动曝光模式(Auto档),包括风光、运动、人像、静物、夜景、微距等。 从属模式提供的光圈、快门等数值是从专业的20-30万张图片中总结出来的通用数据,用这种模式我们不能调整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等一系列参数。 注意:不要过度依赖P档和从属曝光模式,否则只是大价钱买了一只傻瓜相机。 四、曝光补偿(按钮:正方形分成黑白△内有+-) 1. 为什么要调整曝光补偿? 在自动半自动模式下改变曝光量的多少,从而达到拍摄创意。 2. 曝光补偿的优点:操作简单快捷。 3. 曝光补偿的缺点:拍摄光比较大的场景,对测光的修正有限;使操作变得更复杂。 4. 曝光补偿操作各品牌差异较大,但效果一致;通常数码相机曝光补偿操作在正负一档以内为佳。 五、曝光容易失误的原因:测光失误 1. 测光基于的原理:相机测光按照物体的反光率完成。测光系统按反光率的中间值18%灰进行测光,其效果就是把反光率从1-100%的物体统一假定为18%进行曝光(1%的反光率-纯黑 100%的反光率-纯白)。 2. 什么是18%灰?为什么不是25%灰色调、50%灰色调或是99%灰色调呢?因为从黑色到白色,物体反光率的中间值18%灰同50%的中性灰(PS中)颜色一致,因此测光系统都是以这个中间值作为测光的基准值。
3. 上图可得出曝光中白加黑减的原则: 白色物体(例如白雪)可+曝光量1-1.5级(一般拍白色物体不还原至纯白,给后期留点余地,可以不同曝光量多拍几张) 黑色物体(例如黑煤)可-曝光量1-1.5级 4. 精确还原曝光的方法 ● 灰卡测光方式(当年黑桶灰盖的胶卷桶,测光用灰盖可以实现理想测光) ● 区域曝光法测光及效验方式(安塞亚当斯总结的 适合细节丰富的摄影) ● 直方图效验方式 ● 经验就是力量 熟能生巧 5. 相机测光的方式
(注:灰色区域是不同测光方式的实际测光面积)
■ 局部测光 ■ 中央重点测光 ■ 平均式测光(上述3种过时了) ■ 点测光:为了给拍摄主体更准确的曝光参考,以小点的形式测光。这个点的面积通常很小,只有画面的1.5-3%,具体比例因相机而异。 ■ 点测光通常在相机中心的对焦框内,只有尼康相机可以移动测光点。 ■ 优点:对被摄体测光准确,测光精度高。 ■ 适用于大光比、复杂光线及逆光场景。 ■ 缺点:由于测光面积小,需要对不同亮度区域进行测光,然后人工测算曝光数据,对初学者难度较大,失误率较高。 ■ 点测光怎么算?没讲 ■ 点测光的位置:不是测在太阳上,而是在太阳周边不是很亮的位置进行测光,既保证亮部不过曝(但有时最亮处会有小范围过曝,因为要增加暗部的层次),又保证暗部还有一定的层次。人物点测光位置放在鼻根处。 ■ 注意:测光点有时不是在画面中心,要依据主体的位置定(尼康);不能调整点测光位置的,需要测光后二次构图,达到合理的画面布局。 ■ 评估式测光(不同叫法:评价测光/3D矩阵测光/TTL256区测光/多重测光/数码ESP测光等):最好的一种测光方式 ■ 测光数据以中央为重点考量,再平均四周的分区测光,通过加权算法,得出一个相对均衡的测光值。 ■ 优点:由于是平均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方式的结合,在光比较小的情况下准确率较高。 ■ 缺点:光比较大/逆光测算拍摄时精度大打折扣。 ■ 适合评估式测光的场景:(适用于70%的场景)顺光/有一些侧光;阴天(影子或者射光面不大/画面都在影子内或都在光线下);大场景(拍摄场景越大越精确);日出或日落(太阳没有升起或落下时)。 ■ 不适合评估式测光的场景:大光比;有太阳在画面当中时;阴影和光线在画面中比例分布均匀时(一半亮一半暗) 六、正常曝光和正确曝光 1. 正常曝光=正确曝光+无修改曝光数据 2. 正确曝光=正确测光+根据创意修正的曝光数据 3. 学过曝光、不断练习曝光之后我们要做到正确曝光 4. 数码相机的直方图
■ 直方图表现的是某个像素点的多和少,峰值的多和少和拍摄场景有关,所以并不存在哪一峰值更好这种说法。 ■ 直方图中只需要注意高光区域:画面中曝光不足,通过后期可以重新显示画面层次,但曝光过度一定是个问题。然而iso这方面要让画面噪点减少需要我们增加曝光量(噪点和信噪比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想),解决这一矛盾的做法是让最右侧高光区域不要产生像素(右侧不撞墙)。 ■ 注意:拍大面积纯白画面(如白雪)时欠一档曝光(为了后期增加画面层次)。 5. 如何减少曝光失误的方法: ■ 被摄环境光线反差过大时,优先考虑拍摄主体、重点事物、大面积区域以及更换取景、时段、季节拍摄。 ■ 被摄环境光线反差过大时,优先考虑浅色物体(高光区域)或更换取景、更换时段、更换季节拍摄。 ■ 超过传感器动态范围(相机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一般在9-14级)的影像,首先保护白色区域层次,其次可按大面积区域曝光;白色区域不重要时,按拍摄主体和浅色物体定。 ■ 同一光线环境下,拍摄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被摄物体,以白色区域测光,加2级左右曝光(白色区域不能过曝)。按白色区域测光变灰了,所以要加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