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汇总
对照欧美日,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策略大致类似,即围绕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和环节,实现“电力部门深度脱碳、终端非电力部门深度电气化、终端耗电设备节能提效、碳排放端充分绿化”。
但路径上或有差异:
第一,中国从碳排放高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显著更短,这意味着政策助力具有紧迫性,且电力部门脱碳的制约因素,如储能、风光资源与负荷错配等亟需解决。
第二,电气化难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比更高,这意味着替代路径,如氢能等清洁燃料也大有可为。
第三,从电力结构转型来看,中国电力部门脱碳跳过油气时代,直接从燃煤时代进入“风光”时代。
在企业层面,“碳中和”主要有两种路径:
1)减碳和固碳,主要以企业碳中和与政府碳中和计划为主,具体方式分别为能源电气化和碳捕集设备。
2)碳交易,允许企业交易其排放配额,借助市场化手段为碳资产定价,推动企业扩大减碳或固碳的相关资本开支。
上述两种路径的核心是增加企业的碳资产,根据我们测算,2020年每吨CO2排放权对应每年形成约80万的碳资产,而碳捕集仅每年的碳摊销成本至少为200万元,显著超过其形成的碳资产价值。因而我们认为中短期固碳技术路径(碳捕集)推进难度较高,而减碳路径(电气化等)相对确定性更高。
从趋势看,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未来或由于受到行业政策、便利性、转换成本等因素推动,其电气化逻辑更为顺畅,对应趋势有望实现加速。
从条件看,发电能源结构是影响电气化的核心影响变量:以电动车为例,我们测算电动车在新增发电为100%火电的条件下,电动车实际新增碳排高于传统燃油车,而当新增火电的比重降至80%或以下时,电动车的实际碳排放才小于燃油车。
因此,我们认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电力脱碳与电气化趋势需要协同并进,而部分轻质能源(汽油等)有望率先被替代。
2020年,全球碳市+碳税机制合计覆盖全球16%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欧洲碳市为全球温室气体覆盖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2021年,中国碳市于7月16日启动,其温室气体覆盖规模或将超过欧洲碳市,并推动全球碳市+碳税机制对温室气体的合计覆盖比例跃升至23%。但从交易层面来看,2020年欧洲碳市成交额占全球碳市的比重近90%,由于短期内中国碳市暂不“解锁”衍生品交易,中国碳市流动性或仍难匹敌欧洲碳市。
从欧洲碳市成立后的欧洲工业企业排放变化来看,被动景气因子(产能利用率回落)是碳排放降低的最大贡献项,其次为技术改造因子(碳排放强度降低),供给约束(产能退出)因子并不显著,碳配额制度缺陷与碳价低迷或是供给约束偏弱的主因。
考虑到中国碳市初期大概率主要采用免费配额+基准线法的配额制度,我们认为:
1)工业品供给约束力主要来自于自上而下的环保限产与产能天花板而非中国碳市。
2)中国碳市在供给侧带来的边际影响重点体现在产能再分配。
3)供给侧逻辑在“新供改”基础上需叠加“碳资产”视角。
从欧洲碳市成立后的欧洲工业龙头绿色转型项目来看,钢铁龙头塔塔深耕余热利用,建材龙头西麦斯加大RDF技术渗透,化工龙头阿克苏诺贝尔聚焦新型涂料技术,造纸龙头爱生雅加大生物质能投入,电解铝龙头海德鲁推广水电铝与再生铝应用。中国碳市启动,或催化国内工业品“技改”加速,考虑渗透率空间+政策催化的共振,余热利用、固废处理、再生金属大有可为。
从广义监管侧而言,中国碳市启动有望对三类企业带来业务增厚:
1)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或随中国碳市启动而“重启”,将对林业、园林工程、沼气发电等企业等带来额外收入增厚。
2)环境检测与工业过程分析等服务供应商有望迎来碳排放审计“新场景”。
3)经纪业务与FICC业务领先的国内龙头券商有望“解锁”碳交易做市及碳衍生品设计“新场景”。
在过去的24天,我们和大家系统地分享了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的相关知识,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回顾学习,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和我们联系并相互交流。
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大纲如下:
一、碳中和承诺的前世今生
1、2009哥本哈根
2、2015巴黎
3、2021格拉斯哥
二、碳中和承诺的意义
1、国际关系
2、能源安全
3、经济动能
三、碳中和承诺的路径
1、 政策路径
2、 强化政策路径
3、 2℃路径
4、 1.5℃路径
四、中国与欧美碳中和方式的策略的共性
1、电力脱碳
2、终端电化
3、节能提效
4、排放绿化
五、中国与欧美碳中和方式的路径的差异
1、两点劣势
2、一点优势
六、碳中和战略的三个阶段与实施的两种路径
1、碳中和的阶段划分
2、碳中和路径之一:减碳和固碳
1)海外污水处理厂“减碳”实践
2)我国工业企业的“固碳”实践
3、碳中和的路径之二:碳交易
1)中石油的“碳交易”实践
2)鄂州发电公司的碳交易实践
七、碳中和承诺下的碳计量与碳检测
1、碳计量
2、碳检测
八、碳中和承诺下的碳金融
1、银行业
2、保险业
3、券商
九、碳中和承诺下的电力脱碳解决方案
1、储能系统
2、分布式光伏
3、特高压
十、碳中和承诺下的终端电气化+清洁化解决方案
1、废钢处理+石墨电极
2、氢能-燃料电池
3、生物燃料
4、装配式建筑
十一、碳中和承诺下的节能提效解决方案
1、功率半导体(IGBT)
十二、碳中和承诺下的排放绿化解决方案
1、生物降解塑料
2、塑料回收
3、CCUS
十三、“碳中和”下的农林牧渔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四、“碳中和”下的采掘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五、“碳中和”下的制造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六、“碳中和”下的公用事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七、“碳中和”下的建筑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八、“碳中和”下的交通运输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十九、“碳中和”下的下游消费业电气化占比提升空间测算
二十、欧洲钢铁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1、塔塔钢铁的技改之路highlight——余热/余气回收
二十一、欧洲建材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1、西麦斯的技改之路highlight——RDF技术
二十二、欧洲化工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1、阿克苏诺贝尔的技改之路highlight——生物质与新涂料
二十三、欧洲造纸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1、 爱生雅的技改之路highlight——生物质
二十四、欧洲有色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1、海德鲁的技改之路highlight——水电铝与再生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