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月22日【常识午餐】

2023-09-22 08:46 作者:公考李梦娇  | 我要投稿

1.(单选)煤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CO2,也含有一定量的SO2,还可能含有CO。某市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该市郊区的火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周围的树木枯萎情况比上一年严重。造成树木枯萎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CO的超标排放

B.CO2的超标排放

C.排放SO2导致的酸雨

D.排放CO2导致的酸雨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化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化学。

第二步,煤燃烧排放出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SO2)是形成酸雨的根源之一。二氧化硫和水作用会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2SO3+O2→2H2SO4,导致硫酸雨的形成。酸雨会直接损坏植物叶面,也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地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煤炭正常燃烧时一般不会产生一氧化碳(CO),导致一氧化碳排放超标。在氧气不充足煤燃烧不完全时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随空气被人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进行可逆性结合引起缺氧导致人中毒。但不会在自然界引起树木枯萎。

B项:二氧化碳(CO2)的超标排放不会造成植物萎蔫,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增肥效应,因为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该项不是导致树木枯萎的主要原因。

D项: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虽然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形成碳酸,但是碳酸极易分解,而且酸性弱,自然条件下不会导致pH值低于5.6的酸雨的形成。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温室效应会导致气候变暖。

 

 

2. (单选)在日常生活中,下列说法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A.使用碳酸饮料可以有效溶解水壶内的水垢

B.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能占到体重的40%—50%

C.烧开的水放置一个晚上后,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

D.剧烈运动后,人们应当避免摄入电解质,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生活常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第二步,碳酸饮料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还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酸性物质可以与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发生反应,从化学原理上讲,碳酸钙可以和水在通入二氧化碳的时候发生反应,CaCO3+H2O+CO2=Ca(HCO3)2,也就是初中时候学的石灰水的澄清反应。所以从化学原理上讲的话是可行的。但是清洗水垢用碳酸饮料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在人体组织成分中含量最多的组成成分,就是水。水占成年人体重的60%左右,如果是婴幼儿,则占70%以上。水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B项说法错误。

C项:水中本身就含有硝酸盐,在加热情况下,就会变成亚硝酸盐。烧开的水放置一个晚上后,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的量很微小,一般不会超过1毫克每升。C项说法错误。

D项:剧烈运动后,人们应当摄入一些电解质。因为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大量出汗,很多矿物质和无机盐会随着汗水丢失,主要是钾和钠,运动后应当喝些淡盐水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D项说法错误。

 

3. (单选)岭南地区盛产甜美可口的荔枝,自古就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美誉。以下最有可能为岭南地区适合荔枝生长主要原因的是:

A.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充分

B.昼夜温差小,易于糖分聚集

C.土壤粘,强碱性,利于中和果酸

D.气温高,降水多,适宜果实生长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地理国情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岭南地区适合荔枝生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北宋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即当今华南区域范围。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岭南的南部与北部温差较大,冬天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极少降雪。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因全年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果实终年不绝。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荔枝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荔枝树喜高温高湿,喜光向阳,它的遗传性要求花芽分化期有相对低温,但最低气温在-2℃至-4℃又会遭受冻害;开花期天气晴朗温暖而不干热最有利,湿度过低,阴雨连绵,天气干热或强劲北风均不利于开花授粉。花果期遇到不利的灾害天气,会造成落花落果,甚至失收。

因此荔枝对高温和高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岭南地区的这一气候特点适合荔枝生长。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在我国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瓜、果等种植业。岭南地区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以广东省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时间在1450小时-2300小时之间。但这不是荔枝生长要求最高的因素。A项错误。

B项: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所以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瓜果更甜的原因,是夜晚温度低降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B项说昼夜温差小,易于糖分聚集。B项错误。

C项:我国土壤pH值大多在4.5~8.5范围内,由南向北pH值递增,长江(北纬33°)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和强酸性,如华南、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壤、黄壤,pH值大多在4.5~5.5之间;华中华东地区的红壤,pH值在5.5~6.5之间;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因此岭南地区的土壤呈酸性。C项错误。

 

 

 

4.(单选)在中国史、亚洲史上,(  )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它大大地拓宽了古人的地理视野,改变了汉朝的地域观念,有历史学家甚至将它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

A.昭君出塞

B.蒙古西征

C.张骞凿空

D.鉴真东渡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历史-中国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

第二步,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出使西域称作“张骞凿空”,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改变了汉朝的地域观念,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张骞在出使各国后,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有历史学家将它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昭君出塞是中国汉朝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维持了大汉和匈奴几十年的和平,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后不仅结束了匈奴的权力分化,还为中国的大一统做了基础。并没有改变汉朝的地域观念。A项错误。

B项:蒙古帝国西征或称蒙古西征,是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题干中所说时期为汉朝,B项为元朝。B项错误。

D项: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地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题干中所说时期为汉朝,D项为唐朝。D项错误。

 

 

 

5.(单选)领导人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句话体现了(  )发展理念。

A.开放

B.协调

C.创新

D.共享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时政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常识。

第二步,2015年10月29日,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C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D项: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6.(单选)下列关于光现象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光的衍射现象

B.天空呈现蓝色——光的散射现象

C.早上和黄昏的太阳是红色的——光的反射现象

D.衣服湿了颜色变深——布料沾水后反射到眼睛的光波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物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中的光现象。

第二步,天空呈现蓝色是因为大气对于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波长比较长的红光透射性最大,能够直接透过大气射向地面;橙、黄、绿光也比较容易透过大气;而波长比较短的蓝、靛、紫颜色的光,却很容易被大气散射而无法透过大气层,且光无论是在空气、水或是其他介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旦遇到一个小的颗粒,就会有一部分光线偏离原来的方向向四面八方传播,这就是光的散射现象。在短波中,蓝光能量最大,散射出来的光波也最多,被散射了的蓝光布满天空,就使天空呈现出一片蓝色了。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而不是光的衍射。

C项:因为早上和黄昏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比较小,阳光要想到达地面需要穿过的大气距离就比较长,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才能到达地面,其他波长较短的光则被大气层或散射或吸收或挡回,所以早上和黄昏时候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红色的。而中午太阳高度角较大,阳光穿过大气的距离比较短,这样大部分光线都能到达地面,所以中午的太阳就非常明亮,呈现白色。并不是因为光的反射现象。

D项:衣服湿了颜色会变深,其原理是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光照到物体以后,物体表面把光反射进眼内所致。衣服被水浸湿后,一方面有一部分纤维绒毛倾倒而不能反射光线;另一方面湿衣服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水,只有一部分光线能钻出这层水而反射出来。衣服被浸湿后能够反射的光线变少了,它的颜色就会相应加深了。与光波频率无关。


9月22日【常识午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