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一次让我打分很纠结的阅读体验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我必须得全神贯注的小说,即便如此一心一意,还是会被小说里未被翻译、需要点开注解才搞清楚意思的法文打断思路--这还是幸运的时刻,还有不幸的时候是,即便我点开了注解,还是要绞尽脑汁来思考亨伯特(更准确的说,是纳博科夫)想要传达的意思,以便逃脱他迫切想要捉弄他可怜的读者的恶趣味,这个过程真是一场极致的拉扯,纳博科夫一直等待时机,把我拉入他的狩猎场,而我时刻警惕着,防止自己被迷惑。除此之外,我还不得不努力跟上译者的脚步,才能不在他那一个个长难句里迷失方向,更要命的是,读着读着,还情不自禁的喜欢上了这种长句式。
如果只谈文学性的话,这部小说应该可以拿到五星吧,纳博科夫是我一直有所耳闻但没有去了解过的作者,在读了《洛丽塔》前两三章以后,我曾一度怀疑过纳博科夫自己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患者,否则,他是怎么做到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写的这么细致、这么真实的?为此我特意去搜索了一下纳博科夫的生平,好吧,恭喜我吧,我怀疑错了,他就是一个作家,一个有天赋所以稍微就有了那么一点自负的作家。但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这本小说给我带来的不适和愤怒(与作者无关),让我不想给它五星,最纠结的一次打分了,又想推荐,又抗拒推荐。
回到小说本身吧,对于小说这种体裁,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必须要把自己带入,融到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和他们一起经历虚构里的真实。然而,即便我能同情拉斯柯尔尼科夫,也能为于连唏嘘,但是我却不能对亨伯特产生一点点同情,全程都处在一个很抽离的状态,远距离的观察着他,等待一个时机,撕开他虚假的面具,带着洛丽塔,不对,我不该用这个名字称呼他,那是那个变态赋予她的名字,我应该叫她多莉-她原本的名字,如果可以,甚至想亲手送他一座绞刑架。
不敢苟同认为亨伯特对多莉是爱情的结论,可能他们故意略过了小说里亨伯特对所有12-14岁所谓的“性感少女”的贪婪目光,忽略了亨伯特不在乎多莉是否生病,只在乎自己的感官享受,忽略了他幻想多莉给他生下他可以任意占有的多莉二代以及这个二代可能会生下的多莉三代,如果这种畸形的、只贪图自己享受的占有是爱,那我真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爱情。是不是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是在以一个罪犯自白的视角来读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你是多莉呢?如果你从多莉的眼睛看向外部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在你的内心投射的是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吗?你从小缺少父爱,母亲偶尔施舍一点所谓的母爱,你还会真的认为这是爱情吗?
还有好多读者对多莉的指责未免太苛刻了,好吧,亨伯特,可恶的亨伯特,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要让他的读者跟随他的视角,共情他的处境,他看到他可怜的读者被他耍的团团转,昏头昏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想起,他是个有恋童癖的罪犯!多么可悲啊,他把多莉锁在他荒凉的笼子里,远离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她没有人可以交谈,除了一个善于伪装无辜的魔鬼,她能怎么办?她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性,她是有好奇,也渴望得到关注,她不完美,但是说她放荡--有些读者这样指责她,是不是忘了她是个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好、也没有人给过她正确指导的小孩?忘了这是亨伯特带着夸张、意淫的叙述呢?好难过,社会和法律的进步,让亨伯特们有所忌惮,让孩子们可以更放心地穿上漂亮的花裙子,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停止对受害者的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