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交融——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碰撞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一叶行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下的中原王朝遭受了北方少数民族极为猛烈地冲击,双方你来我往、刀剑相向,中原文化和胡人文化形同水火,百姓的生产生活更是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在这片看似死潭一般的环境下,胡汉交融悄无声息地在契丹国土上生根发芽,其所创立的制度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胡杂居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通过内部斗争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947年,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清泰三年,辽太宗趁后唐朝堂之争发兵攻唐,石敬瑭为了活命不仅向辽太宗喊“爸爸”,拱手将燕云十六州让与辽国。

燕云十六州加上原本居住于北方的汉人,这一下整个辽国境内汉人激增,汉胡杂居的局面跃然纸上,作为统治者的耶律阿保机很清楚,维护本民族阶级的经济社会特权同时,必须要搞好民族团结,不然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分分钟炸出个把朱元璋、李世民之类的猛人,那自己家这些年拼死拼活打下的财产可能瞬间灰飞烟灭了,耶律阿保机冥思苦想后, “胡汉交融”便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南北面官制
“胡汉交融”对于辽国各方面的影响深远,先说辽国的官制。官制上辽国采用了“南北面官制”。
在中央政府,辽国政府设立了两套班底,一套是以契丹贵族为主的北面官制,军政民政方面设立了大于越府和枢密院,大于越府的部门领导官职被称为于越,主管契丹族的军政民政,枢密院起辅助作用。与此同时,辽国受中原文化影响,根据工六部官制设立了宣徽院、大剔隐司、夷离毕院、敌烈麻都司、中丞司五个部门,这些部门起到了六部的作用。
还有一套班底是用来统治汉人的南面官制,主要设立了枢密院、尚书省、中书省等部门,其作用与北面官制相同,单从官名上看,对于汉人的管理上,契丹受唐朝文化影响,基本是延续了唐代官制。
在地方政府上,同样为契丹族人和汉人设立了两套制度,契丹方面设立了节度使司、石烈等部门,汉人方面沿用了唐朝的刺史、县令等官制。
“胡汉交融”不仅影响了辽国的政治体制,也为辽国提升了辽国的生产力,“胡汉交融”下的汉人俘虏们,并没有直接地被划拨为契丹贵族的奴隶,而是将他们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劳动生产,这个地方的名字被就以原来燕云地区的地名命名,汉人们在逐步稳定居住以后,都扎根于居住的地方不再逃离。
同时,统治者积极地与汉人地主阶级合作,给予地主阶层一定的权力,这些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辽国的生产力,使得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得以推广。
文化交融
耶律阿保机在受到中原官制的影响后,对于契丹服饰也作出了改变,在朝堂之上,官服有“国服”和“汉服”的区别,皇帝和汉臣穿的是汉族的服装,皇后和契丹官员穿着契丹服装。

在文字上,契丹在进入中原文化圈之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实行分而治之的制度后,契丹借鉴汉人的文字形成契丹自己的文字体系: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其中契丹大字是以隶书为基础进行变化而来,而契丹小字则是在吸取回鹘文字优点的基础上,又借用汉字的特点而制成的。

在娱乐活动上,汉族的音乐流入辽国,经过改编成为辽国的大乐、散乐等乐曲,中原的棋艺、击鞠等娱乐活动也进入辽国百姓的视野。
契丹原来信奉的是佛教,文化大融合以后,契丹的统治者们开始信奉儒学并设立国子监等机构,聘请汉儒来进行讲学,这种氛围之下,辽国贵族们都以精通汉学为荣,最著名的例子是辽道宗的皇后就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萧观音。
契丹民族分而治之的制度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这一制度在提升了当时北方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汉胡冲突带来的损失,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契丹文化的融合。

[1]《辽史》
[2]《辽史·乐志》
[3]《契丹国志》卷二十三《国土风俗》
[4]《辽史·仪卫志》
[5]《南北面官制对辽朝文化的影响》——李斯
[6]《略论辽朝的_胡汉分治_与契丹族的封建化》——杜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