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尔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突围

2023-08-18 12:40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如果失败,那留出10年的时间去还债。”


《封神》导演乌尔善的这句话,在网上引发了争议。


很多人指责他,是在卖惨求票房。


不过客观地讲,这又是一句实话。



如果没有好的票房回报,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里,乌尔善接下来的项目,很可能就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 


乌尔善的神话史诗梦

POST WAVE FILM


拍摄《封神》三部曲,乌尔善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


但是,关于拍摄中国神话史诗的梦想,恐怕要比这早得多。


只不过那时候,这个梦还不这么具体。



回顾乌尔善的成长经历,他似乎半生都在为拍摄《封神》做准备。


乌尔善从小学画,就读中央美院附中,后来考入美院油画系。


但读到大二的时候,因为和老师的绘画理念不同,俩人发生口角他就被退学了。


对于这次退学,乌尔善并不遗憾:“是否继续上美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捍卫了自己的准则。”



1994年,乌尔善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广告导演专业。


毕业以后,乌尔善拍了10年广告,业余时间还创作了大量装置艺术和实验音乐。


这段时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


然而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乌尔善的想法,让他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是商业类型片导演。


2006年某一天,乌尔善想去电影院看个电影。


结果发现上映的,都是好莱坞大片。


乌尔善平时不去电影院,因为他想看的电影,基本都能找到。


但那天他突然想到,大量的普通观众,他们看什么呢?


乌尔善觉得,电影院里应该出现中国导演拍的主流娱乐电影,它要兼具精神质量、制作品质和娱乐效果。


既然没有,他决定自己来拍。



这真是个名副其实的“你行你上”的故事。


乌尔善很快确定了自己要做的具体类型,就是武侠、幻想和史诗类型这三种电影,并且要拍中国故事。


接下来,他拍出了反武侠的武侠电影《刀见笑》,奇幻电影《画皮2》和《寻龙诀》。


尽管只有三部作品,乌尔善却奠定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


《寻龙诀》

2014年,乌尔善开始考虑新的电影项目。

当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拍摄《画皮3》和《寻龙诀2》。


虽然票房没有问题,但却是在重复自我。


可是乌尔善并不想重复自我。


既然武侠和幻想类型电影都已经拍过了,那么剩下的一个挑战,就是史诗类型电影。



乌尔善最终确定的题材就是《封神演义》。


当他仔细梳理了这部体量巨大的古典小说后认为,得需要三部电影,才能承载这部神话史诗。

这个想法让他振奋,尤其是在《画皮2》和《寻龙诀》都爆火了之后,简直就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不拍都对不起自己。


那时候,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大家对未来非常乐观。


乌尔善前三部作品也让资本对他非常有信心,而乌尔善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纪,也让他自信可以拿出10年时间来做这件事。



当然,乌尔善也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


所以他给孩子买了保险,保证就算破产,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也不会受影响。


他还把父母接到自己家小区住,方便就近照顾。


一切安顿妥当,乌尔善着手去实现这个梦想。 


必须要讲一个中国故事

POST WAVE FILM




在乌尔善看来,一个民族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


乌尔善所理解的神话史诗,应该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



之所以选中《封神演义》,一方面是因为它宏大的构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两组父子关系,让乌尔善念念不忘。


一组是姬昌和姬发、伯邑考,慈父与孝子。


另一组是商王殷寿和殷郊,毒父与逆子。


借由这两组关系,可以探讨中国人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基于这两组父子关系,乌尔善试图表达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核心——中国人对家庭与伦理的重视。


《封神》系列的编剧冉甲男认为,相比于西方基于宗教的善恶观,中国人的善恶观是建立在人伦之上的。


比如殷寿这个人,冉甲男说:“比纣王残暴的君王很多,但他教唆儿子杀父,让姬昌吃儿子的肉饼,败坏人伦就是最大的恶。”


在拥有精神内核之后,乌尔善开始致力于为《封神》系列寻找东方美学基础。


他带着主创团队,走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古迹,研究大量史料。


最后,陕西永乐宫的壁画,构成了整个封神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元素,为影片提供了时代底色,而宋代的山水画,为影片提供了对仙境的想象。


一个完整的封神世界美学体系,就此确定。



在接受采访时,乌尔善一直强调电影的中国属性:“我们强调一定是拒绝西方元素、拒绝日系,只要让我看到任何痕迹,直接否定。你可以大胆组合,可以重新去创作,但是一定要找到造型趣味上的中国风格和原创性。”


为了保证中国美学底蕴的完美呈现,各国请来的视效总监,也要从采风阶段就参与进来,理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封神》系列的美术指导叶锦添说:“好莱坞拍不出纯中国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东方,虚与实,东方文化里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全力去探讨怎么做到影像化。”


让郭帆羡慕的工业化剧组

POST WAVE FILM

很多观众认为,《封神第一部》的姗姗来迟,把本应属于它的中国电影工业标杆的位置,让给了《流浪地球》。


然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却认为,《封神》的剧组,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都应该去看看的工业化剧组。


《封神》位于青岛的拍摄基地


对于乌尔善来说,工业化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成本。


之所以选择三部连拍,就是因为这样拍能节约25%的成本。


乌尔善对于成本控制的执行,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了。


他和团队花了四年时间打磨剧本,剧本内容务必精确,能直接描述的剧情,坚决不用形容词。 



比如影片的第一场戏是冀州城之战,一开始剧本只写了“一个雪天,冀州城火攻”。


修改剧本时,乌尔善要求编剧,把先从哪儿攻、谁先放的箭、动作怎么做、怎么蒙的眼睛、怎么过的火堆这些细节,全都写进剧本里。 


乌尔善知道,剧本决定预算,剧本阶段抠得越细,制作就越省钱。


如果剧本没写清楚就去拍,结果拍出来的素材用不上,就会造成巨大浪费。


接下来,就是让郭帆感叹的工业化剧组。 


《封神》系列的剧组,用五个月的时间,搭建了可以实现模块化控制的灯光系统。


为了避免拍摄现场失控,剧组制作了200分钟以上的动画预览,把视效相关的复杂场面,全都用动画预演出来。


《封神》系列的剧组,前后进组的工作人员有8000人,在拍摄的438天里,平均每天2000人在剧组。


乌尔善认为,在拍摄的18个月里,不能像其他剧组一样熬夜开工,拍摄周期必须要科学合理。


于是乌尔善采取了工作日常化的策略:剧组每天开工12小时,每周工作6天;到点就收工,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得到充分休息。


在《封神》系列的剧组中,几乎看不到无效等待的情况。


执行制片人孙晔每天排出通告表,详细列出分镜头画面和剧本内容的对照,让每一个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晰无误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乌尔善说,剧组每一天都在消耗巨大的资金,他不允许出现停拍,会准备多套预案——他要确保每个齿轮都精准衔接,良性运转。


早在拍摄《画皮2》和《寻龙诀》时,乌尔善就已经开始探索电影工业化的问题。


乌尔善所理解的工业化,首先是创作层面的工业化。


包括弄清观众的需求,电影的类型定位,以及要实现这个类型,应该设置哪些基本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是制作层面的工业化。


包括工种的细分、团队的配合,以及工作流程是否科学。 


比如乌尔善在剧组里设置了概念艺术家的岗位,他们主要负责确定电影的美学原则和视觉呈现的基本方向。


这个岗位,在之前的中国电影里是没有的。


最后才是新技术应用的工业化。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以视觉效果,来判断电影工业化的程度,其实是相当局限的。


而在视效方面,《封神》挑战的是雷震子这种生命体的特效制作。


相比于非生命体视效,生命体视效还要完成动作和表演,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起码在电影拍摄的2018年,中国还没有一个特效公司,能够达到乌尔善的要求。



乌尔善说:“之前做视效,基本用的都是现成软件,而那些写程序的创作者又不在电影行业,所以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空白。”


商业与艺术并不矛盾

POST WAVE FILM


《封神》三部曲不仅填补了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空白。


这一切都是《封神》系列无法被票房所衡量的价值。


然而乌尔善所花费的这些笨功夫,以及来自业内的认可,其实并不能帮助他解决票房问题。


电影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票房,一切都只能看市场。



截至发稿时,《封神》第一部的票房已经突破20亿,但是距离30亿的目标,很明显还有一段距离。


对此,乌尔善本人早已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他口中的“打算拿10年来还债”,与其说是卖惨,不如说是对最坏结果的坦然接受。



乌尔善并不抱怨他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他也不会把电影的票房低,归咎于观众的欣赏水平。


在他看来,商业和艺术并不是一对儿矛盾体:“好电影是通俗的,对观众友好。不论是来看表演的,还是来看视效的,或者仅仅是无聊,想在影院吹空调的,各取所需就好——所以影片要足够丰富、立体、开放。有一定基础认知的人才会踏进美术馆,但电影院几乎是无阶级的。” 



一开始,乌尔善就把电影院,而不是电影节,作为呈现他作品的舞台。


相比于更有深度和更注重个人表达的艺术电影,乌尔善更愿意去制作“更宽泛的,经典价值的重塑”工作。


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经典价值,用大众更能接受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


用乌尔善的话说:“我们放着这么伟大的文化资源却不使用,太可惜了!”


这带给了乌尔善一种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支撑他用近10年时间去完成《封神》三部曲。



作为观众,我们很钦佩乌尔善的坚持。


这是一位对市场有着清醒认知的理想主义者。


他付出努力,并愿意承受失败。


而且,我们也希望乌尔善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中突出重围。


毕竟,在这个视听快餐化的年代,像乌尔善这样慢工出细活的导演,实在是太少了。





作者丨牛角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凉茶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好 课 & 好 物



七夕送礼清单,“哈基米”用电影说爱你!



乌尔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突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