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爱黄家驹
为什么30年了还有这么多人喜欢黄家驹?
也许你会说,Beyond代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
也许你会说,因为喜欢摇滚,而黄家驹在中国摇滚史上的无可代替。
也许你会说,因为拿起吉他,Beyond的歌曲都在你弹奏的曲库里。
也许你还会说,喜欢粤语歌,唱着唱着便唱到了到Beyond的粤语歌里。
当然,你也可以从原创、编曲、艺术性、思想深度等等专业角度对黄家驹的音乐做出点评。

就像当初音乐教父罗大佑说的那样: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这话虽然似乎过了一些,可如今来看,并非不无道理。
音乐总归是有一定门槛的。
可大部分人,没学过乐理,看不懂乐谱,分不清风格,甚至玩不来任何一种乐器。
那这样的一群人,为什么还喜欢黄家驹的音乐呢?
这里笔者大胆地推测出一个理由: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和权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能力与技巧。而黄家驹的音乐,就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唱出了他们的内心所想。
黄家驹演唱会-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真的爱你
如果你曾经年轻过,那你的歌单里,就一定少不了黄家驹。
你弹得太差了!
1962年6月10日,一声嘹亮的啼哭声打破了一个清贫的家庭的宁静,一个白净的小男孩儿出生了。
然而这个家庭的主人并没有感到额外的惊喜。对于已有两女一儿的清贫家庭来说,这个孩子是负担,而这个负担正是黄家驹。
黄家驹的整个童年都与家人住在一个不足三十平米的房子里,小小的空间里,还住着这个家庭的主人、他的父母,还有一兄两姐,外加一个弟弟。

70年代的摇滚乐漂洋过海来到了香港。
那时候的他总是会在有音乐的地方逗留,他或许不懂这样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为这样的音乐着迷。
不过喜欢归喜欢,家境贫寒无法支撑他的梦想。中学毕业之后,他做过办公室助理、电视台布景员、推销员……

17岁那年,邻居搬家丢弃了一把破吉他,破旧不堪的吉他连送人都似乎拿不出手,可却刚好圆了他的音乐梦。
于是黄家驹开始在家里自己弹奏练习,渐渐地,他爱上了吉他。甚至因为热爱摇滚还加入了一支地下乐队,后来却被主吉他手赶了出来。
原因是:你弹得太差了!
青春期的年轻人叛逆又执着,黄家驹也不例外,至此之后除了工作,每天疯狂的练习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刚开始弹木吉他不会太吵,家人也就听之任之,后来省吃俭用的他存钱买了一把二手电吉他,于是每天晚上家里都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噪音。
在家人的强烈谴责之下,他只好存钱买了耳机,每天戴着耳机坐在凳子上,一弹就是几个小时。
谎称结婚骗来的“二楼后座”
1983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这支被后世传颂的Beyond乐队成立了。然而那个时候年轻的他们在香港乐坛并不吃香。
当年参加山叶吉他比赛时的beyond

当时参加山叶吉他比赛的乐队,大都以翻唱为主,你坐在台下甚至可以听完披头士的一整张专辑。
而Beyond却不一样,他们坚持原创,那一次比赛过后,人们记住了一首极具冲击力的《大厦》,以及夺冠之夜的那首纯音乐——《脑部侵袭》。
自出道开始,Beyond就有着自己的坚持,尽管风格一直在变,成员也一直在变,但是初心从未变过。
喜欢摇滚乐的他们并不富裕,甚至平常练习也只能在深水埗洗衣街215号二楼一个狭小的房间里。这个房间被被称为“二楼后座”,其实是叶世荣家的房子。

当时为了能有这个大本营,叶世荣甚至谎称要结婚,把房子从父母手中骗了过来。
于是Beyond每天的练习惹得邻居们不胜其扰。邻居们从指责到谩骂、报警、最后搬家,Beyond成功熬走了这栋楼的大部分邻居。
这段时间他们也着手打造着自己的音乐作品,尝试不同的曲风,从艺术摇滚到后朋克、新浪潮、重金属甚至华丽摇滚。
莫欺少年穷
在山叶吉他比赛中Beyond如愿夺得了冠军,著名乐评人冯礼慈在《一队新乐队启航了——Beyond》一文中写道:“这两年的大赛中,总有几队乐队由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组成,而且玩得头头是道,令人相信,香港乐坛正踏向有希望的道路。”
可惜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
即便在大赛里夺冠的他们,也一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签下他们。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他们处处碰壁。

无人赏识,他们便自给自足,没有资源那就自费开演唱会。
是的,一支没有名气,甚至没有发布过专辑的乐队想要举办自己的演唱会!
那时候年轻的黄家驹兼职水电工、建筑工人,一天打五份工,拼命攒钱,只为圆乐队的音乐梦。
好不容易凑齐了钱,开启了演唱会。然而现场只来了一半人,演唱会还没演到一半,场下的人就几乎走了一半。
对于年轻的Beyond来说即便是这样,梦想依然发烫,即便一无所有,年轻也是他们最大的本钱。

那个时候年轻的Beyond,年轻或许是心理上睁眼看世界的开始,因为刚刚睁开眼,才知道世界并没有小时候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才发现,为什么这个社会有那么多丑陋的阴暗面,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有人吃不饱饭还总挨欺负,为什么会有“损不足而奉有余”?
所以会困惑,会迷茫,会愤怒,会悲伤。
而对于自己在遭受误解和白眼之后,也会在心中默默喊出:莫欺少年穷。

于是作为主唱及创队成员黄家驹不甘心,拿着最后的血汗钱出了一张专辑:《再见理想》。
或许这张专辑是年轻的他们最后一次为理想而道别,又或许是为理想的孤掷一注,然而这张专辑也没有引起什么水花。

好在因为这张专辑,贵人从天而降。职业经纪人陈健添认识到了这群满腹理想的年轻人,Beyond如愿以偿签了专业的经纪公司。
直到1988年,Beyond推出粤语专辑《秘密警察》,情况终于好转,一首《大地》拿下十大劲歌金曲,Beyond的事业终于迎来巅峰。
在情歌盛行的香港乐坛,Beyond通过自己的歌表达情感,他们有《大地》的爱国情怀、《冲开一切》讲述对理想的执着、《愿我能》描写最真的自己、《光辉岁月》致敬伟人…….
唱尽你的是Beyond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想一吐为快却不知从何讲起的话,竟然都在黄家驹创作的歌曲里,都在这个叫Beyond的乐队的音乐里。因为和很多音乐人不同的,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人不同,黄家驹创作的音乐,主题非常广泛。有关于个人奋斗的,比如《海阔天空》,表达了年轻人的一腔热血。
有对世界名人致敬的,比如《光辉岁月》,是写给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的。
这首歌非常有人文关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1990年,黄家驹随香港电台“爱心第一旅”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以后,又了解到了曼德拉的生平经历,为其感动,从而触发了创作的灵感。
还有歌颂母爱伟大的,比如《真的爱你》。你看,同样是表达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真的爱你》和很多同类型作品相比,情绪更激昂,更饱满。
还有体现爱国情怀的,比如《大地》这首歌,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主旋律歌曲。
再到励志歌曲的《不再犹豫》,到呼唤和平的《Amani》,再到《农民》......

当然,家驹也不是不会写情歌,《喜欢你》《情人》等等经典也都出自他手。和别人相比,他写的情歌更深刻、更真挚,仿佛是一个人在思考了整整一夜之后,说出的心里话。
像“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这样的感慨,难以想象不失眠个三天三夜怎么写得出来。这样悲痛的情绪再加上他辨识度极高的嗓音,更让歌曲有了故事感。
在笔者看来所以黄家驹的这些情歌,似乎像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表达内心真挚的爱意。
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关于黄家驹的文章,写到这里,如果是以前,其实就可以收尾了。但是30岁以后再写,重点其实才刚刚开始。
同样一首歌,同样一段旋律,同样一句歌词,十年前听,和现在再听,听完之后,有没有感觉,对自己平时的言行准则有没有影响,可能都是不同的。
当年听《海阔天空》,觉得“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唱的太好了,非常认同“人的一生,就是要坚持理想,永不低头”这种价值观。
而你会怎么想呢?一方面,确实是单纯和善良,另外客观而言,年轻嘛,跌倒了还能再爬起来。
可时间会让一个人变得沉重,变得害怕跌倒,害怕跌倒了,之前获得的就会失去。所以,某些中年人嘴里的“成熟、变通”,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儿,意味着卑躬屈膝,意味着说违心的话。
当年听《大地》你会热泪盈眶,如今听《大地》用键盘复制出“月薪三千关我X事”便觉得是摇滚精神。
当年听《光辉岁月》,听到“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即使阵营不同,主张不同,也会对歌里的主角,产生敬畏之情。而如今,曾被歌声感染的你或许情绪早已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所磨平。
当年听《喜欢你》,会鼓起勇气,用蹩脚的粤语为对方唱出“细雨带风湿透黄昏的街道”,而如今:进化到能熟练地和对方谈判:我们家出这些彩礼,那你们家回多少嫁妆啊?
好像时代变了,或许是黄家驹过时了?
或者说,黄家驹的音乐,属于每一代歌迷那段青春懵懂的岁月。
我相信每一个时代,依然有一些人。因为年少时听到的那句“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会在而立之年后的某一天,坚决说出“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任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
十几二十岁,喜欢黄家驹的音乐,因为我们曾是少年。
而三四十岁甚至年纪更大了些之后,依然喜欢黄家驹的音乐,这个,叫做少年气。
愿你永远喜欢黄家驹,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PS:
都看到结尾了,容我再说两句,这篇文章是【哎呀音乐】找我约的一篇稿子,协商之后,我也发在了B站的专栏上。
PPS:开了一个公众号,也叫【古登堡爵士】,文章在上面也做了转载。这个公众号,我会定期更新一些关于文章一些随笔。以音乐为圆心,聊聊文化,聊聊娱乐,聊聊热点等等,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