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气动一元论(2-1-1-2)——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学制毡术,气象万千之

气动一元论(Pneumatic Monism),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美尼。
场域论(2):Universal(理性秩序;Fate) vs Global(Cosmos)
本体论(1):Pneuma/Air
认识论(1):自然现象
目的论(2):凝结(Condensation;felting/制毡术)vs 稀疏(Rarefaction;变成火、光[动力],去实体化),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
气的谱系:光,火,风,汽,水,土,石头;光和火是超实体化的,对应施动者;后面的施实体化的,对应受动者;所以在目的论上有两个方向。
气要变成实体,并不是直接缩就变成实体,这里的缩没那么简单,它要经过felting/(哲学的)制毡术。用羊毛制毡:水、搅拌、蒸发、压扁、曝晒、风干,所以在制毡的过程中,火风、汽、水等元素都会参与其中,把事物运动的趋势通过另一种运动把它逼出来,这就使得气凝结土、大地,在实体化的过程中,air是基质,这个基质经历了前面所能经历的各种形式,最后这些形式的叠加以及活力的损失/性质的沉淀,就产生了大地。
不能简单把这理解为是个冷却或者凝缩的过程,而是要把实体化这个过程看成是它的几种规定性合并、共同参与进来,而且最活跃的火的状态要不停地催动它,也即要实体化一定始终要有种主动施动的力量、本原的最高级的活动的力量,在这里,气的两个极端——火与土是被区分开来的,火是主动的塑造性的力量,而土是被塑造出来的。[彩虹的例子,略]
气动一元论,用最精萃的那种力量把其他东西给它压出来。本原/气=神,本身是创造性的力量,但会被编制起来,成为一种实体,自己把自己束缚住、自己给自己施加条理、规定性,这种施加规定性的力量本身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活跃的力量,附加在自己的不那么活跃的一些部分上就产生具体现实。
通过理解哲学的制毡术,就能理解何为实体化与超/去实体化(形而上学中的两个极端,两种目的论方向)。火=气,风=气^2,汽=气^3,水=气^4,理性的规定性越来越多、越来越交叠,如水和风能打雷,因为它们里面有火;不同规定性的交叠即实体化,分散开来即超实体化,回到精纯的状态。
(这个制毡术,一直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还在用。严格意义上来讲,后世所有的构造哲学,都采用了这种Felting的技法,其精妙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自我构造的机制:凝结,这是理念自己把自己实体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