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六期

2022-09-06 10:48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五期


{斯坦利·考夫曼}


图片
图片

著名影评人:斯坦利·考夫曼


提出了“电影一代”的概念


斯坦利·考夫曼是《新共和》杂志的著名影评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与宝琳·凯尔、安德鲁·萨里斯等同时期的影评人,一同推动了电影与电影评论的发展。他对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推崇,也提高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斯坦利 · 考夫曼在1966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电影一代”的概念。



斯坦利·考夫曼对《2001:太空漫游》的批判(节选)

《2001》或许会告诉我们,太空旅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但它几乎没有《奇爱博士》或《洛丽塔》的那种机敏,也少有《光荣之路》或《斯巴达克斯》的那种视觉上的敏锐度。最令人震惊的是,库布里克的叙事感是如此孱弱。我们先分析一下那场开幕戏吧(十分尴尬的是,它被取名为「人类的黎明」)。


我们看到了宏大的宽银幕全景景观,荒漠在我们的眼前蔓延。他的每一个镜头都拍得太长了,而且我感觉不到节奏感和关联感。接着,我们看到一场精心制作、极度缓慢、装模作样的打戏,两组猿人在一个水坑上作战。接下来的叙事信息没有很好地与这个段落结合在一起,而是笨拙地插入其中:其中一些猿人发现了一块黑色石板。接着,一只猿人意识到它可以用骨头作为武器,他击溃了一个敌人,以一种胜利的姿态将武器抛向空中……它便化作了距今三十三年的一艘宇宙飞船。这时候,我们已经痛苦地意识到,这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库布里克。


他敏锐的直觉、选择素材的智慧,以及他最好的那些作品中出现的风格化元素,在这部瞄准高票房的超大制作影片中,已经荡然无存了。这场序幕不过是以一种沉闷的方式,倾倒了大量的材料,将它们混合在同一个篮子里,以便我们在未来进行参考。更糟糕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它。影片中的其他部分都与它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没有这场沉闷的、说教式的序幕,我们至少可以在开场的时候,目睹这部影片里最好的段落之一——由真正的库布里克拍摄的段落。我们会身处太空之中,我们会第一次看到它,想象人类也可以身处其中,就已经让人兴奋了。一艘太空飞船即将停靠在一座绕轨道旋转的太空港。所有这些发生在太空中的宏大运动,都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乐声,那是声轨上响亮的立体声。随着华尔兹舞曲的继续,我们进入了宇宙飞船,它的内部就像一架超级喷气式飞机的客舱。一个谨慎的电子标志提醒了我们客舱内的「失重状态」,此外还有非常体贴的安全带标识。为了证明这种失重状态,库布里克让一支圆珠笔漂浮在空中,飘在一位打瞌睡的乘客身旁。一位身着泛美制服的乘务员制止了它的漂浮,她还有着典型的乘务员式的微笑,看来这种微笑从1968年到2001年都未曾改变。在这一分钟里,我们的内心升起了希望,我们心想,库布里克以一种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创造了未来。


我们觉得他不会满足于此,他一定会再做点什么。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仅仅只是满足于呈现这些小把戏本身,而不是要将他们运用到一部艺术作品之中。


我们之所以感觉到这一点,是因为太空特使向地球打了一个极为无趣的电话,仅仅是为了炫耀这种科技。通过观看那些糟糕的对话和表演,我们进一步地深化了这一感受。整个故事就像是一场2001年的世博会展览,为了展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产品。那场特使和几个俄罗斯人之间的戏,可能会让晚间的电视节目感到羞耻。特使与几位美国官员的秘密会议,甚至还要更加糟糕。


我一直希望那个在《奇爱博士》中拍出作战室段落的导演,能够再一次让我感到兴奋,但他似乎并没有做到。他非常喜欢摆弄自己的那些小玩意儿和电影特效,但他不太在意自己的演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部长片只有四十三分钟的对话,这些对话平庸得如此彻底——这就是它们唯一的特性了。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六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