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拜登为什么逼乌克兰转入大反攻

文/行走斯图卡
这几天,北约成员国的防长们聚集在布鲁塞尔,讨论了俄乌冲突的相关问题。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与其说是“讨论”、倒不如说是美国对北约成员国“下达指令”;据海外网报道,美国防长奥斯汀在北约防长会议后宣布,俄乌冲突正在进入“决定性时刻”,预计“乌军将会在春季转入大反攻”、“西方应当为乌军的反攻做好准备”。
但是外界注意到,这次北约防长会议并没有多少新的内容,除了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以及之前承诺的主战坦克等装备外,基辅当局要求的“先进战斗机”等主要项目均未能达成协议,甚至已有的承诺也开始面临缩水问题。
此前一直高调宣称准备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斗机的波兰,最近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当着泽连斯基的面、信誓旦旦保证要提供战斗机的英国,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国防大臣本·华莱士辩解说援助“不是针对俄乌冲突而是乌克兰的恢复”,因此要等上几年才行。德国《世界报》也在一篇报道中提到,此前态度很积极的丹麦、荷兰两国突然宣布不再参加提供“豹-2”坦克的讨论,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抱怨称,有些国家一直对德国施压、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掉链子;他还表示,德国援乌“豹-2”坦克的工作进展缓慢,武器弹药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俨然一副“你们做初一、我就做十五”的架势。
一边是嚷嚷着乌克兰反攻、另一边又是军援热情开始打折扣,有媒体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关键时刻,拜登为什么要逼乌克兰进行反攻?”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在报道中披露,“反攻”是白宫给乌克兰下达的政治任务;报道提到,白宫给基辅发出了警告,认为俄乌冲突正处于“改变战场走向的关键时刻”,要求乌克兰“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进展”。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共和党开始在诸多问题上给拜登找茬,美国对乌援助已经无法如去年那样随心所欲,因此白宫需要乌克兰证明此前的援助“物有所值”,必须拿出足够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路透社和英国《金融时报》最近也在报道中提到,俄乌冲突让西方发现此前的军工模式完全无法适应高强度军事冲突的需求,美国和欧洲国家陷入了弹药库存告急的状况,甚至不得不拒绝乌克兰方面的一些要求。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军队当前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开始动摇西方国家对继续援助乌克兰的信心;不少国家开始担心自己的援助将会成为“沉没成本”,包括美国在内,都在暗示“乌克兰未来将很难获得与此前同等水平的援助”。
那么问题来了,西方希望乌克兰取得的“重大进展”是什么?在战场上重创俄军、夺回失地?其实这是表象、西方真正渴望看到的是俄罗斯元气大伤、国内经济崩盘、社会动乱,进而摧毁普京的个人威信、促成俄罗斯的“二次肢解”。
但是很明显,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俄罗斯并没有像西方预想的那样惨,2022年的GDP萎缩幅度小于预期、今明两年的GDP还预计有所增长,反而显得西方的制裁封锁苍白无力——当今之计,华盛顿只能逼迫乌克兰投入更多耗材、寻求在战场上有所突破,所以白宫所希望的这场反攻实际上是出于政治目的。
但问题是:“打政治仗”是兵家大忌,此前乌军在巴赫穆特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治仗”的缘故,如今华盛顿又要逼基辅打一场更大规模的“政治仗”,结果恐怕难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