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摄影艺术课程的不普及原因

2021-10-26 17:02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通常来说,人们从事某事一定具有具体的动机

这种动机根据人的需求依次划分

具有广阔市场的课程一定包含了人类更底层的动机需求

基础教育/考级考证考公教育等课程服务都满足了人最根本的物质需求

艺术带给人的需求通常来说更为“高级”,精神需求是不可量化的

通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教育”,通常亦包含了功利的动机需求

(比如提升婚配价值/才艺展示等社交价值,亦包含了出售作品所获得的经济价值)

而艺术摄影所能带来的“利益”极为有限

大多数时候是图一乐,通常不提高婚配价值

也无法作为才艺展示(发朋友圈甚至会获得不理解,无法拿出来镇场子)

作为作品出售的技能,通常不涉及艺术摄影范畴,而是实用摄影和大众摄影领域的事

这也解释了为何抖音拍摄小技巧和PS后期技巧等流传更广的原因,一方面精准切入了实用和大众领域,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立竿见影的“技巧”比成体系但暂时没用的“知识”更好用。

那么,艺术摄影是否就是一片精神文明的净土呢?

亦为否,当去实用去大众后的艺术摄影,成为了研究人员的高地,大家共享了一套专业的话语,随后发展理论,但却无法真正的产生“产物”。

人们学习钻研艺术学理论,随后走向教育和创作,教育是内循环之路。

创作则是分化为圈内创作和圈外创作

圈内创作是更细分领域的名利场,和世俗名利场差不多,这种名利显然与普遍被理解的“艺术的高风亮节”毫不相关。

圈外创作是期望大众欣赏水平提升而产生偶像效应的模式,这有赖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赖于时代与机遇,换言之,与创作者本人能力有关但不完全有关,这也意味着,视图通过这条路来至少获得谋生的艺术家,将过上不依赖于此为生的道路。

于是,艺术家通常需要兼带些世俗的工作,把创作当作纯粹的私事来做——即便如此,参展和印刷和器材的费用也是高昂的,必然需要金钱的补充。

大学的艺术学习成为了纯粹的爱好和素质教育,而非当下人们定义的为了就业而做的教育。这,或许就是艺术摄影课程的不普及原因。


论摄影艺术课程的不普及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