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个人向】侠王十三(下):怀抱冰雪,气煦阳春

还是写点文字对这一段近两月的沉浸式追剧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吧,兼论《雍正王朝》剧中的胤祥一角,也是对侠王十三上、下两个剪辑所做的一点补充说明。
请注意史剧分离!!!(准确地说,二月河原著、雍正王朝剧、历史上的胤祥三者均不能等同,以下文字会做区分)
Part1:《怀抱冰雪,气煦阳春》视频的一点补充说明
这个视频的构思如下:
【第一部分:引入】
以九子夺嫡的背景引入,交代13经历的阴谋陷害,表现其囚禁具有必然性
朝局因夺嫡复杂晦暗,亟待改革--13的遭际--困顿中不忘鸿鹄之志,一点点坚定--突围与转折
“您说,他能变到哪儿去呢”--13身体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西北战事告捷,新政也始见成效
13一路走来的背影,以及《雍正王朝》文学本中13死后,4回忆13的四个蒙太奇镜头。
——————————————分界线——————————
这个视频和上个视频都写了长篇大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满腔的情绪和想法想要找个出口,想一想,顺便写点东西既能打发时间,又能锻炼锻炼笔力;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不够,小作文来凑”,我深知自己剪辑出来的画面实在不太好看,选择的镜头没那么精当,踩点、衔接和转场都有些混乱,画质还渣,所以用文字给自己找补找补。
这一部分的最后单独谈一谈BGM,这次用的是Marcus Warner的39seconds,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单曲循环了三年的一首纯音乐,全曲6分半,比较长,下篇视频所用的是完整曲目的剪拼版。曲子恢弘大气,虽然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它的标题39秒有什么含义,但是每次听都会觉得它似乎在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从入场--参与,小小的命运浮沉-遭遇挫折,陷入静默,静静思考,默默积蓄实力,等待--重振旗鼓,一往无前,达到顶峰--同时也在不断失去,逐渐升华,境界提升--达到平衡状态,一切归于平静。这里考虑到要贴合我想剪辑的13的部分,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入场,和其中2:50-3:30中间休息到3:30-4:30高潮,4:30-5:50新高潮,以及最后的尾声部分。剪的时候还有两个小纠结:一是是否要直接用整首曲子剪辑出13在剧中的人生历程,这个方案真的很不错,但6分半的时长让我胆寒,深知自己的能力和能调取的素材之有限,遂放弃。另一个纠结是我几乎没有在b站上看到用39 seconds作为背景音乐的剪辑,虽然合适,但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又听了很多别的纯音乐,反复揣摩比较,进入决赛圈的是Jannik的the history(浮光),这首很好听,用的人也多,但前面铺陈的部分太短,容纳不了我想要的引入+13成长部分的镜头内容;再有就是这首纯音乐快被用烂了,我还是想给我喜欢的人物搭配最合适同时也是最独特的背景音乐,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最爱的39 seconds,哪怕剪出来不尽如人意,我也要尽全力试一试。
Part2:心动于剧中13绝境中的挣扎与突围
我一直是个很懒的人,剪辑视频和写点文字纯粹是为了追剧时能留下点过程性的痕迹,方便之后可以翻出来看看“想当年”我都看了什么剧,大概是个什么心境和想法,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样会比较有趣。这次一下子为13产出了两个视频,特别是下篇还不短(近四分钟),是因为我确实被人物吸引住了,有很多的思考和情绪(胡思乱想和“内耗”)。
13的变与不变是最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它让人物形象立体化了,也是解读13行为的一把钥匙。
变化的是什么?
是意气风发、潇洒豪放、无所顾忌的13在经历了十年囚禁后小心翼翼,谨慎克制,锋芒内敛,是青春不再,身体衰弱。上篇剪辑的对比镜头描述的就是这些,或许是因为我初次刷剧情绪比较上头,感慨于少年的消逝,因此上篇整体的基调是过于悲悯愤懑的,有强烈的怒气和不满在里面,不够客观。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直接原因当然是剧中明面上13因“派兵剿灭江夏镇,暗杀郑春华”的罪名而被囚禁十年(暗地是里康熙为了磨砺作为不可控因素的13,将其作为闲棋冷子藏起来以待4即位时发挥作用,推行新政)。继续深挖,可以看到在九子夺嫡的大舞台上,13被囚禁几乎是必然,8、9、10始终想把他拉下水,14则躲在8爷党身后兴风作浪,波及了13,太子一废之后,13对他的态度有了转变,二人不久就决裂了。4虽然一直和13站在同一条船上,但邬先生的计谋却是4默许了的,“有国便不能有家”,我一直认为不仅暗示4对高福的抛弃,也包含了对13的“抛弃”。至于康熙,他有他的大局要谋划,13是这盘大棋中的一枚关键棋子,罚也好,藏也好,苦心也好,一切就这样发生了,由不得13一点反抗,他后来在劝14时说到“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我想,他大概也是慢慢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了吧,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十年囚禁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剧变——局促狭小的天地,囚禁放逐的际遇,让13见识了,臣服了,也深深地恐惧着皇权的力量。
不变的又是什么?
知乎《我王系列》中(再次安利一下,这个专栏写得很不错),作者深扒了好多前后相同的镜头,比如相似的抬眸,戏谑的眼神,低头沉思,前后相同的话……我在下篇视频中也放了一些,中年13的许多神态和小动作都能看到青年13的影子,“您说,他能变到哪儿去呢”,可这些还只是浮于表面的。上篇视频中,我认为不变的,是13的品格,志气,心力和坚持,这里进一步提炼,有这样几点前后相承,概括如下。
一是务实做事的志向。这点在上篇视频的小作文中写过一部分(详情请见专栏中“我为的是大清江山,为的是大清百姓”一节)。13在绝境中——这是真正的绝境而非苦难,十年里,或许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像先前一样,关一段时间而已,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的刑期没有尽头,没有任何人能提供帮助,四哥或是其他亲信的求情不管用,再后来,他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人能去帮他,最后,每天睁开眼闭上眼要面对的,只有恐惧和深深的绝望。这种绝境固然是外部创设的,但也是内在的,比如,他之前的沾沾自喜(皇室子弟也能理解),对世界的美好幻想,还有很多虚妄。到了这一步,我想任何人都可能怨天尤人,自我放弃,而后内在所有的善良品质全部被消解殆尽,只剩一个破碎的肉身,满身的戾气——这才是真正废了。13显然没有沿着这种发展路径走,在经历了一段跌落谷底的下抛线后,他在机遇下乘风而上,一路上扬。无论是心性还是意志,品格还是手段,似乎都出奇地进阶了,青年13完成了蜕变——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绝境中突围?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方面是剧中没有多做交代,这也为我的下篇剪辑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即使我提炼出抽象的要素也无法用具象化的镜头语言生动地展现给观众,因此这一段我放了两段空镜(烛光、乌云散去后的明月)。另一方面是剧中13毕竟是配角,原著作者和编剧或许也没有想太多,这个人物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完整,能无懈可击到经得起各个角度的剖析和挖掘。
于是,在一番对比和琢磨后,结合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体验,我武断地下了结论——是他的志向。绝境是成就不了人的,只是他们的志向从未因为任何境遇而动摇。(这句话忘了是在哪看到的了,反正不是原创)通俗点讲,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就是这个东西支撑着他在绝境中能够思危、思退、思变。
13始终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是真正地去“做事”,而非高谈阔论,邀买人心,也非全然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点在剧中多次得到印证:跟随四哥赈灾凯旋,他说“只要干的顺心,别的都无所谓”(随心做事是第一位的)--一废太子后向四哥表明政治立场,他说“我为的是……”;当四哥即将被委派不好做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时,愿意和他一块儿干。心里一直清楚所谓的贤王并不是真贤,因为苦差事,难做的差事,得罪人的差事,他们都不会去做,一门儿心思用在了收买人心上,这也是他愿意四哥夺嫡的原因(由此可见4和13志同道合)。所以,我想,当他消极失望了一段时间后,周遭都静下来了,这时他会发现自己心中的那点星火依旧,他也才会安于一时的困顿甚至是永久的困顿,去反思自己,修炼内心,并继续积蓄力量,待时而飞。因为有务实做事的高远志向(结合他的身份,可知这种抱负并非好高骛远),13才能在绝境下自己慢慢想通,想透,安于承受后果,也敢于同旧我决裂,自我成长。而当时局发生利好的转变时,他也会更加珍惜机会,谨慎而坚定地向着理想前行。志向没变,追求理想的方式有所变化。
二是重情重义的性格。前期13的重情重义上篇视频及笔记也大谈特谈过了,从他的社会关系出发,无论是对待长辈,如父亲康熙,魏老先生,还是兄弟下属,抑或是本不相干的阿兰、张五哥,他都义字为先,尽心尽力。而到了中后期,他的情义之举则与事业密切相关,增加了几分为国为民的情怀,比如两次帮助刘墨林和苏舜卿,多次为孙嘉诚、14求情,送邬先生“半隐”……;剧中着墨最多的,是他和雍正之间的情义,正如《我王系列》中所说,中年13的后半生围绕着“一身一命,唯皇上是从”这句话展开,“前半生侠字当头,后半生义字为先”,为了报答君王的提携之恩,全了兄弟手足的情谊,13鞠躬尽瘁,全身心投入到雍正的改革事业中——既是西北战事中的战略部署(可以将13的战略方针、年羹尧的实际执行策略和邬先生的侧面点明式发言三者结合来看),两次兵营夺权,擎天护驾,也是从容发令,继续追讨欠款(刚被封为亲王那段),还是举贤惜才,更是在皇帝出现大问题时犯言直谏,毫不留情,留心一切风险并及时从旁提醒,防患于未然。13具有重情重义的性格底色,从未因磋磨而褪色、消逝,只是身份变了,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已。
三是敢拼敢为的劲头。这点似乎很奇怪,明明13为人处世更谨慎了,怎么还“敢”呢?4也在登基后诘问13:“那个敢怒敢笑,敢说敢为的拼命十三郎哪里去了”。我认为,这点要加一个限制,那就是为什么而“敢拼”,为什么而“敢为”,答案很明确,就是前两点所说的,为能够实现志向的新政,为那些值得付出情义的人,中年13还是能像青年13那样豁出去一切。而在这层限制之外的“敢拼”“敢为”,大概也就是青年13的鲁莽冲动和一时意气(并非贬义,这个表现非常正常)。相比之下,中年13的敢拼敢为似乎更能打动人,这里举两例说明。
1)“逢君之恶”。这个名场面应该是最能表现中期13“敢为”的片段了,让我们戴上“显微镜”,结合前后文细品一下。面对皇帝的失误,群臣的望风倒行为,13非常庄重从容地吐出了逢——君——之——恶——四个字,直指皇帝错处,不留一丝情面。这个行为需要联系前面的场景,也就是22集13和4谈心之前,孙嘉诚“不合时宜”地直言新币之失,皇帝大怒时,13的隐忍不发表情对比来看。应当说,后者才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易行的路”,也是正常的表现。哪怕是已经向四哥剖白内心了,哪怕四哥对待自己比旁人亲厚的多,但是天子之怒与之前付出过惨痛教训的经历,换做谁能不害怕,不去尽可能规避风险呢?但考虑到这一失误的严重性,不及时纠偏将为朝廷带来的可怕后果,13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难走的路”,以己度人,他难道不害怕吗?我想还是害怕的,劝谏完毕,张廷玉适时发言,皇帝的怒气有所发泄,紧张气氛缓解后,13松了一口气足以证明。我认为,能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是很困难的,能将个人利益和安危放在一边,先为大局和他人计,则更是勇敢者的行为。另外值得说道的一点是13劝谏的话术,或者叫处事方式,相较于前期13“无情最是帝王家”的不过脑冲动发言,此时的13很冷静,先一针见血,后温言安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指着骂昏君,后恳切唤四哥的灵活切换,整个人极其沉稳从容,非常迷人。
2)两次“第一个不答应”。第一次还是出现在“无情最是帝王家”名场面一幕,是他反对“蠢猪”老大,维护太子时的发言。第二次是雍正面对清流和旗人的共同反对时,13作为军机处大臣率先表态支持皇帝时的发言。两句几乎相同的台词,情绪也基本一致,都是反对一方而力挺另一方,而且还是“第一个”,带头反对。不同在于,前者他几乎是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政治倚仗,且自身前途命运都难以保障;后者则是手中有兵有权,足够有影响力的军机重臣带有震慑意味的表态行为。对比之下,前期13有多“勇”,后期13就有多“稳”,而且前后期对主上的忠诚都未有改变。所以,剪辑时我将两处台词重叠起来,配合了中期13伏地昂首的画面,以实现前后呼应的效果(不过似乎呈现出来还是不太行),每每看到这,感慨良多。
至于“敢拼”,我想,一身一命为江山七个字(这个标题搬运自《我王系列》)大概就能概括了。为了自己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志向,同四哥,还有其他同道者(张廷玉、孙嘉诚、田文镜、李卫,甚至邬先生)的情谊,以及他们一致的刷新吏治,锐意改革的理想,他甘愿付出一切,耗尽心力去做事。
讲到这里,剧中13的变与不变基本就分析完了,就观剧体验而言,最引人入胜的一定是人物的变化,因有戏剧性、冲突点和张力,十分吸引人。但是,最值得深挖和思考的,还是隐藏在变化之下的不变,因为,那是人物与命运纠缠斗争后,大浪淘沙留下的东西,最能反映人物的本性和品质,所谓静水流深,自然越嚼越有味道。而13在绝境中挣扎、突围,经受了世间之苦,人性之寒后还能守住本心,周身散发着暖意,这样的人,谁会不欣赏呢?
Part3:一点联想、闲篇儿
这次追剧之旅时间尤其长,从五月中下旬到七月中下旬,现在总还会想起初次刷剧的时候看到最后十集时,哭了不知道多少次,晚上看二创的时候,碰到有些画面和台词还是会止不住流泪 ,感觉《雍正王朝》真的激发了我的感性一面,我都没发现自己这么能哭。而胤祥则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喜欢的人物,他的前后变化,一以贯之,复杂深刻,我都看在眼里,反复思考了好多次。在他身上,我想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恐惧和害怕,二是绝境的意义。
从他的变化中,我捕捉到了他对皇权的恐惧,因为皇帝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剥夺他最珍贵的十年光阴,让他困顿至此,一事无成,所以我无比理解他被放出来后短时间内无法和身份转变为皇帝的四哥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无比亲近的状态。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很恐惧恐惧本身,害怕自己有弱点,宁可掩饰,避而不谈,也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畏惧的,或者说,以更大的包容性对待自己,这没什么的,我可以害怕,不是吗?此外,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克服或者战胜恐惧呢?我想,如果有必要的话,那应该是你完全接纳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的时候,然后,尽可能平静地去条分缕析恐惧的根源,尝试着去和解,或者去斗争。
至于绝境,事实上这点与追剧期间一个朋友和我自己的遭遇有点关联。我们都经历过一些低谷期,他将这种身心受折磨的感觉形容为“不敢努力了”,我觉得非常恰当,不管你努不努力,反正就是达不到目标,没有人能帮助你,也找不到人帮你,这种境遇又何尝不是一个小规模的绝境呢?所以,该怎么面对它呢,我的经验告诉我,是不断追问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然后朝着这个目标踏踏实实地做事,持之以恒地投入,暂时不去想任何回报。现在回过头来,发现那段日子之后,我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前觉得自己很不错了,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空间,人更加谦卑了,也更有敬畏心和包容度了。追剧和剪辑中一遍遍看13的经历,以及虽然说要做到史剧分离,还是忍不住找历史上胤祥的身世遭际(很可惜,关键的材料都没有了)来看,感觉还是有些共通之处的,只是剧中13的人生更具有戏剧性和工具性,而我们普通人的人生绝不会如此。挣扎、浮沉、较劲、失落、绝望、平静、承受、安然……这些体验是类似的,我想剧中13不因祸福易心,不因生死易志的精彩故事,仍然能为我们走出生活中真实的困境以启示和内在力量。
最后,表白下演员精湛的表演,细节满满,给人物增添了许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