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八章 世祸

2023-08-25 09:13 作者:红林主人  | 我要投稿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八章 世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世之学者所谓的仁义与惠爱。讲世之学者的仁义与惠爱是回答“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的原因。韩非子用反问的形式作出了回答。“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大意为:我为什么知道呢,是因为世之学者将向穷困者施舍财物叫做仁义,轻处或赦免不法者叫做惠爱。这就是“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只图其表,不求实效。仁义惠爱是德的范畴,只能教化世人,不能治理国家。

仁义与惠爱是人性中善的一面,这是顺乎自然厚德载物的精神,依法治国是顺乎“道利万物面无一害”的精神。道是唯一的,德是道的具相,中国人的思想境界排序应该是道、德、仁、义、礼、智、信。道,承接与顺乎规律;德,包容一切,互相认同,共生共长;仁,一视同仁,自由平等;义,相互帮助,正义凛然;礼,正视现状,遵守制度;智,明理尊道,弃恶扬善;信,讲信用守规则。国家律法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如同自然法则一样,所以世之学者说 “仁义惠爱而已矣” 治国仁义惠爱就够了,这是不对的。

国法律法从实效来讲好象是“礼”,但从整体价值来看应该是“道”,韩非子从“道”中悟得世间万物都在凭自身的努力成长着,绝没有依靠“道”的施舍,“道”创造了万物并提供了一个平台大自然,让万物在其上自由和谐、共生共长。所以他对世之学者的仁义与惠爱是不认同。对于向穷困者施舍就是仁义,他认为“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 意思是既然要施舍给贫困的人,那么无功的人就会得赏。在韩非子看来臣民得赏必须是有功之人,仁义向无功之人施舍就会破坏这一规则。同样,对于轻处不法之人的惠爱,韩非子认为“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意思是既然不忍心惩罚,那么暴乱就不能制止。在韩非子看来犯了法就必须要受到惩罚,达到遏制社会暴行的目的,如果犯法不惩罚,那么施暴者就会更加暴力,社会就会更加混乱,这是不符合国家与臣民的利益。

如果按世之学者的说法去做,结果是可怕的,首先是“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意思是说,国家有了无功得赏的人,民众对外就不致力于作战杀敌,对内就不努力从事耕作。春秋战国,战争时有发生,臣民的行为还没有受到国家律法的强制约束与规范,如果按世之学者的说法去做,君主不论功行赏,不依法治国,就没有人立功守法,国家如有战事,就没有人想着去杀敌,没有人想着去耕作。

其次是“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意思是说,民众都一心想着行贿巴结权贵,用私人的善行树立名誉,以便获取高官厚禄。君主不论功行赏,自然也就不论能力用人了,而是按自己的喜好与习性来处理人事安排。这种风格只会让臣民不学习不立功,只想着寻私树名,换取官职。同样的结果,国有战事,无人应战,无人率兵。

【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在公司管理中,赏罚必须明确,明确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公司制度。切不可无功而赏,随性而奖,不忍处罚,随乱任生,更不可无力而立,因私而设。如果不按公司制度办理,公司一有事,可能真的无人应对,也会无心应对。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啊,赏的是勇夫,不是懦夫。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八章 世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