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经益气汤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基本原则
马尾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的“伤筋”“痹症”“痿症”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历代医家多遵从《内经》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原则,认为“独取阳明”重在调理脾胃,脾胃虚者益其损,脾胃实者调其气,以强阳明之脉,达到补后天脾胃之本 ,充气血生化之源,以润养筋肉。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得濡养,肝肾同源,筋附于骨。因此,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也常导致筋伤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马尾神经损伤也与肝肾功能失常亦有一定联系,滋养肝肾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医生提出从肝肾论治多适用于久病瘀阻的马尾神经损伤患者,运用滋养肝肾方法治疗此类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中医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的基本原则是:
以大小便不利,困难难解的患者,主要以滋肝、补肾、健脾、和胃为主;
以男性性功能减退,或丧失的患者,主要以温肾,补脾,滋肾,填精为主;
以下肢麻木不仁,疼痛难忍等感觉感知障碍的病人(严重甚至肌肉萎缩),主要以舒筋,通络,益气,养血为主。
中医药疗法理从疏经通络、益气活血为准则,首先是疏通病人长期受阻的经络,让经络得以贯通后,再益气清理其中的垃圾,滋养出新鲜的血液,配上气的疏通逐渐造成血液中养分的循环,使之前长期不受养的筋经得到滋养,而后会逐步的回升气血之力,待气血恢复,血液流通,萎缩的肌肉,麻木疼痛、感知异常自然而然会得以缓解,逐渐好转。
【案例一】
邱某,男,河南人,56岁。2018年1月地来电咨询生 经益气 汤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相关问题。
生 经益气 汤治疗前:患者主诉双下肢僵硬痿软无力,拄拐进诊室。左侧股部没知觉,感觉不到触感,坐下感觉膈骨头,坐的时间稍微长点,肛门口感觉发麻,再坐会儿肛门就是木的。左腿整条腿木。右腿前侧神经痛,坐的时间长点腿麻。右脚脚踝有刺痛感,双脚底发木,鞍区有刺痛感,肛门紧疼,有坠胀感。排尿时有刺痛感,淋漓不畅,小便浑浊。肛门口疼痛,排便困难,好的情况下四五天排一次,需要使劲排才能排出来一点,剩下的需要用手扣,不好的情况下一周左右才排一次,排出来是宿便,“羊粪状”。患者因此表示不敢多喝水,不敢多吃饭,时间长了看到饭菜就是饿了也没什么胃口。
生 经益气 汤治疗后:面色红润、气血充盈、精神饱满。左腿麻木的情况改善提升很多,是酥酥麻的感觉,轻微触碰有感觉。右脚脚裸刺痛感渐消,脚底板麻木改善很多。走路更有力了,稳健了很多,沉重感僵硬感减轻,日常可做简单的动作,抬腿,屈膝。右腿神经痛的情况改善很大,已不再影响睡觉,久坐半小时也不再有麻木感,同时久坐肛门口不再麻木,仍有轻度不适,不影响生活。股部触感强烈,坐下不再有膈的感觉。鞍区刺痛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肛门不再紧疼,排尿过程中顺畅很多,尿量充足,大多呈清水色。基本每天都能排便,早上饭后排,成型的正常排泄,坠胀感减轻。
嘱守方略加减,巩固一个阶段(3个疗程)后逐渐停药。最终除去少许的感觉异样有遗留,二便功能功能及其它诸症均无碍生活与工作。
【案例二】
孙先生,45岁,锦州人,马尾神经损伤病人,有腰椎病史。2019年2月中旬来电咨询生 经益气 汤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相关问题。
生 经益气 汤治疗前:小便一天大概导尿300-500毫升之间,尿黄尿浑浊,会阴区麻木,排尿过程中尿流感觉不强烈,但是有尿意。股部知觉差,发凉,夜间感觉更甚,坐下感觉不真实,站着臀部发紧。排便困难不畅,可能是过年期间不怎么忌口,排便要不就特别困难,使劲排也是卡在肛门口,加上肛门口无力,需要用手扣,要不就是窜稀。但是还时时有便意,肛门脱垂厉害。
左腿大腿后缘和大腿根部麻木,右腿小腿肚子以下麻木,垫脚时候腿后侧发胀。脚底木,站着或走路脚底感觉厚厚的,走路有不真实感,慢慢走的话不仔细看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但是稍一提速,走路不稳。双脚前脚掌抓地力不够,脚踝无力发紧,能略勾。
生 经益气 汤治疗后: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状态极佳。会阴区麻木感基本无异,仔细感觉还是能感觉出来。小便自主排基本可以排空,排尿过程中仍需腹压排,总体排尿顺畅相比之前很多。股部知觉强些,温度感好些,后半夜还稍凉。肛门力量感恢复不少,大部分时间排便都很顺畅,每天早上排且能排净,排出是正常的便型,基本恢复。伴随着排便情况的好转,肛门脱垂的情况也好转了很多。右腿小腿后缘逐渐不再麻木,由麻转疼痛感,疼痛感能忍受,紧绷感消散。左腿大腿根麻木情况缓解很多。脚底麻的情况缓解很多,脚底厚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前脚抓地有力,脚裸力量提升不大。诸症均有改善。
嘱守方略加减,巩固一个阶段(3个疗程)后逐渐停药。最终除去少许的股部、右小腿后缘感觉异样有遗留,二便功能功能及其它诸症均无碍生活与工作。
生 经益气 汤是数十年经验研究总结,经过大量临床不断完善,不断总结而得出的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针对性强,用药精准,根据以往病患治疗经验,多数患者用药1~3个疗程左右均可得到症状的改善,3-6个阶段便可以停药。在了解了马尾综合征带来的危害后,我们更需要对这种疾病重视起来。在了解疾病的同时,提早进行诊治才是患者能够尽早离别病痛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