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大模型混战」
2023年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该没有谁会否认大模型的主角地位。
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10余款大模型集体亮相,包括实在智能TARS(塔斯)垂直大模型、商汤日日新、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汇聚一堂,群“模”璀璨。

从各大厂商的动作来看,其中一大共同趋势是,大模型发布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国内AI企业纷纷抢跑。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在大模型刚推出时,对于算力和技术的关注更多,如今舆论热议的焦点从大模型的技术转移到了实际的商业前景。
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并不是对立的。训练和部署行业垂直大模型,让“通才”变“专才”,对企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可行路径,但又普遍存在经验少、资源少、数据差等现实挑战。此外,安全、私有化部署、稳定也是考虑的关键因素。
对标“世界一流”,国内AI大模型要做落地,就要做好。一直以来,国产大模型如何超越Chat-GPT,广受舆论关注。今年年初,在ChatGPT发布后,中国已经进入百模大战,各家企业都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产品,这三个月相当于人工智能行业过去的三十年。
而中国和美国等国家有不同的优势,中国多元丰富化的落地场景才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金融、零售、制造等诸多领域。而大模型领域,在中国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的支撑下,多元落地场景下为大模型应用按下了加速键。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图像识别,从医疗保健到金融服务,AI大模型的发展也将会逐渐改变各行业。一方面,提升我国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比例,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将为行业产业降本增效,创造出新需求、新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实在智能的TARS(塔斯)垂直大模型脱颖而出。作为致力于AI与RPA深度融合的AI企业,由于本身具备一定的行业领域知识,因此在垂直大模型的探索上具备天然优势。实在TARS(塔斯)垂直大模型将与实在RPA实现完美融合,乘着RPA产品落地各行各业的东风,TARS(塔斯)垂直大模型将会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前者提供自然语言理解及逻辑知识的归纳泛化能力,后者基于实在智能自研的“智能屏幕语义理解技术(ISSUT)”,实现对一切屏幕上一切元素的自动化操作。通过二者的融合,提高数据处理和决策效率、增强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赋能企业减少重复、繁琐的人工操作,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手段。
虽然国内大模型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GPT4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仍有待加强。在AI大模型的竞赛中,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社会等角度,国内模型的追赶步伐还得再快些。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在国内大模型的加持下,人工智能从“工具”变成“伙伴”,人机协同的下一阶段,或许就在半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