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觉醒年代》影评:凭什么让人看三遍还不过瘾?且听我一波马后炮

2022-05-29 11:59 作者:无论文娱  | 我要投稿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有多火我就不必多说了,想必在座的各位心中有数,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本不太喜欢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小伙伴都被这部剧圈粉了。

《觉醒年代》到底是凭借着什么力量让我们国人都为之痴迷呢?甚至连高考作文都没放过的这样一个题材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由于此剧作涉及的信息量较大以及历史的时间线较长,我将选择前十集的剧情并且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跟大家一起分析。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部电视剧前十集的主要情节,毕竟咱们大多数人看影视作品就是看它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内容。

《觉醒年代》的大历史背景开始于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之后掀起的海内外护国运动,咱们所熟悉的李大钊和陈独秀当时均身处日本,一个是在日本学习进修,另一个则是二次革命失败流亡到日本。当听闻自己国家的政府如此软弱,此时远在海外的李大钊坐不住了

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既然已经到了国亡人死之际,便再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我们应该有破釜沉舟之决心。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镜头前的你们也坐不住了,因为当时我也没坐住,燃起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我站起来了,回味了一下,我明白了,是烙印在我们血液当中的“中国”二字让我对守常先生的这番演讲肃然起敬。

相对于本剧来说,接下来精彩的部分便是当时的中国,在经历康、梁百日维新后的中国,辛亥革命之后走共和道路的中国依然千疮百孔,所有的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救国之策,而唯独陈独秀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革思想,不谈政治。

国之所以不倡,在于民智未开也。

于是他一回国便加快了开办《新青年》的进程。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共鸣正是因为剧中故事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在历史教材中反复记忆的文字活生生以画面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而陈独秀先生所提出的中国新青年的六个标准直至今日依然是我们青年所努力争取的目标。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实《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陈乔年以及陈延年的情感故事并非历史事实,但这部分虚构的情节却成为了本剧的点睛之笔,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是,我们能从陈独秀和自己两个儿子微妙的父子关系中感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独辟蹊径从父子矛盾入手的情节让观众直呼内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初的革命者们到底顶着多大的压力在救国,未知的世界格局,未知的国民思潮,未知是否正确的革命信仰,一切的一切均为未知。古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民主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时的《新青年》在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反响,“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到来让中国人民又一次看到了生的希望。在去北京为《新青年》杂志筹备资金的同时,陈独秀受到李大钊和钱玄同等人的启发,再加上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盛情相邀,希望陈独秀能在北大担任文科组长一职,种种因素让陈独秀最终决定把《新青年》落址北京。

而在此过程当中,最令我意味深长的则是蔡元培校长对陈独秀的“三顾茅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的求贤若渴,眼光独到,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则是陈独秀与钱玄同雪中约见陶然亭,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却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同为骚人墨客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人别有一番风味。接下来我相信能再一次让镜头前的大家热血沸腾的便是蔡元培校长的就职演说。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当然这只是引用了其中一小段,但却是我觉得最令我震撼的一段,为什么用“震撼”一词,则是因为蔡元培的思想境界,不仅不偏不倚地找到了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病根,还同时对有此种不良行径的师生给予了一个下马威。

当时的北大鱼龙混杂,和咱们今天的北大完全不一样,所以敢于直接整顿校风,便是很成功的为其作为一校之长的漫漫长路奠定了一个开端,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把这段话放到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有着与之相似的想法呢,求学不为学习,而是急功近利,目的为升官发财,值得我们深思!

当时作为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处境并不好,陈独秀的特立独行加上他提倡的新文化思想,受到了许许多多顽固派和旧皇权派的抨击,这便有了黄侃在课堂之上当众侮辱《新青年》杂志和新文化思想的行为,一个时代,一个圈子,有正派,则必定会有反派。

拥护新文化的大学生因为维护《新青年》而与旧思想的顽固派教授产生了矛盾,这也是前十集的高潮所在,北大的讨论会又是一次口舌之争与思想博弈。

前十集的故事情节大致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其中还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是我在本文中并未提及的,例如:李大钊回国之后救助工人阶级的故事也是能受益匪浅的。这些情节当中我们并未看到战争的流血牺牲和残忍,也没有看到声势浩大的特效场面,但为什么依然深深吸引了我们呢?

其实,吸引我们的并非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剧中的思想与我们产生了共鸣,百年前的新思想作为我们如今思想的指引者,我们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者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精神,让承载了他们意志的红色小船,穿过急流险滩,越过波涛骇浪,最终成为了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

此剧第二个值得我们分析的则是其鲜明的人物设定。毋庸置疑,陈独秀作为主角,是本剧最大的特色,个性极强,爱国忧民却又苦中作乐,孤芳自赏,喜欢志同道合的有才学之人,有时甚至能看到其可爱之处,实在妙不可言,真正的打破了我们对书本中仲甫先生的认知,让我们对剧中的陈仲甫,陈独秀喜爱有加。

紧接着是我们的李大钊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善良,拥有强大坚韧的信仰,对于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影响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剧中的守常先生每每出现都给我们一种深刻的感动,这种感动来源于李大钊先生对于革命的贡献以及他在我们心目中留下的地位。

胡适也是本剧中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现实历史中对其褒贬不一,我在此就不再过多评述。可依旧不可否认的是,胡适确实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其自成一派的风格和对潮流思想独到的见解也是继承了美国教育大家-杜威的真传。

再来说说第三个部分,就是剧中的台词。本剧的台词可谓是金句频出,让人大快朵颐啊!能让我们沉浸其中的因素中,这部分是重中之重,台词的设定也是十分的还原历史和人物性格,能让我们感受到思想救国的伟大之处,并能从中悟出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味的经典?

01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02

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道德是用来躬行实践的,不是在嘴里空喊的。

03

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

04

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一代新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05

敢于努力救国之青年,筋骨强,方能气力雄,才能把外国人叫我们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踩在脚下!

06

何为自觉?自觉就是改进国家精神,自强不息地创立一个新国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抛弃这个国家。

07

苦中作乐,才是士的本质。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08

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不爱,谁爱?

09

中华民族之振兴,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10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这些铁骨铮铮的台词怎能不深入人心?怎能不唤醒华夏之青年?怎能不让我们深深感慨?所以,这些所有的因素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中国的崛起,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英雄!

《觉醒年代》影评:凭什么让人看三遍还不过瘾?且听我一波马后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