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B 2023年第2期文章导读:人类从众行为的核心动机及其脑机制

2023-03-01 14:58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文章导读

2023年第2期研究论文


神经元电生理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TMEM63A协同局部巨噬细胞调节慢性截肢后疼痛

研究人员先前的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切除或射频毁损截肢残端的神经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慢性截肢后疼痛(CPAP),表明神经瘤对CPAP的形成有关键作用。然而,神经瘤参与和调节CPAP形成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谜。本项研究通过对比急性截肢患者的神经组织发现,截肢患者神经瘤中机械敏感离子通道TMEM63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通过构建模拟截肢疼痛的小鼠TNT模型和Tmem63a-/-模型,研究人员发现DRG神经元中的 TMEM63A表达增加,同时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到DRG并释放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TMEM63A和巨噬细胞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协同参与CPAP的发生。

详情请点击“2023年第2期封面文章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10-0



脑疾病研究

miR-34b-3p抑制eIF4E介导小鼠卒中后抑郁样表型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卒中后的生活质量。然而,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对3月龄成年雄性C57小鼠通过光栓塞建立局灶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卒中后海马神经元中miR34b-3p的下调导致eIF4E的表达增加,并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的途径引起神经炎症并导致PSD的发生。抑制海马神经元中eIF4E的表达可减轻神经炎症并改善PSD样症状。因此,miR34b-3p及其靶基因eIF4E可作为治疗PSD的潜在靶点。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898-7


脊髓损伤

脊髓胶质疤痕内形成的分子表达时空动力学和细胞间相互作用

脊髓损伤(SCI)是多由意外事故引起的一种终身性损伤。目前促进脊髓再生的临床治疗方法有限。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原发损伤和继发胶质瘢痕的形成。尽管胶质瘢痕抑制轴突再生和保护受损的神经组织的结论已被广泛接受,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确切作用及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全面了解脊髓胶质瘢痕形成过程对制定更有效的SCI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研究人员使用10X visium技术(ST)首先构建了32个样本的小鼠脊髓T10半切后瘢痕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模式,通过分析从瘢痕边缘到核心的基因表达梯度,解析了瘢痕微环境,如神经递质紊乱、促炎症反应的激活、神经毒性饱和脂质释放、血管生成、阻碍轴突延伸和细胞外基质结构重组。此外,研究人员还描述了瘢痕形成过程中的21种细胞亚型、瘢痕边界的范围,并定量分析了瘢痕细胞的比例,提出了瘢痕形成的四个可能阶段:(1)巨噬细胞浸润;(2)瘢痕细胞增殖和分化;(3)瘢痕形成;(4)瘢痕稳定。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897-8


本能行为

未定带腹侧区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调节小鼠先天性恐惧诱导的防御反应

未定带(ZI)在恐惧学习和恐惧记忆以及调节听觉诱发的先天防御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ZI中的神经元亚型以及细胞类型特异的神经环路是否能介导先天性恐惧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ZI腹侧区中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可被视觉诱发的先天性恐惧刺激激活,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上丘投射到ZI腹侧区中SST阳性神经元区域间三突触的神经环路介导了这种先天性恐惧反应,并且参与了looming刺激诱发的防御行为。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58-y


脑疾病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中抗p75NTR胞外端自身抗体水平升高并加重其相关病理

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理标志。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是一种跨膜蛋白,是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主要介导神经元的轴突生长和凋亡。研究表明p75NTR在AD中发挥双向调控作用:既可以促进Aβ的产生,又由于p75NTR可被酶切后释放出可溶性胞外段(p75ECD),抑制Aβ聚集和促进其清除。AD患者脑内p75ECD水平下降,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由于AD患者中存在自身抗体的变化,本文针对AD中p75ECD自身抗体(p75ECD-NAbs)的变化特点及其对p75ECD水平和AD病理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AD中p75ECD-NAbs水平升高,可能会中和脑内p75ECD水平,阻碍其保护作用,从而参与AD的发生发展。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36-4


神经胶质细胞

MAGED4B通过抑制TRIM27使TNF-α凋亡通路失活进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欠佳,预后差。MAGED4B属于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家族,在肺癌、乳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肝癌等多种癌症中均有高表达,但是MAGED4B在胶质瘤中的功能作用及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研究人员通过对17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MAGED4B的高表达与胶质瘤级别高、肿瘤直径大、Ki-67水平高和患者年龄大有关,MAGED4B水平较高的患者比MAGED4B水平较低的患者预后更差。接着,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MAGED4B在胶质瘤中表达上调。此外,MAGED4B的高表达促进了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抑制了胶质瘤细胞的凋亡。MAGED4B的促癌作用与其泛素化TRIM27和抑制TNF-a 相关凋亡通路的能力有关。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26-6


快报


脑连接图谱

小鼠丘脑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脑连通图谱

底丘脑核(STN)是在进化上保守的基底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对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可缓解帕金森病(PD)患者的运动症状,但DBS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抑郁和恐惧感以及睡眠-觉醒参数的改变。当STN的内侧腹侧部分受到刺激时,情绪变化尤其明显。因此,更好地了解STN的功能神经解剖学有助于精确指导DBS电极的放置,以更有效地治疗PD患者。本文利用TRIO(tra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追踪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法对STN内侧(mST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的输入、输出关系展开研究,首次确定了mSTN中CRH细胞类型特异的复杂神经解剖学。由于其在整合应激反应和睡眠/觉醒状态中具有关键功能,本研究提供的结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理解STN的非运动功能,更好地治疗睡眠障碍相关的精神疾病。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39-1


神经精神疾病

脑室内递送MECP2以延长瑞特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寿命

MECP2是X染色体连锁基因,MECP2的缺失会导致MECP2-/y男性胎儿流产,或者在新生儿以及青少年时期死亡。Mecp2-/y雄性小鼠由于具有可预测的有限生存期,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瑞特综合征遗传干预候选策略的实验评估。研究显示,利用腺相关病毒血清型9(AAV9)通过体内静脉注射重新引入野生型MECP2,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Mecp2-/y小鼠的寿命。然而,静脉注射AAV9-MECP2后,野生型小鼠肝脏中MECP2蛋白的表达水平是脑内的6倍。这将引发致命的肝毒性,并为针对瑞特综合征进行的基于AAV9策略的人类临床遗传干预带来严重的安全性问题。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病毒载体的设计和病毒递送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通过在新生小鼠脑室内注射AAV9病毒以递送MECP2的方式,显著延长了瑞特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寿命,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生存质量。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74-y


综述


衰老

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大脑衰老的比较

衰老是生物体不可避免的退化过程,同时也是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在内的许多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目前人们在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分子和细胞病理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相关疾病干预研究方面,却往往未能考虑衰老因素的影响。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回顾了近年来人们对于正常和病理条件下大脑衰老机制的认识,比较二者的异同,探讨大脑衰老的成因和适应性机制,以期找到一些规律,用于指导人们健康衰老,预防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69-9


认知

灵长类海马区与空间导航的相关性

大脑海马区对空间导航和记忆均有重要作用。大量针对大小鼠和蝙蝠的研究揭示海马及其周边脑区可编码各种空间信息,包括自身位置、头朝向及环境边界等,形成了对环境类似于地图的表征形式,即“认知地图”。然而,基于灵长类动物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绝大部分局限于虚拟导航行为范式下相对静止的实验对象。近年来对自由活动灵长类的研究表明,虽然灵长类海马区的空间表征与啮齿类动物存在相似性,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对从进化角度了解海马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场电位振荡和单神经元活动两个层面,讨论灵长类动物海马区的空间表征特性。

详情请点击“上线文章长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34-6


神经心理研究

人类从众行为的核心动机及其脑机制

从出生开始到成年,人们经常将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观点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从众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婴儿听到别人哭的时候也会跟着哭;儿童看到别人在玩积木时会丢掉自己手中的恐龙玩具一起跟着玩积木;青少年经常和同龄人保持相似的穿着与发型;成年人经常挤着去排着最长的队的餐馆用餐等等。传统社会心理学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并形成了从众行为核心动机的重要理论框架,认为从众行为主要由三个基本动机驱动: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提高行为的准确性、获得他人的社会认可以及保持良好的自我概念。然而,尽管近年来已有大量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但大脑系统与从众的核心动机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从认知神经过程的角度综述了以往关于从众行为的脑成像研究,并以此来构建以往脑成像证据与从众核心动机之间的关系。首先,信息寻求动机涉及社会信息的评估、整合和任务中行为的调整,该动机与奖励、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相关的脑网络有关。其次,社会接受动机涉及对社会接受或拒绝的预期以及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与奖励、惩罚和心理理论的网络有关。第三,自我增强动机包括过度寻求积极的自我相关信息和抑制消极的自我相关信息,内群体偏好和/或外群体歧视,以及对内群体成员程度更深的心理理论过程,与奖励、惩罚和心理理论系统有关。总之,过去十几年的脑成像研究从形成过程和大脑机制方面为社会从众行为的基本动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60-4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发布。


NB 2023年第2期文章导读:人类从众行为的核心动机及其脑机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