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硕MTI中国历史文化 | 元朝重要历史事件

2022-08-31 11:56 作者:爱初心iChuXin  | 我要投稿


图片


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一帝,享国九十七年。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先后攻灭西辽、花剌子模(第一次西征)、西夏、金等政权,并发动二、三次西征,形成称霸欧亚大陆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国。至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的第四代大汗蒙哥(拖雷长子)于征伐南宋的战争中去世,领有汉地、主张汉化、陪同主持对南宋战争的忽必烈(拖雷第四子)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为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忽必烈获胜,蒙古帝国也由此分裂出四大汗国,时而完全独立自理,时而承认宗主自治。公元1271年,忽必烈听从儒士刘秉忠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汉文国号为“大元”,改蒙古语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大蒙古国”,定都于汉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公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整个中国。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承袭了蒙古帝国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的领土,并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至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元成宗打败真金的长子甘麻剌与次子答剌麻八剌等即位。后成宗去世,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斩杀左丞相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势,拥护率军南下的海山称帝,即元武宗。这一系列的政变,使得元朝政治始终未能走上正轨。

至元仁宗时期,为改变元朝此时财政枯竭、政治混乱的局面,他提倡汉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又恢复科举制度,倚重汉人文臣,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使得政局逐渐稳定。公元1320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他继承了其父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颁布《大元通制》完善法律,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史称“至治新政”。但是,由于英宗曾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随着汉化、清理的扩大,元朝中部分蒙古保守势力心生不满,南坡之变发生。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人刺杀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随后迎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元泰定帝。公元1328年,泰定帝崩于上都。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儿随即控制大都,拥立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同时,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又在上都即皇帝位,是为元天顺帝,于是“两都之战”爆发。由于上都方面缺乏统一指挥,未能配合,而燕铁木儿则集中精兵由自己直接统率,又富于谋略,勇决善战,最终获得了胜利,元文宗的政权由此得到了巩固。但是,文宗在即位时曾承诺,等长兄和世㻋来到后立即让位。于是公元1329年,元明宗和世㻋在前往上都的途中于和宁之北即位。随后,与文宗会面。然而,没过几天,明宗即“暴崩”,文宗于是再即帝位。明宗之死,事有蹊跷,多认为遭到元文宗谋害而亡,史称天历之变

元文宗正式即位后颇有建树。公元1329年他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于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同时下令编纂《经世大典》,成为了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然而,由于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奢靡无度,最终使得朝政更加腐败。公元1333年,元文宗去世,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铁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元惠宗在位初期,右丞相伯颜把持着朝政,他禁止汉人参政并取消科举,与元惠宗发生冲突。后惠宗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废黜伯颜,并共同颁布了《至正条格》法规,使得政治革新,社会矛盾缓和,史称至正新政。然而元惠宗后期怠于政事,元廷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严重,不断收取各种赋税,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同时,惠宗时期民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最终引起了民变。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称帝,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灭亡。

元朝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疆域超越历代。政治上,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尤其是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显著,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外交上,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文化上,主要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重要历史事件(一)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世祖忽必烈与其属国高丽在公元1274年和1281年发起的两次侵略日本的战争。日本合称为“蒙古袭来”

为征服日本,公元1274年10月,忽必烈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率领三万余人乘船前往日本进行战争。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大败日军。然而,由于日军战斗意志顽强,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且元军不擅长山地作战,难以深入九州腹地。于是撤退至船上,当夜却意外遭遇台风,近半数元军死亡,因而撤退回国,第一次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公元1281年,忽必烈发起了第二次侵日战争。由忻都、洪茶丘、金方庆、范文虎等人率领近15万大军分多路乘船前往日本,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之后,元军撤回船上。恰巧此时一场台风袭击,大部分的船只均被摧毁。之后元军又遭遇第二次台风袭击,最终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军士生还,第二次战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这两次入侵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由于台风阻止了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后世多有小说记载提及,“神风”一词也应运而生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发生于公元1323年的一场政变

公元1320年,元仁宗去世,元英宗即位。即位后,英宗一面与后党周旋,一面提拔木华黎的后裔、太常礼仪院使拜住,并迅速清除朝中铁木迭儿的势力。同时锐意改革,颁发新政,但种种新政都限制了蒙古保守贵族的特权,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和部分蒙古保守贵族联合起来,准备政变。

公元1323年9月4日,英宗从上都避暑结束,南返大都,驻驾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铁失等人趁元英宗熟睡时,闯入皇帝行幄,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先杀宰相拜住,后又将英宗弑于卧床之上。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元泰定帝。

南坡之变,使得刚刚启动的“至治新政”戛然而止,对元朝之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历之变

天历之变是指公元1329年,元明宗即位后暴卒,元文宗再次掌权的一次历史事件。因此时年号为天历,故而得名。

公元1328年,元泰定帝死后,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在大都被拥立为帝,是为元文宗。同时,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又在上都即皇帝位,是为元天顺帝。上都与大都之间爆发战争,史称两都之战。之后,大都军击败上都军,元文宗的政权得到巩固。但是,文宗在即皇帝位时曾承诺要让位于其兄长和世㻋。于是,公元1329年,和世㻋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为元明宗。随后,明宗与文宗会面,但是没过几天,明宗却突然暴毙,文宗于是再即帝位。

明宗之死,事有蹊跷,世人多认为其遭到元文宗谋害而亡。总之,政权最终又再次回到了元文宗的手中。


至正新政

至正新政,是公元1340-1349年(元朝末年元顺帝至正年间),元顺帝所施行的一次改革

元顺帝在位初期,伯颜当政,倒行逆施,使得元朝民心尽失。公元1340年,元顺帝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驱逐权相伯颜,并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次年,改年号为至正,随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史称“至正新政”,前后共历9年。

前四年由脱脱主持实施,主要措施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撰修辽、金、宋三史,并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等。后五年则由元顺帝亲政,颁行了《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

至正新政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未触及社会矛盾的核心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解决财政困难。因此没有能拯救元朝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是爆发于公元1351年的一场由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加上税赋沉重,天灾不断,最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公元1351年,元顺帝命工部尚书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白莲教主韩山童与地主刘福通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事败,韩山童被杀。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之后,势力逐渐扩大,各地其他起事的人们也打着红巾军的旗号。其后,红巾军数战获胜,战线直逼元大都(今北京)。然后,至公元1357年前后,红巾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并分裂,势力渐弱。北方红巾军败于元军之手,南方红巾军则被其将领陈友谅夺权。此后群雄称王,各路诸侯相战,已逐渐失去原本红巾军的性质。

红巾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

翻硕MTI中国历史文化 | 元朝重要历史事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