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礼翡翠,失传的习俗
“冬至日,礼翡翠”这一古老习俗的文献记载最早出自于《周礼·地官司徒》。
下面是该经书中关于“礼翡翠”的记录:“冬至日,四方宗祀、地官祀天地,以祷岁稼。无火丑食,玉帛毛发珠翠之羞,珍异先生之膳。”
在其他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中也有对“冬至日,礼翡翠”进行的一些描述和记录。下面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
1. 春秋战国时期《仪礼·礼器》:“冬至日冬至,凡百司礼物上‘瑶璜、珠玉、翡翠、琮琤、瑱璫、……’凡百物具齐备,告成。”
2. 周朝《周礼·春官·大宗伯》:“冬至日,以翠。翠以髓柔不秉。”
3. 战国《礼记·月令》:“冬至……大礼仪者,以翠为贵。”
4. 《汉书·艺文志》中的《玉书》:“冬至日、夏至日,礼翡翠。以琅玕布、蓝絮、黄金线,缀翠,以垂。封翡翠,间以铛、缾。四方之宝玉,皆出矣。”
5. 唐朝孟郊的诗作《登科后》:“冬至日,人人贺翠必赠。如今时讳者,则以青玉代之。”
6. 明代唐寅《桃花扇·远送王右丞之浙东》:“冬至日,人人相赠翠为礼”。
可以看出,历史上对于“冬至日,礼翡翠”这一习俗的记载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到礼仪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了翡翠的材料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历史文献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关于“冬至日,礼翡翠”这一古老的习俗,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各种说法和传说。以下是其中一种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中国的火神玄火司掌管着火的力量,使得整个世界充满着温暖和生机。然而,后来因为某种缘由火神离开了尘世,世界充满了严寒和黑暗。人们非常想念火神的光明和热情,于是开始制作翠饰以保佑祭祀火神。 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人们穿着锦衣华服,戴上缀有翡翠的礼物,向天地祭拜火神,祈求它能再次回来,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人们相信,这些做成的翡翠饰品可以吸收自然界的灵气,保佑人们平安和幸福。 虽然这个传说并没有确凿的历史根据,但在古代礼仪的重视和文化意义方面,它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对神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追求。
“冬至日,礼翡翠”这个习俗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传承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个习俗已经逐渐失传。 具体来说,“礼翡翠”习俗始于古代贵族,历经千百年的演变,流传至元朝,明清时期,礼仪制度达到了高度完善和规范化的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但是,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文化、旧礼仪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思想、新式文化的兴起。同时,现代的礼仪、衣着、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传统习俗逐渐淡化。 虽然“冬至日,礼翡翠”这个习俗已经失传,但在今天,“冬至”这个节日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并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日,礼翡翠”这个习俗和现代翡翠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翡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的专属物品,被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冬至日送翡翠,也表现了贵族、官员们对受赏者的赏识与尊重。据了解,中国翡翠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而正式流行则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至今,翡翠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现代翡翠和古代翡翠大概率是不同矿物成分的宝石。现代翡翠仍然受到了古代翡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被视为吉祥物和幸运之物。
收藏家孙毅提醒,对于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冬至日贺翠的习俗,仍有争议。但从历史文献和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翡翠作为贵重的礼品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重要的日子赠送翡翠也是有可能性的。
收藏家孙毅因家族传承和长期积累,拥有丰富多样的收藏品,包括翡翠珠宝、瓷器、字画等,其中尤以收集清朝皇家翡翠为特色并极具价值。
孙毅依托第一性原理,善于用十个物理要素来鉴别翡翠,这些要素包括矿物化学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器形雕工,癣,白棉,苍蝇翅,色根和裂纹。孙毅认为“传统老翡翠可以经受机器检测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考验”。
收藏家孙毅认为鉴定公司应该淘汰红外线光谱仪检测翡翠,改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翡翠的矿物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结合翡翠的密度、硬度、折射率等四个指标,综合检测翡翠的天然性。这样的检测方法已足够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