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

《诗经·国风·周南》

译文:
相对啼鸣的雌雄雎鸠,就在河水中央的小洲之上。娴静淑雅的女子,是君子最好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来回摘取。娴静淑雅的女子,在白昼或夜晚常想追求。设法追求却还未得到,令人醒时梦时思念萦缠。此心此情悠长不绝,翻来覆去难以安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逐一采摘。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琴瑟来与她相交。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轻轻拈取。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钟鼓来让她愉悦。
拓展:
- 关关:雄雌水鸟相互应和的鸣叫声。
- 雎鸠:亦称王鴡,一种水鸟名,上体暗褐,下体白色,善捕鱼。
- 荇菜:又名莕菜,多年生水生草本,圆叶细茎,叶可食用。
- 流:义同“求”,此指顺水势摘采。
- 芼:以手指或指尖采摘。

译文:
长长的葛草蔓延开来,遍布整个山谷郊野,藤叶繁盛而茂密。黄莺不时飞来飞去,又降落栖息在灌木林中,鸣叫的声音婉转动听。
长长的葛草蔓延开来,遍布整个山谷郊野,藤叶繁盛而茂密。收割了葛草然后蒸煮,织成粗细不同的葛布,穿在身上从不厌倦。
告诉女师我心中所想,就是返回娘家去省亲。洗去我内衣上的污垢,也将我的外衣清洗干净。哪些要洗哪些不洗区分清楚,才好回家去看望父母。
拓展:
-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
- 覃: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 维:发语助词,无实义。
- 萋萋:草木茂盛貌。
- 黄鸟:一说为黄鹂或黄莺,一说为黄雀。
- 于:语气助词,无实义。
- 喈喈:禽鸟鸣声。
- 莫莫:茂盛。
- 濩:煮。
- 絺:细葛布。
- 绤:粗葛布。
- 师氏:女师,指古代抚育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
- 归:本指出嫁,此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 薄:语气助词,无实义。
- 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 害:通“曷”,何,疑问词。
- 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译文:
连续不断地采摘卷耳,斜口竹筐却还没装满。想着我心里的人,把框子放置在大路旁。
攀登那怪石嶙峋的高山,我的马儿神色已颓靡不振。我姑且先斟满青铜制成的酒器,以慰藉我心中绵绵不绝的思念。攀登那高峻峭拔的山冈,我的马儿毛色已黑黄斑驳。我姑且先斟满铸有兽头的酒器,以免除我心中长久不散的伤怀。攀登那乱石林立的山丘,我的马儿已疲乏不堪无法前进,我的仆人也精疲力尽不能行路,奈何我长吁短叹又能如何!
拓展:
- 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 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 寘:同“置”,放,搁置。
- 周行: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 崔嵬:山高不平。
- 虺隤:疲极而病。
- 金罍:金罍,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 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 兕觥: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 砠: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 瘏: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 痡: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译文:
南方有种枝茎下弯的树木,葛藟的藤蔓攀附其上。那祥和快乐的谦谦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有种枝茎下弯的树木,葛藟的藤蔓遍覆其上。那祥和快乐的谦谦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有种枝茎下弯的树木,葛藟的藤蔓萦绕其上。那祥和快乐的谦谦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拓展:
《樛木》的主人公是一位“君子”,关于此“君子”也有各家不同的说法。《毛诗序》定此诗主旨为后妃和谐相处而无嫉妒之心,因此“君子”当指君王。而今人潘啸龙等认为此“君子”为新婚的新郎,此诗当是宾客众人对新郎的祝福之辞。另有学者认为此诗“讲了一位君子在没有嫉妒心之后的所作所为——看到别人有优点的时候,真心为别人高兴;看到别人有困难或不足的时候,无私地给予帮助”,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
- 樛:下曲而高的树。
-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 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 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
- 只:语气助词。
- 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 绥:与妥通,下降的意思。
- 将:扶助;或释为“大”。
- 萦:回旋缠绕。
- 成:就;到来。

译文: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喧嚣震天。你的子孙后代,适宜兴隆昌盛。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轰轰齐发。你的子孙后代,适宜延绵不绝。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嘈杂纷乱。你的子孙后代,适宜繁盛不息。
拓展:
- 螽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
- 诜:古同“莘莘”,众多。
- 振振:仁厚貌。
- 薨薨:象声词。众虫齐飞声。
- 绳绳〔mǐn mǐn〕:众多貌,绵绵不绝貌。
- 揖揖〔yīyī〕:群聚貌,众多貌。
- 蛰蛰〔zhé zhé〕:众多貌。

拓展:
桃花鲜妍又繁盛,绽放的花朵光彩照人。这个女子就要出嫁,让夫妇之间相敬如宾。
桃花鲜妍又繁盛,结出的果实硕大众多。这个女子就要出嫁,让家庭之中安顺和乐。
桃花鲜妍又繁盛,生发的枝叶茂密成阴。这个女子就要出嫁,让家人之间幸福康宁。
拓展:
-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 华:同“花”。
- 之子:这位姑娘。
- 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 室家:夫妇。古代女有家,男有室。
- 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 家室:犹“室家”,指家庭、家眷。
- 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捕兔的罗网精严细密,布网打桩的声音叮叮咚咚。那威武雄健的勇士,就是公侯的好护卫。
捕兔的罗网精严细密,布网之处就在九通路口。那威武雄健的勇士,就是公侯的好帮手。
捕兔的罗网精严细密,布网之处就在林野之间。那威武雄健的勇士,就是公侯的好心腹。
拓展:
- 肃肃:整饬貌,密密。
- 罝:捕兽的网。
- 椓:打击。
- 丁丁: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
- 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 干城:比喻捍卫者。
- 逵:九达之道曰“逵”。中逵,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 仇:通“逑”。
- 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 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译文: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采了一株再采一株。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得了一株再得一株。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摘了一叶再摘一叶。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捋了一把在再捋一把。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采来的芣苢用衣襟兜起来。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摘得的芣苢用衣襟盛起来。
拓展:
- 芣苢:就是俗称的车前草,这种植物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 薄言:补充音节的语助词,无实义。另说急急忙忙、将欲等。
- 有:取得。
- 掇:拾取,摘取。
- 捋:顺着茎叶轻轻摘取。
- 袺:用衣襟兜着。
- 襭:把衣襟插在腰带上兜东西。

译文:
南方有种高大的树木,不可在其下乘凉休息。汉水边有位出游的女子,不可追求来做我伴侣。
汉水宽广而浩瀚,不可只身游过去。长江滔滔而不绝,不可乘筏渡过去。
野草茂盛而杂乱,用刀割取其中的荆条。这位女子就要出嫁,应去喂饱她的马匹。
汉水宽广而浩瀚,不可只身游过去。长江滔滔而不绝,不可乘筏渡过去。
野草茂盛而杂乱,用刀割取其中的蒌蒿。这位女子就要出嫁,应去喂饱她的马驹。
汉水宽广而浩瀚,不可只身游过去。长江滔滔而不绝,不可乘筏渡过去。
拓展: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 汉:指汉水。
- 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 江:指长江。
- 永:水流很长。
- 方:渡河的木排,并行的两船,即船筏。这里指乘筏渡河。
- 翘翘:众也,秀起之貌。
- 错薪:杂乱的柴草。
- 楚:灌木名,又称牡荆、荆条,鲜叶可入药,枝干坚韧可做杖等。
- 蒌:蒌蒿,又称白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滨。

译文:
沿着那汝水堤岸,采伐树木的枝干。还没见到我的夫君,忧思不绝如同清晨忍饥。
沿着那汝水堤岸,采伐新抽的树枝。已经见到我的夫君,万望你不要再离我远去。
鳊鱼的尾鳞微微泛红,王室兴盛如熊熊烈火。即使兴盛如熊熊烈火,父母双亲就近在身旁。
拓展:
《汝坟》一诗的主旨,历来也是各家分歧、自持一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毛诗序》的“文王道化”说、刘向《列女传》的“周南大夫妻匡说”、《韩诗》的“贫者辞家禄仕”说等,而近当代学者的研究多认为这是一首妻子怀念远行丈夫的诗歌,而对于“赪尾”“王室”“如燬”“父母孔迩”等词句的解释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各派纷繁的观点,使得此诗的主旨更显破朔迷离,对于此诗的理解也增加了不少难度。
- 遵:顺着,沿着。
- 汝坟:指古汝水堤岸。坟,水边,沿河的高地。
- 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 君子:此处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惄:饥。一说忧愁。
- 调:又作“輖”。
- 调饥:早上未食的饥饿状态,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 条肄:指再生的树枝。
- 遐弃:遐,远。弃,离开,离弃。
- 鲂鱼:鳊鱼的古称。
- 赪:浅红色。
- 燬:火,烈火。
- 孔迩:孔,甚。迩,近。

译文:
麒麟的四足,仁厚的诸侯之子,哎呀那麒麟啊!
麒麟的额头,仁厚的国君之孙,哎呀那麒麟啊!
麒麟的顶角,仁厚的公侯族人,哎呀那麒麟啊!
拓展:
-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凤、龟、龙并称为“四灵”。古人认为麒麟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寿命有两千年,且其出没之处必有祥瑞。后世亦常用麒麟比喻英杰超群、才德兼备之人。
- 鲁哀公十四年,鲁人去西郊打猎,猎获一只麒麟,而不识为何物。孔子见了,说道:“这是麒麟呀!”获麟一事对于孔子刺激很大,他记在他所作的《春秋》上,而且停笔不再往下写了。并又作了一首《获麟歌》。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
-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 趾:足,指麒麟的蹄。
- 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 公子:诸侯之庶子,亦泛称诸侯之子。
- 于:通吁,叹词。
- 于嗟:叹美声。
- 定:通颠,额。
- 公姓:即公孙,国君的孙。
- 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