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精神现象学》研究指引

2022-03-13 21:16 作者:吕新洲-黑格尔第一人  | 我要投稿

精神现象学研究指引

    题解

精神现象学讲什么

精神现象学的价值

精神现象学的整体结构

精神现象学的陈述方法

精神现象学的理解方式

精神现象学的参考书推荐

我的黑格尔研究简介

 

开场白:

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吕新洲,一名哲学爱好者,从2002年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

《精神现象学》研究指引——解题

今天给大家讲座的主题是“《精神现象学》研究指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主题:

1.《精神现象学》

2.研究

3.指引

首先分析《精神现象学》,它是黑格尔于1807年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的著作,是非常著作的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这个论断确实是非常准确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后的著作所包含的内容,都在《精神现象学》里面具有了雏形,所有的著作内容都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内容的某些部分的进一步的具体发挥与严格的逻辑化。

其次分析“研究”,“研究”什么?《精神现象学》。

关于对《精神现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出一系列的疑问:

1-为什么要研究《精神现象学》?

2-研究《精神现象学》有什么用?

3-研究《精神现象学》要注意什么?

4-《精神现象学》有哪些难点,如何去克服这些难点?

5-如何才能高效地研究《精神现象学》?

6-你是怎么研究《精神现象学》的?

然后是分析“指引”。

“指引”就是引导初学者或研究者快速入门或者高效地提升研究水平,为什么要指引?因为这部书很难懂,没有指引不容易读懂,有指引之后事半功倍,尽可能正确且精确清晰的理解而不是误解与含糊其辞。既然是“指引”,那自然要对“研究《精神现象学》”这个事情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疑问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但是又很关键的回答,就是对于上述“研究”所提出的疑问的回答。

这个回答于是分成如下几个部分:

1.《精神现象学》内容简介       

2.《精神现象学》的价值     

【1、2回答疑问1、2】

3.《精神现象学》的整体结构   

4.《精神现象学》的进展模式   

5.《精神现象学》的理解方式   

【3、4、5回答疑问3、4】

6.《精神现象学》参考书介绍

【回答疑问5】

7.我的黑格尔研究简介  

【回答疑问6】

 

                         《精神现象学》内容简介

   《精神现象学》主干目录:

 

序言:论科学的认识

导论

       

第一章:感性确定性和意谓

第二章:知觉:事物和幻觉

第三章: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第四章: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丙(一)

第五章: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丙(二)

第六章:精神

        丙(三)

第七章:宗教

        丙(四)

第八章:绝对知识

 

 

《精神现象学》正文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六大部分,

序言和导论非常经典,内容丰富,篇幅不小,可以作为单独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精神现象学》的内容可以说是七大块。

《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最初写的时候叫意识的经验科学,写到理性为之,也就是只有上卷,没有下卷的精神宗教与绝对知识。上卷可以看成主观精神,下卷是客观精神,主观精神部分就是意识的经验科学,包含了客观精神之后,就是完整的《精神现象学》了,关于“意识的经验科学”与“精神现象学”两个标题此处略过不提。

 

甲三章讲意识,乙将自我意识,我将整个章节结构进展流程表示如下:

意识        自我意识


 


 


理性        精神

 

 


宗教        绝对知识

 

意识:意识——对象,意识通过对对象的认识而扬弃对象,从对象返回自身,意识就成为自我,对象对应的就成为非我,这样就进展到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扬弃自我与非我的差别,扬弃自我意识中的差别,也就是自我意识回到意识,更高层次的意识就是理性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就是理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返回到意识就是理性。无论是《精神现象学》还是《小逻辑》,概念的进展方式都是概念的斐波那契数列,就是前面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黑格尔的哲学著作都是概念的语义,也就是概念的含义进行叠加的过程,是概念的斐波那契数列。

总之,《精神现象学》从最低层次的意识开始,也就感性意识开始,这是几乎等同于动物意识的低层次意识,到最高层次的意识——绝对精神的这个从动物到神的精神修炼之路,或者说是精神的自我教化之路,是普遍的哲学修仙之路,是从自然到社会到心灵的灵魂之旅,是从大地到天空的提升之路。它对西方所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哲学具有内在的逻辑思辨的严谨的论述,是西方文化精神的缩影与精华。

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后来所有的著作都是《精神现象学》的具体化发挥与改进,《精神现象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精力去研究《精神现象学》呢?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价值何在了。

 

                          《精神现象学》的价值

研究一部书的目的是理解这部书所讲的内容,理解《精神现象学》有什么用呢?

《精神现象学》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全部发展阶段,是意识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全貌图,现实中各种不同层次思维意识的人,都大体可以对应到精神现象学的某个层次。这样一个体系,我认为它的价值主要如下:

1.理解西方哲学文化精神,理解西方文化的内在核心,《精神现象学》是西方文化传统的集大成,是思维意识形态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进入逻辑学的阶梯,是理解不同意识层次的人的认识层次的完整的列表系统框架。

2.提高人的意识层次,认知能力,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最好的哲学著作;

3.是理解西方其它各个领域,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基础;

4.是承上启下的哲学的代表作,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起点;

5.极大地提升人的理解能力,一书通,百书能通。

既然它这么有价值,那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研究一番,要怎么研究呢?主要有两点:

1-下死工夫

2-下巧工夫

下苦工夫:

下苦工夫简单,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精神现象学》,我起码读20遍了。当然也不能只看翻译,应该结合各个中文版本,英文版本以及德文版本反复对比研究,有疑问多问专家。

下巧工夫:

不能光下苦功夫,光下苦工夫没用的。《精神现象学》实在是太难了,两百多年来,下苦工夫的人多了,但是能够真正深入理解《精神现象学》的人很少,这就需要巧功夫。下巧工夫就是要搞懂一些黑格尔自己都没有特别强调,但是体现在他书中的一些关键的原则性问题、表达方法、概念使用特点等问题

由于《精神现象学》博大精深,涵盖范围广,哲学史知识基础要求高,加上德国人思辨的哲学传统,同时也由于陈述视角的切换,意识形态的切换复杂,黑格尔没有清楚地说明他的视角变化,意识形态切换的原则,《精神现象学》经验与思辨夹杂,逻辑不纯,概念多,概念意思很相近,甚至是在不同地方用同一个概念表示不同的含义,加上翻译问题,导致我们理解非常苦难。

我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把这些关键点说清楚。

 

                         《精神现象学》的整体结构

参考庞俊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道德哲学研究

     271页的图示

意识三章:

第一章:感性确定性和意谓

第二章:知觉:事物和幻觉

第三章: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人对物的确定感知与认识,分别达到的是概念的普遍特殊与个别;

    当意识通过三章内容分别认识到对象的普遍,特殊与个别的时候,就把握住了对象的概念的三个环节,根据《小逻辑》概念自身是划分为普遍特殊与个别三个环节的。也就是说认识达到了对象的概念,在对象中认识到概念,就是在对象中认识到意识自身,也就是从对象返回了自身。或者根据第三章知性,所达到的是无限性,所谓无限性就是建立自己的对象,并扬弃这个对象于自身之内,就是扬弃对象与自己的差别,在对象中看到自身,这样意识就从对象回到了自身,就升级为自我意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男人比作意识,女人比作对象,当男人爱女人,我的一切价值都在于对象的时候,我完全遗忘了自己,而对象整个地就代表了自己的时候,或者说,我完全走出自己,整个地出现于对象中的时候,这就是真爱,就是爱的无限性。当分手之后,感慨:我曾经爱过。自我意识就回归了,自我突显在他的意识中了。

     达到自我意识阶段的时候,意识成为了自我,相反的,与自我对立的就是非我,自我意识是与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理论对应的。这个时候,自我意识从直接的自我意识开始,从朴素的自我意识开始,它已经遗忘了这个逻辑化的进展过程,从头开始,这是经验的自我意识。而我们完全掌握了《精神现象学》的人,是知道自我意识产生的内在的逻辑过程的,黑格尔用“我们”表示,在黑格尔的论述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经验意识,一个绝对意识,两个意识角度论述,如果不能认识这一点,会容易混乱。

在自我意识极端,自我意识直接是自我,对象是非我,但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返回到自身,因此自我直接直接就是意识,不过这个直接的经验意识,它无意识地把自己当做自我,把对象当做非我,它自己是本质的,非我是非本质的,自我无意识地扬弃非我,它必然扬弃非我,这就是欲望,而它对象,作为非我,也同样是我,当自我作为欲望扬弃非我的时候,非我也摆脱欲望而返回到自身,这就是生命。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作为概念的自我意识向直接存在的意识的切换,而意识阶段的意识对对象的否定,就成为自我意识之中的自我对非我的否定,这直接表现为生命的欲望,而意识的对象作为被意识扬弃的对象,当它摆脱意识,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直接的感性存在的时候,或者说作为欲望的自我意识的对象的时候,就是生命。

     这里非常难以理解,必须彻底理解并超越本人才能达到最严格抽象的思辨进展,就是说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阶段是欲望与生命。大家可以看到第四章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I.                    自我意识自身

II.                  生命

III.                自我与欲望

一、  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I.                    双重的自我意识;

II.                  对立的自我意识的对周

III.                主人与奴隶

二、 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意识

I.                    斯多葛主义

II.                  怀疑主义

III.                苦恼的意识、坏的主观唯心主义

 

实际上,如果要严格的,充满思维的必然性地去实现,这个部分的章节应该是:

1.      欲望与生命

2.      主人与奴隶

3.      斯多葛与怀疑主义

【苦恼意识与坏的主观唯心主义是斯多葛与怀疑主义实现统一,向自由的自我意识过渡的中间环节】

   此处不再多说,总之,自我意识从欲望的角度来解释就是:

   生存的欲望(欲望与生命)

   权力的欲望(主人与奴隶)

   自由的欲望(斯多葛与怀疑主义,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自我意识实现的目标就是自由)

 

    我们再回过来看:

意识以对象为中心,实现的是对物——事物——现象的认识;

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实现的是对欲望——权力——自由的认识,是对“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生命之心”的认识,生命的本质的实现——自由。

 

 当自我意识实现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的时候,或者自我扬弃非我的时候,自我意识就返回了无差别的意识,自我意识作为这个无差别的意识的内在的本质,就是说,自我意识返回到意识,或者说意识扬弃自我意识于自身之内的时候,意识就成为了理性。理性是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直接的理性就是意识,不过这个意识内在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它总是把外在的对象认作为自我,它要在对象中发现自我。

   理性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是直接的意识,存在的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返回自身的意识,就是意识的本质,本质的意识,理性就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就是概念意识。所以黑格尔在理性的开头总述部分就论述范畴,理性以范畴为原则。意识与自我意识被扬弃了,成为理性的两个内在的环节,意识是自为的自我,自我意识成为自在的自我,理性的过程就是实现自为的自我与自在的自我的统一的过程,实现意识与自我意识在理性中作为两个环节的关系的颠倒过程。自为的自我与自在的自我统一之后,或者说自为的自我成为小我,自在的自我成为大我,两者不区分的统一就是精神,就是自在自我的自我,就是自在自为的理性,自在自为的理性就是精神。

   精神的直接存在是小我直接与大我同一,这就是伦理,伦理通过小我与大我的分化,小我作为自我意识脱离大我,与大我产生隔阂的时候,这就是异化,站在大我的角度上来说,小我需要被社会大我教化。通过教化,实现小我的大我的扬弃,社会规则成为小我之中的内在的绝对命令,这就是道德。精神的整个过程实现的是伦理实体向道德主体的转变。

   通过精神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彻底统一,达到绝对精神。但是这个时候,小我是作为意识,以对象的形式看待绝对精神的,也就是说,对于小我而言,绝对精神还是外在的表象的形态,这就是宗教。通过宗教的发展过程,完全扬弃宗教的这种表象性而彻底返回到思维自身之内,在思维中进行纯粹的概念思辨,这就是绝对知识。

   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实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宗教实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绝对知识是所有关系的统一的逻辑模式,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逻辑结构。

 

以上论述实际上以及包含了《精神现象学》最核心的逻辑思路。不过上面表达可能过于抽象,《精神现象学》非常难以理解,它为什么这么难懂,以至于我这样讲述甚至比黑格尔还难以读懂。精神现象学难懂与它的复杂的进展模式,写作方法与概念使用有关,也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独特的复杂的陈述方法有关。

精神现象学的难就在于内容的博大精深,意识形态的复杂,角度的多样,语言的晦涩,本质上还是因为人们对它的整体风格,内在的逻辑结构,关键原则思路把握不到位。

下面我们就这些方面进行一些说明。

 

                           《精神现象学》陈述方法

1)《精神现象学》的写作方法

《精神现象学》是经验与思辨的杂合,经验主义与思辨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历史的意识形态切换与个人意识形态发展的统一,经验对象与概念并列转换,意识形态切换后从头开始,或者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概念思辨——语义逻辑实现的,而实现意识形态切换之后,马上转换到从经验的意识角度进行论述。

2)《精神现象学》的两个视角

两个视角的说明:

其一是《精神现象学》中每个意识形态阶段中,那个处于当前意识形态阶段的经验意识,朴素意识;另外一个是“我们研究精神想学的人”,表示已经走完《精神现象学》的历程,完全理解了《精神现象学》内在的逻辑进展过程的人,也就是理解每个意识形态的来龙去脉的人。

3)《精神现象学》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精神现象学》每一章都从确定性开始,真理性结束。意识对对象的确定性,通过一个与经验对应的思辨分析过程而扬弃对象,达到一个新的概念,然后这个新的概念成为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对象。

每一章的进展都可以看作是从普遍到特殊再到到个别,或者存在本质到概念,或者是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样一种无限性的结构模式

比如意识三章,感性确定性,表示意识与对象直接的肯定性关系,对象是这一个对象,意识也是这一个我,两者都没有分化;

而知觉,对象是事物,自我是具有多种感官的意识——知觉,都是二元的;

知性,对象分成现象第一个超感官世界与颠倒的世界,就是三个环节,知性自己,一样是三个环节,知性对现象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是一个否定性的确定性,就是现象只是现象,不是本质;第二个环节是扬弃了否定性的肯定性,否定性不是对直接现象的否定,而是化身为对对立面的否定,这就是知性思维的本质,在二元对立中总是喜欢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第三个层次是结合两者,达到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否定之否定的无限性,也就说达到对象就是自我,在他物中看到自我,就是说从他物返回自我,自我与对象的同一性,不是差别的差别,这恰好就是自我意识,这里充分体现了语义逻辑。

通过意识三章,意识终于从他的对象返回到了自我,也就是说真理性终于就是确定性,意识的真理性就是自我意识最开始的直接的确定性。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是语义逻辑的过渡,不过自我意识的进展只是大体上遵守了语义逻辑,黑格尔未能全面逻辑化,写的不清晰,所以在主奴意识之前很长的生命与欲望方面的论述,其实是可以严格的逻辑化贯通的。

4)《精神现象学》中意识与对象的前进方式

意识与对象互相促进与提升的转换进展

每个章节的意识形态重新开始,不理解内在逻辑的人以为《精神现象学》是混乱的,看不出内在的逻辑线索与黑格尔的章节切换的根据。从一个意识形态到另外一个意识形态是依靠语义逻辑进行过渡的。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是以概念的规定来表示的,是对概念的规定的内涵进行陈述,充实为一种更加丰富的规定之后,就成为另外一种意识形态对象。概念的规定或者内涵,也就是概念的语义,我用语义转换逻辑来表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语义逻辑不是特别明显,强调得不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能够理解他的内在的逻辑进展,做不到严丝合缝,完美无缺。要完全搞懂《精神现象学》需要透彻理解《小逻辑》,尤其是把握到其中的语义逻辑。

5)《精神现象学》中隐含的语义逻辑

 《精神现象学》中有三四处很明显的语义逻辑,不过已经没时间再去找了,我就语义逻辑的特点进行举例说明:

有与无

纯思就是纯有,简称为有。有是无规定的规定,完全抽象的存在。就其为一种规定而言,它就是有,就其为无规定或者就其是对一切具体内容的绝对否定而言,它就是无。无或纯无是被规定了的无规定或者说是对一切具体内容的绝对否定,就其无规定或无内容而言,它就是无,就其为被规定了的而言,它就是有。纯思从有到无,这就是消失,又从无到有,这就是生成。

                        某物与别物

某物与别物是相对的,当你眼前出现两个事物的时候,你把其中一个视为某物,另外一个自然而然地就是别物了。既然如此,别物是某物的别物,而某物就是它的别物的别物。

AB表示某物与别物,当A表示某物的时候,就有如下关系:

A       B

B表示某物的时候,就有如下关系:

B       A

从纯粹思维的角度而言可以从AB,也可以从BA

AB的别物。

BA的别物。

用下面一句“A的别物”代替上面一句中的B,于是就得到:

AA的别物的别物。

同样可以得到:

BB的别物的别物。

现在设定XX可以是A,也可以是B,上面两句话可以表示为:

XX的别物的别物。

就是说X是对自身否定的否定,通过二次否定而返回自身的X就回复了自己的肯定性。这样的X就是一个经过了中介的存在,是自己产生自己的中介,自己使自己得到中介,这样它就成了自为存在。我们通过对某物与别物之间关系的反思而非常清晰自然地建立起自为存在了。

语义逻辑说明:

1)严格遵守从一个概念出发,通过对它的思辨产生第二个概念,不准无缘无故从外面引入概念;

     2)思考一个概念,就是去理解它,弄清楚它的规定,也就是它的含义或语义,当我们要理解它的语义的时候,就是去发现它的内容,也就是入乎其内,当我们入乎其内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成为认识的对象,它就成为外在于我们的认识的概念,成为与第一个概念对立的概念,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入乎其内,立即出乎其外的思辨过程;

3)我们再次理解第二个概念,这个概念与第一个概念对立,理解它就会又回到第一个概念,也就是实现了两者的统一,这样就可以将两个对立概念的语义进行叠加,实现第三个概念。

4)如此持续不断地思辨下去,可以将所有概念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概念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不断的概念语义的叠加,是一个概念的斐波那契数列。

5)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转圈,最后实现的是一个漩涡结构,因为在所有的层次上都是这样的结构,我们就知道,整体上是一个漩涡的分形结构。小到原子,大到太阳系,银河系,无不是这种漩涡结构。

6)黑格尔的《小逻辑》通过概念的语义的严密的思辨与必然性的进展,成为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历史学与逻辑学的统一,是西方哲学的真理。

 

                        《精神现象学》的理解方式

     掌握了《精神现象学》的陈述方法之后,知道这些最核心的要点之后,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就会容易很多。不过可能还会碰到许多困难,因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即使是同一个概念,含义也是有细微差别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几乎是语言无法解决的,只能根据整体的把握,逻辑的把握对不同地方同一个概念进行精确的区分,所以理解《精神现象学》既要准确去扣概念,也要灵活理解,根据上下文进行仔细分辨。

一般人研究《精神现象学》会经常想到经验的例子,以及哲学史上观点的引入,来分析黑格尔,不能直面黑格尔的文本,说出黑格尔每句话每句话每个概念的含义,不能够在纯概念的层次上进行思辨,不能让事情自身前进,就是因为对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理解不足,思维不能独立。

对于《精神现象学》既要结合经验,也不能局限于经验化的理解,各种研究著作需要参考,翻译要多方琢磨,但是一定要考虑从内在的逻辑线索去理解,理解了逻辑,就能根据上下文揣摩每个概念或意识形态在体系中的精确含义,甚至比黑格尔本人还清晰得多。经验得理解是参考,不是理解的终点,经验理解是黑格尔的书里批判的启蒙思想。

《精神现象学》既可以从逻辑的角度上理解,也可以通过历史经验进行理解,它是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与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但是经验因为是具有偶然性的,但是作为一门认识的学术,认识的是其中的必然性,所以说黑格尔以逻辑阉割历史是不对的,就认识的意义而言,历史必须遵守逻辑,不遵守逻辑的历史是以外,在认识中可以忽略。

《精神现象学》需要灵活地理解,可以扣文本,但是在扣准了每个概念之后,要达到出神入化的精确理解,则只能靠自己的逻辑功底与灵活性,否则很容易限于黑格尔某些地方不够严格,不够成熟导致的表达不够清晰或含糊的琐碎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达到高效率地理解《精神现象学》不能全靠自己,必须洗手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研究成果可以参考呢?请看《精神现象学》参考书推荐。

 

                       《精神现象学》参考书介绍

 《精神现象学》研究的主要参考书如下:

基础篇:

《哲学的精神》李超杰

《西方哲学的精神》李超杰

《论古希腊哲学》陈康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邓晓芒

《康德的知识学》齐良骥

《我的哲学与宗教观》或《哲学思考》——何新

《精神现象学讲读》庄振华

《浮士德精神》高全喜

高级篇:

《黑格尔哲学讲演集》贺麟

《黑格尔哲学》斯退士

《黑格尔之前和之后》洛克摩尔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周礼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道德哲学研究  庞俊来

 刘一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全部论文

《精神现象学义解》 庄振华

《精神现象学》句读 邓晓芒

 《论相互承认的法权》高全喜

《纯粹思维的逻辑体系》 吕新洲

大师篇:

《近代哲学史》谢林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

《美学》黑格尔

《小逻辑》黑格尔

《精神哲学》黑格尔

 

                      我的黑格尔研究之路

我从2002年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我最早受何新影响,也研究贺麟,邓晓芒等人的书。一直以来,以《小逻辑》为优先研究的对象。在2015年开始在《小逻辑》研究上取得突破,另外到语义逻辑的特点,将语义逻辑运用于《小逻辑》之上,进行全面的逻辑贯通,从2015年到2017年,三年时间不断贯通,不断思辨,某些时候进行纯粹概念的思辨通宵达旦,经过三年努力贯穿,经过15遍修改,终于大功告成,完成《纯粹思维的逻辑体系》。它是黑格尔《小逻辑》出版以来,第一次彻底的理解,并对黑格尔有所超越,是具有绝对自信的真正理解了《小逻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对《小逻辑》的完善与重写。

2017年开始,重新开始认真研究《精神现象学》,目前已经完成三轮研究,正在进行第四轮研究,购买《精神现象学》十多套,已阅读多大20遍,正准备第四轮实现彻底的逻辑改造,完完全全毫不含糊地重写《精神现象学》,预计今年春节会完成彻底理解,明年完成书稿。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

 


《精神现象学》研究指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