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列强对华军事禁运”的实际情况
民国初年——列强疯狂倾销军火
辛亥革命时期,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列强对南北都是大量提供军火,不管你是革命党还是保皇党,只要你有真金白银的硬通货,各种枪炮任你挑。民国元年(1912年)通过海关正规输入中国的外国武器价值就高达770万两海关银,其中仅德国便向中国出口价值高达450万两白银的武器。

辛亥革命期间的炮兵
从1912年-1914年(民国元年-民国三年)三年列强共对华输出价值高达2000万两白银的军火,其中德国和日本分别占到输入额德60%和14%。

1912年-1914年列强对华军火输入情况
一战期间,日本独占对华军事贸易
1914年7月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大战对东亚的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德国的武器贸易被彻底断绝,而英法俄也因欧洲战事吃紧无力向中国再输出武器,中国这个巨大的军火市场便被近邻日本所独占。

一战使得欧州列强无力东顾
1916年袁世凯称帝闹剧失败,中国进入南北分裂时期,日本大力扶持段祺瑞的皖系北京政府。皖系通过日本的借款购买了大量军火,仅在1917年12月同泰平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就包括:三八式步枪4万支、三八式重机枪120挺、六式山炮120门、三八式野炮120门,及各类配套装备,合计金额达1480万日元的超大订单。(资料来源第二档档案馆 陆军部)

段祺瑞执政期间 北京政府全面倒向日本
在1917年-1918年期间,日本独占对华军事贸易,占额高达99%,以白银作为结算单位计算,两年间日本共向中国输出了价值1631万白银的军火。

1917-1918列强对华军售情况
小节:以上可以看出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不存在任何对华禁运武器的情况,相反是列强都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军事物资的倾销地,一个淘不尽的金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伐成功期间,理论上的“禁运期”
1918年7月(民国七年)美国驻华大使向日英法意在华公使发出会晤讨论停止对华输出武器,理由是中国正处于“南北内战”之战。这无疑是针对独占中国军火市场的日本,很快获得了同样被排挤出中国军火市场的英法的支持,日本作为中国军火市场最大的收益者自然竭力反对该建议。但到1919年五月日本迫于英美法的压力被迫同意在“禁止对华出售军火”的协议上签字。在该项协议上签字的主要大国家为美英法日(其余还有西班牙 葡萄牙 巴西),意大利、比利时、捷克、荷兰、丹麦等国并未签字,也就是此项协议并不是全球性或广泛性的禁运条约。
1919-1923——意大利扛起大旗
虽然来自英法美日的的军火暂时断绝了,德、奥又因为战败国的身份被禁止输出武器,但是这不代表来华武器的彻底断绝,意大利很坚决的扛起了对华军售的大旗。意大利没有参与签署对华军事禁运的条约,但迫于列强的外交压力。意大利更多还是采用走私的模式。

河南政府因为进口意大利武器缺少相关入关文件,而希望曹锟开具放行文件
第一批来自意大利的军火与1919年11月抵达秦皇岛,共计4000余吨军事各类物资,包括各类枪械和山炮,但此行收到了列强的强烈抗议。此后意大利多采用走私的形式向中国运输武器,在1920-1921期间 意大利向中国输送的武器最少也在步枪四万支,大炮三十六门以上。根据孙连仲的回忆曹锟政府曾经一次性向意大利订购四百万元的武器(折合白银260万两)。
在次阶段期间,日本也没有彻底放弃对华输出军火,在对苏俄内战干涉失败后,撤出西伯利亚的日军有将剩余的6万余支步枪出让给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3-1928——逐渐开禁
在这段时间里禁运条约的约束力可以说是不断下降,德国、捷克、波兰、比利时等未签约国家也加入了对华军售的队伍,英法日也垂涎因军售的高额利润,明里暗里的放松了对华军售的限制。PS德国此时也再度重回中国军售龙头地位

1924-1926年对华军售情况
而且此时初西方国家之外,苏联也开始了对华武器输入。1924年国父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正式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共产国际也开始支持中国革命运动,在苏联教官的协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同时来自苏联的武器也开始流向广州国民政府。这批武器极大的支持了北伐战争和国民大革命的进程。
小节 军事禁运条约虽然签署,但并不是全面禁运,更没有隔断外来武器入华之路。

在此期间张作霖便是依靠日本军火做大
1929年以后——彻底取消禁运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推出北京,北京政府正式推出历史舞台。列强们纷纷转而承认国民政府,“南北政府”对立的状况消失,列强对华军事禁运最大的理由也随之消失。早已对中国军火市场垂涎的列强自然把废除禁运条约列上了日程。
1929年4月26日荷兰驻华公使代表英美法日等签约国向国民政府发布照会,申明取消1919年对华禁运军事协议,自此十年禁运正式结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意味着“军事禁运”即将结束
结论:民国时期的确存在“军事禁运”,但局限于1919-1929年期间,除此之外都是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洋枪洋炮,而且即使在“禁运”期间,外国武器来华也从外停止,甚至说“禁运”流于表面都可以。

清末至1929期间外国对华军售的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