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消费·他者之地——当代科幻电影中的外星想象

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或许在智人敲碎第一块骨头时便开始了。虽然如今仍寄居在地心引力的鸟笼中,但我们之于宇宙的探索却在智慧与想象的双翼下早已飞向那个爆炸前的奇异点。从第一架飞机顺利升空到漫游者携光碟孤独的驶往银河,人类每一次向着更远方的迈进实际上都是对自我存在的真诚发问。我们目光之外到底是什么,宇宙运行的逻辑为何,时空是否有终点,我们是不是黑暗中干瘪的火焰,寻找这些问题的过程恰恰就是人类文明的步履所在。如今,在科技的卓越发展下,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也早已不局限在星空下的远眺,从月球到火星再到被编号的光年之外,宇宙中大大小小如尘埃般漂浮的星球成为了可观测可计算的存在,并能够以图像的形式直接呈现在世人的眼中。即便如此,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我们当前的认识也只是雪山中的雪花一片,太多未知仍旧困锁着人类,这当中深不可测的问题之渊也就成为了科学与艺术大胆想象的无穷空间。对于电影而言,太空探索的现实成果成为了太空题材影片在叙事逻辑与视听创作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那些人类无法触及的宇宙地带,电影又在科学的基础上以艺术目光大胆且瑰丽地对其进行想象。电影,将宇宙搬进了影院,搬上了银幕,搬进了每一个渴望它的观众的眼中,那些银幕上熟悉又陌生的星球也成为了书写人类历史、反思当下社会、表达未来思考的他者之地。
从影史来看,科幻片恰恰是最早出现的电影类型之一,较早可以追溯至乔治·梅里爱拍摄的影片《月球旅行记》。在电影诞生的草创期,这种如走马灯般的“娱乐项目”正是凭借着搬演奇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月球旅行记》的诞生与成功也印证着两点,一是对于电影来说,想象力消费自始至终都是它作为视听艺术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其次,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与渴望一直寄存在心中,而电影则是转化这种渴望的绝佳媒介。乔治·梅里爱在《月球旅行记》中以手绘胶片的形式呈现了一个魔法般的月球景象,电影讲述了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到月球探险的故事,影片创新性的利用了诸多电影特技将月球表现为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背景移植式的神话改编。在电影中,月球上存在海洋、山洞、国家等等地球上存在的现实场景,这种对于月球的空间想象一方面体现出该片的用意实则是制造一种“探险情境”以此来展现电影特技下的奇观景象继而抓住观众的眼球,另一方面这种想象并没有脱离现实经验,月球成为了地球地理空间的映射,而这种月球的想象表达也对观众存在的未知感受形成了一种祛魅。
计算机的到来让科幻电影迎来了重要发展,数字技术让太空景象更为拟真的呈现在银幕中,这使得科幻电影可以将现实中的科学成果合理且生动的转化为艺术表达,这便使科幻作品在思想性与奇观性上都获得了显著提升。在《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运用205个特效镜头打造了经典的宇宙空间造型,电影在60年代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未来的太空世界,镜头中的太空充满着现实质感,当月亮、太阳、地球在银幕中渐渐升起构成金字塔的轮廓时,星球成为了奏响太空乐章的音符,同时也是导演书写从人猿—人—星童“超人史诗”的书页。影片对于宇宙空间及未来科技的视觉描述汲取了当代航天的发展成果,因此对于观众而言科幻片的这一发展让宇宙变成了一种可感受可认识可触摸的存在,同时创作者也能利用这种“虚拟逼近现实”的技术优势将对星球的想象变为一种科学边界之外的哲学思考。
电影《阿凡达》则完全构建了一个想象的地外世界,影片利用数字、动态捕捉、3D等影像技术在视听上拉近了观众对于银幕空间的感受从而制造出十足的震惊体验,《阿凡达》将电影景观的打造拉升到生态高度,影片将潘多拉星球的自然环境、衣食住行、宗教信仰进行了全方位呈现,这是从世界观到叙事逻辑再到视觉表征的完整建构,空间景观在此中不仅充当着吸引眼球的奇观图像,并且结合叙事意涵呈现出一种被构想的文化景观。在《阿凡达》的成功现象中可以看出,科幻片凸显着科技发展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一方面这种发展可以让艺术创作在题材、叙事、造型等方面进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另一方面他又可以落实到促进电影同观众之间的现实体验中继而使电影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诸如3D、杜比、VR等技术在新起阶段总是更加优先的以科幻/奇幻类型影片进行影像实践,这种技术带来的震惊体验使观众积极走进电影院对奇观进行消费。
在科幻电影中,登陆外星彰显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外星也成为了折射社会文明、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异托邦。以真实的外星球为叙事背景的影片中,外星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试炼场。在影片《火星救援》里,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因为任务意外被独自滞留火星,面对突发的危机,马克·沃特尼不得不将自己变为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与自然抗争的斗士。影片表现了马克·沃特尼为了生存进行的思考与行动,火星对于他而言就如同一个遥远的荒岛,电影呈现了火星中的地质景观与自然灾害,这种景观的呈现并不刻意彰显外星球的特异性,而是将它的现实景观进行高度影像还原,在艺术加工中配合人物的遭遇与精神世界的变动呈现出带有情绪色彩的情感影像。影片将马克·沃特尼塑造为如同哥伦布一般的“星球垦荒者”,他是这片荒原上的“他者”,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代表。诸如此类的影片还有由邓肯·琼斯指导的影片《月球》,在该片中,月球在未来已经成为一片能源开采地,而山姆便是月能公司设在该基地的唯一工作人员,在山姆正要结束合同日期准备离开月球时公司高层却拒绝了他的回程请求。在电影中,月球被设定为一颗为了解决地球资源危机的采矿星球,而对于山姆来讲,它更像一所人性所设的监狱,而山姆要做的是凭借一己之力对抗资本力量,它所体现的精神斗争并不着重于人同自然环境之间。此外,电影《阿凡达》则是在“异星”叙事中表达出反殖民和生态学批判的思想。影片中潘多拉星球成为一种“第三世界”的影射,故事在人类同“那威人”的战争中对当代历史进行了反思,在影片中地球人充当着殖民掠夺者的形象,对于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而言,人类就是他们世界中的他者,而主人公最终同那威人一同反抗地球人的侵略则彰显出影片对当代社会亦或是历史中存在的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抗。
科幻电影不仅将宇宙搬进了银幕,同时也将观众置身于飞船中,它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异世界的大门,而在这扇门后诉诸的仍旧是有关于人类精神的故事。电影对于星球的想象穿越着时间与空间,在每一寸深邃的宇宙土壤上留下一颗浪漫的想象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