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镜头中的流年碎影
老人迷上了摄影
1954年的一天,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从河北转道兰州来到了西宁,他就是王之枫。
王之枫祖籍是河北省青县,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从老人的家门前蜿蜒而过,粼粼的波光孕育了老人豁达的胸襟和缠绵委婉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成为了老人日后摄影艺术的审美底蕴。
老人来青海时只有17岁,他是作为一名支边青年来到西宁,不想从此便与青海结下了一生的情缘。老人热爱青海,他生前的大部分摄影作品都诞生在青海这片高天厚土,老人说,青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要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和变迁。
当时,王之枫已经在故乡读完了高中,这在那个年代已是了不起,来青海后,老人因此被分配到了新华书店工作。初来青海的日子是艰苦的。老人的儿子王树忠回忆说,因为老人身材高大,配发的棉被往往是盖住了头就盖不住脚,可老人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爱,而这又充分表现在了老人对摄影艺术的痴迷上。
上世纪70年代,老人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大学深造,毕业后又被调到青海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因为老人是单位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所以同事们时常会请教老人一些和“文化”有关的事情。
有一天,老人的一个同事拿来了一部相机,想请老人教教他怎么使用。在当年,照相机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东西,老人一下对这部照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影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拍摄于那个年代的照片。这些图片都是以家人为主题的人物照,在初学摄影的日子里,家人就是他最好的模特。老人为数不多自己的照片,大多是自拍作品,照片上的老人神采奕奕,从他的神情中,我们依稀感受到了摄影带来的快乐。
王树忠说,老人十分勤奋,他时常从单位里借来一些泛黄的摄影手册仔细钻研,一到节假日就会和几个摄影发烧友一起拍照片,老人的摄影技术因此提高很快。
我们在老人的遗作中找到了一张他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宁全景,这是我们所能找到的老人最早的风光照片。泛黄的照片,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西宁的景观。
那时的西宁市破旧不堪,低矮的平房和几栋数得过来的楼房,构成了老西宁凌乱的全景,远处的大墩岭更是一片苍黄,毫无生机。不知为何,从那时起,每隔十年,老人就会拍摄一张西宁全景,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变迁,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见证。
挫折没能战胜老人的意志
说起父亲学习摄影的事,王树忠十分激动,这些激动不仅来自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更源于父亲对摄影艺术的痴迷。
上世纪80年代,王之枫老人买回了一台单位淘汰的黑白照片放大机和一部德国生产的“禄来富来”相机,这是老人拥有的第一部相机。王树忠说,那台放大机早已经是破旧不堪,修理后才勉强能用。那部相机的密封也出现了问题,可它的镜头却能配合放大机使用,这让老人感到十分高兴。老人当年的工资只有二百多元,这部相机几乎花去了老人一个月的工资。
老人买回相机后,就在家里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老人的住房并不宽裕,卫生间就成了老人的工作室。王树忠说,每次冲洗照片时,老人都要在卫生间里一个仅能坐下一个人的澡盆上铺上一块木板,那里就是老人的工作台。没有专业的冲洗设备,老人就用自家的碗盆盛放显影液,老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就了自己艺术的梦想。
条件虽然艰苦,可老人的创作热情没有丝毫减弱,他的作品中也渐渐有了越来越浓重的艺术意味。
端详那个时期老人拍摄的西宁全景,老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记录,而是融入了对这座城市发展的理解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