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曾多次思考过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到最后大都失败了,似乎是方法不着调所致。我这人啊,年纪尚轻,个子不算高,皮肤黑点,心里有人,不抽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跟其他学生一样挺爱惹事儿的,算半个“不良少年”吧,我曾经也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但我还没有坏到那么恶劣呢,只是正处于一个被权力笼罩的危险年龄上。
人到了青春时刻,自然是要搞点什么名堂出来的,我就曾想过要写一本书来,如今开始了实践。本书的结构最初是模仿《朝花夕拾》,同样是小引、几篇文章加一篇后记,而后我又做了些修改,因为我的作品种类较多,便以分组的形式呈现。集结成书时,我原将总标题定为《椒盐男孩》,因为我之前写文章用的草稿本是奶盐女孩主题的,椒盐男孩许能与之配对,后来换了本子,又觉得有些不合适,于是为它改了个名字——《落日希望》。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所谓“希望”似乎都要湮灭了,许是自暴自弃的时候,但是我不能够,我依然要起身寻找希望。往后我还会写一部中长篇小说,写出来估计要大学了,名叫《拂面晚风》,与本书合称《落日与晚风》,同时,与它同名的歌曲也是我日常必刷的单曲之一。
学校的生活当然是无聊的,我也曾想过去放松下自己,我也不喜欢每天紧绷着神经又顶着个苦瓜脸,可心情也只能写到文章中去了。我很怀念曾经无忧无虑的生活,怀念那个曾经的自己,怀念我的好朋友们,尽管文章中仿佛从未见到过他们的身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位——斌斌、珠珠、君君,也全都跟我断了联系,又分离了四年多,该把我忘了的都把我忘了,估计我们之间只剩下我还记得他们。斌斌比我大四年,现在该是高考了;珠珠比我小三年,现在是五年级,听外婆说她现在长得挺漂亮的,我找到她的某音,确实是跟四年前大不一样了;君君应该跟我年龄相仿,现在也该上初中了,还记得曾经跟他一起穿着棉袄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在员工宿舍边玩雪,挺快乐的……
或许是青春期心理在作怪,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空虚感,也许是对爱情的渴望,抑或是要在未来的下坡路上拉我一把。这种感觉带来的结果——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对珠珠爱答不理了,曾经那个只有无聊才去找她的我已不再,仿佛在某一瞬间我满眼都是她,就像是鬼使神差,不知为何不偏不倚刚好是她,但那确凿是喜欢,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绝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朦胧的情感”。这来的也是可笑:我跟她地理上距离太远,心理上距离太远(她已经忘记我了,在她的角度看,我连朋友都不是),成绩上的差距也太大,甚至连表白的机会都没,根本不清楚她究竟是否也会喜欢我,我只能独自忍受着单相思的折磨——既不两心相悦,又不门当户对,想在一起压根不可能啊!不过这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让我不再彷徨于那空虚的心灵和未知的道路。
失意的时候,心情会堆积。堆积太多,便要出现反情绪,而这反情绪就被我写成文章和诗歌放在这里,部分诗歌的意义,由于时间原因,再加上当时创作它们时的情绪可能已经变成别的东西,于是渐渐模糊,放到现在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目前存在于这本文集中的大都是一些写的比较好,至今还仍记得意义的诗篇,尽管相对之前已经为数不多。诗歌的意义,大致介绍一下还是可以的。
《雨中漫步》的灵感源自于一道语文题,题目让我们用一种景物造句,其中有位同学被老师点名,他将他的句子分享出来:“微雨沙沙地落在繁华人间”。教室里的同学都很惊奇,仿佛在说“一个平时成绩看着不咋地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文艺的句子来,属实让我惊呆!”不过到了我这就成了“细雨沙沙地落在繁华人间”,我还把它改成了一首诗,诗歌的意义,是借雨来排解内心的惆怅,不乏有抒情的句子在里面。
《期盼相见》《逝去的光》《大雨还在下》《我记得》《海月》《无题》都是描写苦闷的爱情,诗中的爱情,大部分都是单相思,有时会以悲剧收尾,大都是带点虚构的。
至于其他,有些是单纯仿写了语文书的诗歌,有些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怒,虽然大部分时候这样的作品会被某些人定为“负能量”……
我从2021年末开始投入写作,2022年是个过渡期,2023年已经定局,有些文章创作于2021年,现在已经做了一些改动,但依然保持着2021年的风格(这些文章的末尾日期依然是2021年),句子短,口语化,语无伦次。2022年的文章和2023年的几乎没差了,句子长些了,“书面”些了,语言清晰些了,太拿不上台面的文章给重写了,然而到最后文笔还是太逊,太稚嫩,一看就知道是小孩子。
很多时候我也为自己感到悲哀和痛恨,痛恨现在的我不再是曾经的我,她也让我高攀不起了,那个我离现在越来越远,我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成绩优异人人喜欢的时代,已经自甘堕落彻底摆烂,可我又无法从中脱离出来,回不去了。但我不能拘泥于回忆从前的辉煌,也不能继续自甘堕落,做好自己,既然已走到这一步,即便没有人能帮我,我也不能半途而废。我希望我的文章和诗歌能给我带来希望的曙光,也能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受,往后的路恐怕只能靠我自己了!
二零二三年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