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语言·记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费孝通.1948
*本文共2472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文字·语言

▲
费孝通
💭文字:一种双方约定好代表一种意义的符号。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交错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也就说不能当面讲话,这时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替讲话。
文字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点,文法和艺术的作用仅在于减少文字的走样。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就很成问题了。——费老多虑了,微信的发明虽然让文字再次被语言狂虐,但还不至于消灭。
💭语言:用声音来表达象征体系,是社会的产物。
但当面对面说话时,文字这种符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因为面对面时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语言是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即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
费孝通
要使多数人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统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群体越大,他们的经验越复杂,发生语言的共同基础也必然越有限。
💭表情: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达情意。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个筛子的网格不同,就漏不过去。这个筛子虽然帮助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而同时也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
💭文字和语言:只是传达情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而且这种工具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有时语言也是多余的。
记忆
▲
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新婚
💭记忆:学的方法是“习”,“习”就是反复的做,然后习惯一种新的做法。学习是靠了我们人类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即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论语》第一句里,“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乐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小白鼠在迷宫里找到捷径,它所学到的只是一套生理反应。而人的记忆是一套象征体系。我们不断的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
人的“当下”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
乡土中国.费孝通.1948
人有记忆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用着过去所传下来的方法。
小白鼠从实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但它们的经验不能互相传递。人靠了自己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能积累别人的经验。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而是使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
💭文化:我们所学到的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积累,这个积累,就是文化。
文化
▲1956年.重访江村
💭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
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接触的外界是复杂的,并不需要全都记住,要有所选择。眼睛所接触的外界,并不能全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生活的需要。对于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不会记住一切的过去,只记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实用的,是为了生存。
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这种社会里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长大。固定的戏台上演着固定的戏,戏班子里的演员所需要记忆的,也只有一套固定的戏文,演员的经验无需累积,只需保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中,记忆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情景。

▲
1947年.费孝通从英国途径新加坡回国时
与胡愈之、沈兹九在南洋出版社
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使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只有出于生活常规的事,我们怕忘记,才用绳子打一个结。结绳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记忆。在一个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这种外在的象征。
从语言变成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变得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
🏷️我们用笔写字,笔和字都是工具,目的是在用它们来把我们的意思传达给别人。
在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问题时,他必然能在长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条路,他先走,你后走,你所踏的就是前人的脚印。口口相传,没有遗漏。
💭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乡土中国

▲
费孝通和王同惠共同完成的《大瑶山调研报告》
王同惠在大瑶山不幸遇难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早年在燕京大学师从吴文藻,1936年赴英国学习人类学,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1938年回国,在云南大学任教,与王同惠新婚后进大瑶山考察,途中费孝通落入虎阱,王同惠去找人,次日晚费孝通被人救起,一周后在山涧里发现王同惠的遗体,《花篮瑶社会组织》这本书是纪念亡妻的。1945年起任教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1948年,发表《乡土中国》。

▲
1938年.梁漱溟和毛泽东在交流土地问题
毛泽东在1927年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梁漱溟在1937年写过《乡村建设理论》,后来的费孝通和他们一样,都下乡到过第一线,都对中国农民有调查有发言权。
🏷️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

▲村读图.吴锦增
🏷️古代村里上私塾的小朋友,读的无非就是些三、百、千之类的识字书。但是中国哲学便隐藏在这些书里,三字经第一句就是孟子。中国哲学没有名词解释和定义,他们大多是聊天:孔子和弟子聊天,孟子和王侯聊天;要么就是给你讲故事:两条鱼困在车辙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鲲等等。
“看完就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