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选择题技巧】 0815-0819每日一题题目总结及答案解析

2022-08-19 15:39 作者:考研政治孔昱力  | 我要投稿

8.15: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答题技巧:具体劳动——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商品——私人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社会属性——货币——社会劳动


1.【2012.19 多选】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CD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 CD 正确。除了劳动之外,自然界的物质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A 说法错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B 说法错误。


2.【2013.3 单选】《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题干中强调“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是衣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满足人们“穿”的需要,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所以,A 正确,B 错误。由于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如果衣服被裁缝自己穿了,即没有交换,不能叫商品,则不能说是抽象劳动的结果,C 错误。裁缝生产的衣服被自己穿了,即自己的私人劳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D 错误。


3.【2011.3 单选】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

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答案】D

【解析】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它要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一转化要以商品的出售为前提。故正确答案选 D。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不是商品变为货币,A 项与题意无关。商品变为货币,对商品所有者来讲,是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B 项表述相反。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C 项错误。

8.16:抗日战争胜利

 知识点回顾:考点 14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 年 4 月至 6 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 月 26 日,中、 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 月 14 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 128 万余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 3 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 50 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开罗宣言》:1943年11月,中国、美国、英国召开开罗会议。宣言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

 

1.【2011.27多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有关国际条约是

A.《德黑兰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D

【解析】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将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故BD选项正确。《德黑兰宣言》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联、英国、美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主要内容是如何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团结合作,彻底击败德国,加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涉及中国钓鱼岛问题。《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举行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首脑会议上签订的协定,未涉及台湾问题。故 AC选项不选。


2.【2014.28多选】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国际文件是

A.《波茨坦公告》   B.《开罗宣言》     C.《日本投降书》     D.《德黑兰宣言》


【答案】ABC

【解析】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将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发布《日本投降书》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ABC选项均正确。《德黑兰宣言》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联、英国、美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主要内容是如何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团结合作,彻底击败德国,加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涉及中国钓鱼岛问题。因此,D项不选。

 

8.17: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相结合”;未完成第二次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

 

8.18: 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知识点回顾:考点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革命派与改良派

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大论战。(注意区分第二章“维新派

与守旧派论战”相关知识点)

论战的核心问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革命派指出: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仍然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第二,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革命派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民主共和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革命派强调,只有实行土地国有政策,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2013.9单选】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解析】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核心分歧就在于是否引入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即是不是变革“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皇族体制。AB项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分歧,维新选择的是改良与渐变,革命派选择的是革命与突变。C项是洋务派与守旧派的分歧。因此,本题选D项。


2.【2020.10单选】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发动广大民众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答案】A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大论战。论战的核心问题有: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8.19: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2014.14】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A.法律是道德的归宿                           B.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C.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答案】D

【解析】道德建设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社会引导、舆论支持等多方面的工作,但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落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拥有了法律的支撑,道德建设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轨道,并不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故选择D。


2.【2018.31】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中,都有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的内容,已经具有"公序良俗"的含义。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确立了禁止违反公序良俗的原则。这一规定体现了

A.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B.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C.对传统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的维承和发展

D.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题中“公序良俗”,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原则是对传统民法原则的继承和发展,B选项正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正是体现了我们要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D选项正确。A选项和C选项阐述的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A选项和C选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


3.【2019.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这是因为法治和德治

A.发挥作用方式不同                              B.调整范围不同

C.所处地位不同                                  D.实现途径不同


【答案】ABCD

【解析】法制与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这是因为两者发挥作用方式不同、调整范围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实现途径不同。

4.【2022.30】 2020年我国颁布的民法典具有鲜明道德导向。如第7条“民事主体从事民 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 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对道德的导向主要表现为

A.法律助推个人品德养成                    B.法律决定道德传承的效果

C.法律助推社会公德水平提升                D.法律为弘扬美德提供保障


【答案】ACD

【解析】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使得道德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有利于提高个人品德的养成、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为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提供保障,故选择ACD。道德与法律均为上层建筑层面,互相不起到决定作用,故B错误。


【选择题技巧】 0815-0819每日一题题目总结及答案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