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地理·安迎] 009 【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

2022-05-02 15:04 作者:魏泯同学i  | 我要投稿

By:Shepherd 魏泯i

加入于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自然地理部分(目前只有自然地理部分,咳):

001【导言】

001 没有什么知识点,只是一些随便记的一些东西,所以没有分享链接

002【经纬度网】

003【地图】

004【地球自转】

005【等高线地形图】

006【地球的公转】

007【地球内部圈层和地表形态】

008【板块构造学说】

009【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

010【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

011【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2)】

012【常见天气系统】 

作者:魏泯泯i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207620 出处:bilibili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的全球结构,大气是外部结构

由低地向高处来看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问题】:这是依据什么分的?是分岩石那样的按照成因吗?

一张图,横坐标温度,纵坐标高度

分层的依据: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片在图册上都有。

1.对流层: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每上升1000m温度下降6℃

A. 原因:为什么会下降?我们地球的热源是太阳啊?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B.后果:带来了什么后果?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叫空气的对流运动。

空调搁上面,暖气搁底下,地暖。

赤道:低气压带,多雨的,为什么赤道是低气压带,就是因为赤道的空气是上升的,上升完了之后,底下空气少了。在上升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降水,水汽凝结,降水了。

两极:高气压带,想都不用想,为什么?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收缩。

这叫空气的对流运动。

C.影响:产生和人类的关系,产生了所有的天气现象,带来了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现象都是在对流层中的。

可以做个导图。

自然地理最主要的东西是把想法疏通了。

对流层大概厚度是10多千米,赤道厚十七八千米,两极薄一些八九千米。

赤道地区对流更强烈,对流的弹性区间更大。

一般的民航巡航高度大概为10000米,基本就到了平流层的底部。再高一些的话飞机的造价成本就更高了。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颠簸,通常是因为遇到了上升下降的气流。

喷气式飞机的绝大部分事故都出在一起一落(对流层),起落的时候一顿折腾你,到了平流层了之后,就开始发吃的了。

你如何看待人类社会?


2. 平流层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也上升。

A. 原因:平流层有一个东西叫做臭氧层,它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紫外线是从太阳来的,所以离太阳越近越热。

B. 后果:冷热空气层次区分的平流运动,非常稳定。

C. 影响(对人类):有利于高空飞行。

二、大气的受热状况

这个在教材里是讲的比较详细的地方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应该在物理上讲)所有的物体,只要他的温度高出绝对零度,他就要向外放出电磁波的辐射。

我们最常见的电磁波就是可见光。

可见光分成七个色,为什么分颜色?就是因为波长不一样。

红是最长,紫光是最短。

比红光再长的叫红外线(也分为近红外、朱红外、远红外),比红外线再长的叫 微波,常用的就是微波炉,还有就是微波通讯。

比微波再长的就叫FM(无线电)。

就是大家收听的无线电(长波、中波、短波)

比紫光短的,叫紫外线。

比紫外线短,叫x射线。

比X射线短的,叫伽玛射线。

物体规律:物体上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放出的波长就越短,而这个东西的能量就越强。反过来说,温度越低,波长越长,能量越弱。

满世界都是无线电波,咱们也没出什么问题。

但是紫外线照多了,会有皮肤癌,白内障。

X射线的时候要保护自己,伽马射线照一下基本就可以歇着了。

太阳的表面温度是5000℃左右,所以太阳放出的是以短波为主的。

也有红外线但是很少。

这是温度与可见光的关系。所以体测仪器,测试的是人放出的不可见光(红外线)。

【问题】日出前的天空和日落后的天空为什么仍然明亮?

答:大气的散射作用。

日出日落与开灯关灯不一样,日出不是开灯,太阳出来一下子全都亮了,日落也不是关灯,太阳一落全都灭了。

而是在太阳出来之前,天空已经开始微微亮,而日落时则是太阳已落下,天空短时间却仍然没有变得一片漆黑;这都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

017 开头

用它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是因为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月球的天空为什么是黑色,是因为没有蓝色的可见光被大气散射,因为月球是没有大气的,月球周围是真空。

【问题】请简述月球昼夜温差大于地球昼夜温差的原因。(6分)

回答:没有大气,白天大气没有削弱作用,无法削弱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所以白天热;而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所以晚上冷。

其实白天也是有保温作用的,但是我们一般讨论的是白天的削弱作用。

我们把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叫做“温室效应”。

例如蔬果大棚,明明是一层薄薄的塑料或者是一层玻璃,怎么就能保温呢?其实就是把太阳的短波辐射放进来,而把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拦下来。

而关于全球变暖问题。

为什么二氧化碳多了全球就变暖了呢?那是因为二氧化碳多了,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多了,大气温度升的更高,大气逆辐射更强。这就是碳排放。

就像是大气给大地盖了一层被子,二氧化碳就是被子就是被子的厚度。

使得大气温度升高的是地面,使得地面温度升高的是什么?是太阳,大气只是起到一个保温作用,只是不让这个温度流逝出去,温度本身是太阳给的。

地面要是冷的话,大气还能保冷。

就像卖冰棍的给冰棍盖一棉被,就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例题】

解析:

C项,霜冻是晚上的降温过程,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就会从空气中凝结出来。就可以看到在晨间的植物叶片上有露水。如果外面的气温低于零度,凝结出来的就不是水了,就成了凝华了,这就是霜(冰)。也就是说,如果出霜了,也就说明最低气温低于零度了。

《齐民要术》中应对霜冻的措施,大量燃烧秸秆,不要烧毁掉,而是烧一会儿后用水浇灭,让它冒烟,这原理也就是为了增加大气的逆辐射。

只是现在不能这么做了,燃烧秸秆属于环境污染。

走山路打草,不仅仅是为了惊蛇,也是为了打掉露水,以免湿了裤脚。

D项,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中的多,是空气中的水汽较多。

城市是热岛(热岛效应),就是说城市比周围的地区要热,除此以外,城市也是雾岛。(这些之后会说)不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多,而是因为凝结核(也是水汽凝结的一个必要条件)比较多,这凝结核其实就是污染物、尘埃颗粒等。

降水实际上就是水汽从空气中凝结的过程。降水的必要因素就是一定要降温,温度下降,水汽才能凝结,以下降温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降水:

自然界中空气每上升一千米温度下降六度,所以一定是上升空气才带来降水。

空气有很多方式可以上升,很多种方式:受热上升、遇到山川阻挡上升、气旋气压的作用、锋面雨(冷暖空气流相遇,暖空气爬升降温)等。于是就出现了不同方式的降水。这个后面会详细说。

【例题】

解析:

A项肯定是错的,两日子时气温对比说明9日的子时气温高于8日的子时气温。

B项,体现在昼夜温差,也就是曲线整体的波动频率上。

阴天白天削弱作用,所以气温低,但是夜晚保温作用强,相比之下也不会太冷。

所以越是晴天,昼夜温差更大,越是阴天,昼夜温差越小。

那么可不可以换句话说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呢?

其实不可以。

但是尽管在大多数时候,昼夜温差和气温日较差是一致的。...

气温日较差与昼夜温差是有区别的。

昼夜温差是指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差值。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

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气温最低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在晚上。比如白天的时候突然有冷锋经过,温度降到最低,到晚上暖锋经过后,温度又回升。

D选项,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是错的。云层对于地面的辐射作用叫做 “ 大气逆辐射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叫反射作用。

【问答】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在什么时候?

答: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是在日出前后的时候。

一天之中太阳辐射最高应该是正午最高,但是地面的温度升高,大概就午后一两点了,等到气温升高,得下午两点。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没有太阳了,气温就开始一直降低,直到太阳再次升起。

【问答】

一年当中,最热和最冷一般在什么时候?

北半球最热是七月,尽管对于北半球而言,正午太阳高度最高是6月22日,那为什么得到七月才是温度最高?烧壶开水还得二十分钟呢,何况这么大地球,得热一阵子。

而海洋温度最高,是八月份。可以理解为,水受热放热都比沙子慢。

同样道理,一年之中最低气温,一月份,海洋中是二月份,这还有热力性质差异的问题。海洋中的比热容更大一些,因为水的比热容大;这也是区别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质。

这种加热或降温的峰值,都有一定缓慢性。

答案:D; 海洋上有云彩,昼夜温差较小。海洋温差较小因为海洋的热容量大。

热容量和比热容不一样。

解析:

(1)在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中,所标注总辐射量在140/平方厘米以上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昆明一个是拉萨。这里重点要关注“乌鲁木齐”,它位于总辐射量140/平方厘米以下的地方。

(2)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该地区夏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中国地理夏季气温分布有一个特点:除了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保温作用弱,但是从总辐射量图中可以看出来青藏高原是最强的地方,这个地方太阳很强,温度却不高,这个也是海拔的原因。

青藏高原-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布达拉宫烧水-太阳能灶,人工,20分钟烧水完全ok。

要去的话一定要戴墨镜呀,也一定要带毛衣呀!

八月份进藏,唐古拉山口下雪。

八月知道冷,带了毛衣,也没想到毛衣也不管用。

○【Scan the Atlas】(我对 定冠词"the" 与 不定冠词"a"的用法有了一个推测)

【总结】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或者叫做"太阳高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

2. 海拔高度:地势。一般来讲,地势高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典型例子:青藏高原)

3. 天气和气候:换句话说,降水多的地方太阳辐射少。 (比如四川较长江的下游上海市,降水更多因而太阳辐射少)

【问题】乌鲁木齐为什么往西边去太阳辐射就少了?

一方面纬度高了;另一方面乌鲁木齐以西的地区降水增加——伊犁谷地(受大西洋水汽影响)。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55267470535917508.html(伊犁河谷降水量大的原因)

【问题】描述台湾岛的太阳辐射分布。

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原因:

1. 纬度:北边纬度高辐射低,南边纬度低辐射强(这是太阳高度角的原因);

2. 降水:很明显东侧是迎风坡。迎风坡度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对削弱作用大,所以太阳辐射小;

西侧是背风坡,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阳辐射大。

地势:台湾山脉。有的地图可以看出来高矮,即地势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其实对于太阳辐射的描述与分析是一大类题。

结合中国太阳辐射分布图与降水分布图。

-新-

【例题】

这是送分题,选A

【例题】

解析:

(1)实线是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或者说这是理想辐射量。

而虚线是代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也可以说这是实际辐射量。

理想辐射量两地一样,说明两地的纬度应是一致的,而实际有区别。

就要依照地势、气候与天气这剩余的两个角度去分析。

甲图明显比乙图的实际辐射量小,说明大气削弱的更多一些,因而证明其降水更多一些。

A项中,海口与呼和浩特的纬度差距太大。

B项是正确答案,拉萨与重庆是同一纬度的两个城市。所以其理想辐射量一致,而其实际辐射量。

C项中,北京和银川的纬度相似,而北京较银川距海洋更近,故降水量多于银川,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D项中的漠河市与昆明的唯独差距太大。

(2)

C项中被减少的是可见光,可见光主要是被反射作用削弱,而主要发挥反射作用的是云层。

【例题】

注:它这个图画得不对,上面(外圈)的那个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下面那个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阴影代表的是被大气削弱的那部分。而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的是阴影部分。

解析:

(1)③增大就是本应该被大气削弱的红外线多了,主要削弱红外线的是二氧化碳。

A项 而能造成二氧化碳增多的选项是A选项。

B项 硫是污染物,对于红外线没有削弱作用。

C项 植树造林会减弱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地表对于红外线的接受量。

D项 与题无关

天然气的燃烧的产物虽然不怎么低碳,相对煤和石油来说要简单清洁很多。不会产生粉尘/固体颗粒,不会产生太多的复杂烃,不会有太多的不完全燃烧,不会产生太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2)

氯氟氰(lv fu qing)会破坏臭氧,臭氧吸收的紫外线就少了,同时氟氯氰还能大量吸收红外线(和二氧化碳一个作用)

所以当氯氟氰大量使用排放后,地表的紫外线增多了

而到达地表的红外线减少了。

正项为A ,①处的阴影部分缩小,③处的阴影部分增大


[高中地理·安迎] 009 【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