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之声》到《铃芽之旅》,新海诚的“变”与“不变”(上)

⚠警告:本篇一次性把新海诚作品剧透了个遍
【写在前面】

前不久,时隔4年的新海诚导演动画电影新作再次登陆国内院线。对于大多数的观众而言,与“新海诚作品”的首次接触可能是2016年的《你的名字。》;对于“新海诚老粉”来说,时间可能要回顾到2007年的《秒速5厘米》;当然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与这位日本动画导演的作品相遇,《铃芽之旅》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然而根据截至目前的影评来看,《铃芽之旅》的评价比较微妙,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不如《你的名字。》好看。具体来说,许多不是第一次接触新海诚电影的观众觉得画面精细但不够唯美,而感情戏则有点“不够味儿”,少了几分原本的细腻,而多了几分看不懂的奇幻。
对于这样的结果,一些评论将原因归结为片中地震和灾害的主题在国内“水土不服”。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只触及了皮毛。写不写“灾难”,从来就不是新海诚的重点。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个专门鼓捣感情戏的言情大师。无论是《你的名字。》的流星,还是《天气之子》的暴雨,抑或是《铃芽之旅》的地震,都只是为了衬托一对少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的“主题包装”——没有一个新海诚老粉不是冲着看场爱情故事走进电影院的。不然图啥?防灾训练吗?
笔者看来,觉得《铃芽之旅》不够香,多半是因为已经吃过一顿特别香的《你的名字。》。然而会觉得《你的名字。》真香,其实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新海诚到目前为止最符合大众需求的“端水巅峰”之作——在新海诚的叙事天平上,两端永远放着两个东西:一边是“言情”,另一边是“主题”。他的每部作品,其实都在这两个要素之间“来回端水”,其中唯独《你的名字》达到了大众消费的“黄金平衡”,做到了让大多数人满意。

而实际上,截至今日,由新海诚执导的作品并不是每一部的水都端得像《你的名字。》那样口碑票房双丰收。但这反而意味着新海诚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创作者;与此同时,他也有自己一直“不变”的特性。如果将新海诚的历代作品进行一次兜底整理,就能从他的“变”与“不变”之中,挖掘出新海诚作品真正的本色。
下面,本馆就顺着新海诚的历代作品,共用上下两篇文章,为各位揭密“新海诚”叙事及其不同时期的版本特点,深度挖掘背后隐藏的审美逻辑。
“新海诚叙事”的四阶段
基于叙事风格,本馆提出一个独创性的分类法——将新海诚目前为止的作品进行四阶段分类,仅代表本馆的分析视角,以供各位参考:
1.物哀美学+“世界系”
《星之声》——2002年
《云之彼端,约定之地》——2004年
2.物哀美学+都市言情
《秒速5厘米》——2007年
《言叶之庭》——2013年
3.都市言情+“世界系”
《你的名字。》——2016年
《天气之子》——2019年
4.奇幻言情+“世界系”(?)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年
《铃芽之旅》——2022年
此外,新海诚作品里还有几个“不得不品鉴”的“祖传要素”:电车、下雨、自行车、便利店、乡下人进城/城里人下乡。
闲话少说,下面就按照具体作品为各位进行解析。
【一阶段:物哀美学+“世界系”】
如果对《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和《铃芽之旅》这三部新海诚最新的作品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个统一的基本套路:一对平凡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总是会牵扯到某个对周遭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陨石、暴雨、地震)。
实际上,这个套路从一开始就是新海诚在叙事上的最大特色——“世界系”。
世界系(セカイ系)一词源自自日本的网络论坛,后来被日本文化评论家东浩纪和前岛贤重新定义,成为了用以指代一种日系作品类型的词,用于概括符合以下叙事结构的作品:
在一个带有幻想色彩的虚构背景下,一对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危机存亡。

向上溯源,这类作品明显受到了二十世纪末的“话题大作”《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影响(巨大机器人动画的宏观叙事与青少年微观心理的结合);但同时去除了其中晦涩的心理描写,转而着重表现少男少女的爱情。而世界系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新海诚的首部正式作品:《星之声》。
“世界系”的代表:《星之声》(2002)

《星之声》(『ほしのこえ』)大致剧情如下:
在一个科幻的未来时空,一对互相心生情愫的中学生男女的平凡日常被打破:女主角被选拔加入宇宙军队,踏上远赴太阳系尽头的征途,对抗外星文明威胁。在漫长的时空之旅中,两人互相联系的间隔从天到周、从周到月、从月到年;由于时空传送,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年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二人的感情超越了时空隔阂,在女主角决战之日,男主角加入星际救援队,互相面对天空许下相守诺言。
粗暴总结,这就是一部主打“异地恋”的言情神剧:都异地到光年之外了。凄美、细腻、以时间为主题的虐恋,《星之声》可以说把新海诚接下来二十年的花样都写完了(误)。于此同时,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地展现了“物哀美学”和“世界系”的结合。

“物哀”要展开说再写一篇也不够,这里就粗暴解释一下:一种由《源氏物语》奠定的日式美学,暴力概括就是“凄美”,具体特点举例就是:心思细腻、多愁善感、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与虚无感。常用例子就是下落的樱花,美而易逝,哀而不伤。不如说,要是塑料花就配不上当“物哀”的对象。
这种源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在“世界系”中得到了全新的版本演绎:《星之声》中的男女主角是中学生,在这个世界观里无力反抗现实,被巨大的外在力量(战争=宏观叙事)玩弄于股掌之中,他们能做的只有对彼此真心相守(爱情=微观视角);而其中一方直接参与了决定世界生死存亡的事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世界”与“个人”直接连接。
《星之声》所展示的“世界系”有以下三大特征:
1.重言情,轻奇幻
首先,“世界系”叙事有一个本质问题,或说特色:叙事层次从来都是从“个人”一步就到“世界”,直接跳过了中间的“社会”。这点主要暴露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男女主角进行高强度的集中刻画,缺乏群像描写。二是所谓的“世界危机存亡”通常都只是作为抽象概念的背景,缺乏全面细致的交代。

在《星之声》中,没有男女主角以外的第三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在两人分别描写的战争/日常戏份中,同学、师长、战友、长官、甚至家人,一概没有。整个世界就像空荡荡的舞台,专门用来给男女主角表现对彼此的思念;看似声势浩大的“星际战争”,其实只是一层强加在言情剧上的皮,几艘战舰、几台机甲、几个会变形的外星生命,就是全部内容。战争背后的逻辑动因,科幻军武和外星文明的科学解释,一概没有。
另一方面,这种剑走偏锋,几乎把水全端给“言情”的做法,让男女主角围绕时间与距离的情感变化被刻画得无比细致入微,同时完美展现了“物哀美学”的“克制的美感”:本片中的情感表达不是言情剧中常见的大吼大叫或雨中奔跑,而是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和心理独白进行刻画,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的微观视角。这种忽略了身边一切,只将视线投注在彼此身上(哪怕不见本人)的专注,正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充满自我中心的青涩,却对感情无比真挚的一种夸张化描写。

既符合当时年轻人的生活,又象征着时空相隔
“重言情,轻奇幻”,《星之声》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系”的实际偏重。这点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审美取向。因此这类作品真正面向的受众并不是奇幻爱好者,而是喜欢细腻感情刻画的言情剧爱好者,奇幻只是让情感纠葛更具有风格化的点缀。
2.细腻而压抑的情感表达
平心而论,《星之声》里男女主角的情感表达一定在不少观众看来过于压抑纤细:男女主互相爱慕,片中却连直接表白都未能实现;二人光年相隔,只能通过不知何年送达的短信互相思念;就算被战争拆散,两人既没有考虑私奔,也没有反抗军队。实际上,他们非常“听话”,无论是对命运,还是对世界。

却没有拒绝被肆意左右人生的勇气
究其本质,源自“物哀美学”的“世界系”的感情是一种基于压抑自我、具有自虐倾向的审美志趣。或者说本来的卖点就是在逆境中互相依偎取暖。主人公从不占据剧情中的主动性,而是被动接受自己无力改变的环境压迫(宏观叙事)。在这种悲情主义的渲染下,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当然另一方面,要是男女主角和少年热血作品那样怼天怼地,“世界系”的整体构架早就崩溃了。因此这样的情感表达无关好坏,而是看个人审美取向。对于喜欢虐恋的人来说就和吃辣一样“自取其爽”;但对于会嫌主角不够主动的直爽人来说,估计就像帮犹豫不决的朋友商量情感问题一样让人恼火。
3.与世界命运绑定的少女
最后,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点:“战斗少女”。在《星之声》中,十四岁的女主角驾驶着类似高达的人形机甲在宇宙中与外星生命大战。在几场打戏中,女主角宛如王牌驾驶员在枪林弹雨里游刃有余地大杀四方,甚至打出了巨大机器人动画中的经典绝杀:在危急时刻单骑挑战敌方母舰,一人拉刀光把整条战舰劈成两半。这样的战力,哪怕放在怪力乱神的机器人动画中也不显逊色(起码是个中尉)。

《新世纪福音战士》后裔实锤
《星之声》的打戏不可谓不用心,全程用当时最新潮的3D建模实现,甚至疑似出现了机器人动画中“秀作画”的经典导弹乱舞镜头“板野马戏”。

此外,片中处处充满了会让机器人动画爱好者会心一笑的经典设定——新海诚是懂机战的。同时,他也很懂死宅。因为在所有驾驶机甲(在外太空!)的镜头里,女主角居然穿着校服而不是驾驶服。

无独有偶,“世界系”作品的另一个代表:高桥真的漫画《最终兵器女友》的女主角同样也是一位“战斗少女”,只是她就是兵器本身。

将娇弱的少女和强大的兵器,两个看似相反的标签强行组合在一起的做法,在《机动战士高达》中初见端倪,而后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得到确立,最终在“世界系”中调整到了这样的结构:
女主角是无法摆脱战斗宿命的少女,而世界上唯一真心守护她的,是过着日常生活的无力的男主角。
一言蔽之,这样的结构是传统物哀美学与宅文化在这个时期的“集大成”。它既满足了“机器人”、“战争”等宅文化的趣味,又实现了与“恋爱”、“日常”的桥接,同时足够细腻值得回味。但它显然宅味四溢,本质上是一种小众作品的风格。
对于《星之声》代表的“世界系”,可以这样总结:这是一种对观众的接受门槛要求极高的叙事风格。如果能够全盘接受,那么将会在这个由高度细腻的场景描写打造的绝美世界里,和主角共同经历一场回味无穷的凄美心理历程;但如果不能完全接受,其实很多地方都容易出现“无法入戏”的违和感。
对于新海诚来说,距离打造《你的名字。》等日后的“大众作品”,此时还有整整14年(正好是女主角的年龄)的“成长之路”要走。
未完成的“世界系革命”:《云之彼端,约定之地》(2004)

在各种意义上,新海诚的第二部电影《云之彼端,约定之地》(『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都是前作的“加强版”:《星之声》实际上是新海诚“独立制作”的个人作品,也是当时电子动画制作的话题事件。而《云之彼端》则是他首次以商业作品的形式制作的“正式大作”(《星之声》是25分钟的短片,而《云之彼端》则是一小时半的标准电影长片)。
相比《星之声》,《云之彼端》在内容丰富度上得到了“史诗级加强”:
在一个日本被南北分裂的架空历史背景中,有三个心怀梦想的中学生:女主、男主和男二,他们梦想着建造一台飞机,飞往位于南北分界线的巨大实验装置——“塔”。造梦的青春美好纯真,但一切随着成长与世界的变革毁于一旦:女主重病昏睡住院,男二选择投身科研,男主独自去往东京读书,南北再次面临开战危机,再也不是做梦的时代了。

然而,战争前夜的汹涌暗流将三人再次连接起来。男二在科研中发现真相:女主的昏睡和“塔”的实验相关。女主也“托梦”与男主重逢,男主下定决心要实现当年约定,拯救昏睡的女主。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开战前夜,三人再次回到造梦工厂,完成了飞机。最终,男主在战火中驾驶飞机带着女主飞往“约定之地”——“塔”。女主“梦醒”,却忘记了想要向男主表白的心意,但两人终得再次相见。
概括来说,《云之彼端》是新海诚对“世界系”的一次未完成的革命。
1.除了爱情,还有梦想、友情和社会
先说说“革新”。本作在感情戏和世界观构造的两个维度上对“世界系”进行了极大丰富。
在“世界系”的硬菜——“言情”方面,《云之彼端》是目前新海诚作品中唯一采用“三人行”结构的作品:这次的感情戏不再是一男一女的“双边关系”,而是三人围绕梦想的“多边外交”:男主和男二是好友,梦想一起造飞机去往“塔”。女主是他们共同怀有好感的对象,被邀请加入这个梦想。

因为有了“造飞机、去云端”这个主题,三人之间不仅有爱情,还有友情和理想,不再是“除了爱情少男少女一无所有”的闭塞关系。相对于《星之声》中高度架空的人物造型,《云之彼端》里的人物更接近拥有日常人际关系的“正常人”。
在锦上添花的“奇幻”方面,《云之彼端》的世界不再是只有少年少女和一张奇幻皮的空荡荡世界。本片达到了“架空历史”作品的标准水平,有着相当细致的世界观设定,从政治局势到军事科技都有自圆其说的解释。“世界系”中通常缺失的“社会”,也通过围绕三个主角的各方势力得到填充。在这部片里,“大人们”的戏份很多。无论实验还是战争,他们才是真正能左右现实的力量,因此成为了少男少女们与世界的“接口”。“世界危机存亡”这件事,不再是主人公从“个人”到“世界”的一步登天。

他俩甚至也有个“造飞机”的青春旧事
2.逃不掉的宿命少女和爱情拯救世界
再来谈谈“守旧”。一句话,《云之彼端》依旧走不出“世界系”的核心逻辑:女主负责绑定世界危机,而男主负责拯救女主。
在情感戏方面,“三人行”的结构按照常规恋爱作品发展下去,通常会变成“三角恋”的“胃痛型”作品……可惜并没有。因为在“世界系”中有一个不能打破的原则:男女主角必须是“纯粹的双箭头关系”,绝对容不得第三方插一脚。可以说这类作品在男女主角感情的“纯粹性”上要求非常高(毕竟是从“只有你我的世界”演变而来的)。

为了保持男女主角的“双纯关系”,片中特意给男主和男二安排了不同剧情:男二投身科研还加入军事势力,逐渐远离和女主的感情戏转而绑定“奇幻”(世界存亡层面),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女配角来“转意火力;而男主还是熟悉的“普通高中生”(“日常”)身份,所有行动都以“拯救女主”(言情层面)为目的。

另一方面,女主角的形象虽然不是“战斗少女”,但依旧还是“只有男主角才能拯救的少女”。“少女”和“世界危机存亡”,在这部电影里依然被强硬的逻辑绑定:女主角的梦境和高耸入云的“塔”直接连接,只要醒来便会引发巨大灾难,于是被迫陷入沉睡。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空无一人的梦境世界不断思念男主角,期待他驾驶着飞机带她前往约定之地——正如结局所展现的一样。

单论女主角在剧情中的被动性,比起《星之声》被更加强化了,变成了某种更古早版本的“活祭品”:一种美好与脆弱的象征,她为这个世界承担着过载的重量,不是自主选择,而是天生如此。她的残酷命运无法自己改变,而是需要男主角的爱情力量。
非常有趣的是,在最新的《铃芽之旅》中,这样的男女主角结构恰好被大致反转过来(下篇再谈)。
3.“世界系”,少年青涩的梦
总结而言,《云之彼端》在《星之声》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创新与丰富,标志着“新海诚作品”从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独立创作走向面向大众的“商业作品”。同时,《云之彼端》没有因为是商业化作品而失去新海诚引以为傲的特色:绝美的精细作画、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用“世界系”叙事呈现的“少年之心”。
可以这样说,“世界系”在一些方面“味儿冲”的原因就是少年情怀。正是因为尚未被社会打磨得圆滑,才会把未经过滤的情感如洪水般倾泻而出;正是因为尚未被柴米油盐变得“油腻”,才会对感情拥有如此细腻以至于不真实的理想憧憬;正是因为尚未对真实的世界和感情失望透顶,才会在作品之中奋不顾身地为了爱情与世界倾尽所有——“世界系”,也许不成熟,但绝不油腻,也不躺平,是一场青涩而充满浪漫主义的,未竟的少年梦。
而在整整12年后,新海诚用《你的名字。》完成了对“世界系”的真正革命——把“少年的梦”,写成了“大家的梦”。
(下期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