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这样子为政者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拱卫辅佐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的特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以暂时为了不受刑罚而不去犯罪,但不会从心底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会以不服从统治为耻,而且会自动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习学业,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对待世事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的话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同时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去世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道,指的是养活父母,不让父母忍饥挨饿便行了。但是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总是保持一份平和可亲的面容最难。遇到棘手的事务就由晚辈去做;有美酒佳肴就让长辈享受,难道仅仅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交流,但是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没有主见的愚人一样。但是等他散学离开之后,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学问时,却能充分理解并发挥我所讲的知识,由此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做事情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凭借这个品质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一个真正有道德涵养的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