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使命与作用

2023-02-25 09:37 作者:无法显示的wdp  | 我要投稿

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因为反动的农奴制、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的专制主义,故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大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组织,无疑对当时文化的传播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后世大学的发展。

大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其诞生之初的使命和作用就是传授知识,但与古希腊的学院不同的是,相较于哲学、数学,中世纪一开始诞生的大学更偏向于神学,以及实用性比较高的法学和医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就是由讨论神学的老师与学生所构成的,随着名气的传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博洛尼亚大学求学,其教授的学科也日益丰富起来。但在发展中,实用主义色彩慢慢充斥在大学校园,在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里,民法通常是最受欢迎的领域,教会法紧随其后,然后是医学。所以这些中世纪的大学在当时培养了一大批法律和医学方面的人才,比如市政和教会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医生,而不是哲学家、纯科学家。因此,甚至有人认为中世纪大学是古典研究的障碍,持这样观点的人觉得这些大学实际上把文艺复兴推迟至14世纪末和15世纪才发生,古典研究受到了大学的抑制。但仅从学科角度审查中世纪大学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是片面的。在中世纪那样一个“黑暗时代”,大学的出现为当时人们思想间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一个场所,使无数的新思想和理论得以产生和流传,对当时饱受压迫的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经过大学学习后获得知识的人也不计其数,可以把他们称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往往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当他们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后,自然会对教会黑暗统治下的现状感到不满,进而形成一股冲击其统治的强大力量,这也是文艺复兴的动力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大学作为人群的聚居地,其周边地区的商业一般而言都比较发达,相对应的,当地的工商业阶级的势力也更为强大,对商业发展也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事实也证明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日后将改变世界的格局。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就已经打破了宗教神学对教育的垄断,其开始的使命也就是教授知识,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时代的发展,大学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上,正如同中世纪大学那样促成了文艺复兴的产生,日后的大学也将会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担负更多的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现代大学则以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为典范·,柏林洪堡大学取当时欧洲各大学之长,提出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从此大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机构这一定义,更肩负起了科研机构的使命。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亚历山大·洪堡认为科学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一个探索科学真理的人不仅应该探索科学知识,而且应该具有全面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参加社会实践。于是,柏林洪堡大学在当时不仅吸引了黑格尔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大师任教,也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总共培养了29位诺奖得主,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等科学家也都曾在柏林洪堡大学求学或任教,柏林洪堡大学可以说成为了当时的欧洲几大科学中心之一。柏林洪堡大学的成功也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的大学教育模式。不仅德国国内纷纷以其为范本进行大学改建,国外也出现了仿照其模式建立的新型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间,也广泛吸收了柏林洪堡大学的思想,并且在任北大校长期间用其丰富了北大的办学理念。这种强调教研合一的大学模式使得德国的研究环境到了19世纪中期有了很大的改变,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了大学学历中所必须的资格,并且也是教授知识的一部分。所以新型的大学模式给德国带来了科学上的繁荣,对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科学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大量如同柏林洪堡大学制度大学的设立,也为人类的科学文明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步入21世纪,我们居住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带来的众多机遇中,大学比以往的社会中更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向更广大的范围传播和转化。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大学创造新的思想和理论,也加快了知识的质量提高和应用。但信息时代下,大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信息时代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科技成果产品化的周期缩短,使得人们更注重于知识的有形价值,功利主义滋长,人文精神的培养容易受到忽视,而人文精神恰巧是大学能得以继续发展的核心之一,健全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而当我们考虑到社会快速发展时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学面临的挑战便更会巨大。此时大学的使命与作用已经不仅仅简单的局限于教育组织和科研组织了,在信息背景下,大学承担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更为复杂和重要。

就学生教育而言,首先,大学应该培养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具有发掘新知识的能力的学生。正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当初所提倡的德育、美育、体育等,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学习到知识,更要在社会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而具有高尚品德与素质的学生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能活的更有价值。反观那些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学生,反而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和个人素质,大学还应鼓励学生用新颖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在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应该是21世纪大学培养有良好判断能力与批判思维学生的职责。而科学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不断怀疑前人的质疑史,大学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在质疑中探索发现,勇于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于社会发展而言,大学应致力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与社会发展存在三种关系:大学引领社会发展、大学与社会发展并行、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这里所说的“致力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指的是大学需要走在社会的前面,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思想新技术,让社会得到充满活力的发展。因此,要想社会朝着理想的方向进步,大学不仅要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应该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引领。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21世纪,大学还应该进一步推动各个国家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的调整大学对人才培养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世界许多大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与同外界交往的频率、学术间的交流、文化间的融合相关联。跨文化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方式,但全球化和国际化并不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了它们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做到在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和放开教育体制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像新文化运动中有学者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等相关论调来全面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人类最早的一批大学,诸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就注定了大学这种新兴的组织结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传播、对人人格精神的培养相较于古雅典式的学院所带来的贡献都是后者所不及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学的使命和内涵也渐渐丰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科学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步入21世纪,大学更应担当更多的使命,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应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人类文明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使命与作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