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二十六《简述拉夫的发展脉络》

2023-10-13 23:18 作者:木鱼碎片  | 我要投稿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和《外国服装史》-袁仄、蒋玉秋、李柏英编著

简述拉夫的发展脉络

拉夫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风时期(1550-1620)

(1)拉夫是一种围于颈项的轮状皱领,流行于16世纪到17世纪, 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拉夫最早在德国风时期就已现端倪, 不过那时这些褶饰还连接在内衣高领的领缘上, 到了西班牙风时代, 拉夫完全脱离内衣, 成为此时服饰上相对独立的一个配件, 流行于男女贵族及富人服饰。

(2)拉夫呈车轮状造型, 随着流行的展开, 其形越来越大, 制作拉夫领往往需要3~4米的亚麻布或轻薄沙罗织物, 根据审美需要制成或宽或窄的折痕效果, 再经过浆洗, 显得非常硬挺。拉夫过于宽时, 为了保持不变形, 在拉夫底下用金属丝做的撑圈托着。拉夫领的使用使穿着者的体态看起来非常挺拔, 但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3)拉夫产生后, 很快传遍欧洲各国, 法国英国的贵族们竞相模仿。拉夫成了贵族男女脖子上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在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盛行“伊丽莎白领”这种领式不是圆盘式的, 而是前边打开, 后颈处高耸的扇形, 用亚麻布或丽丝制作。到17世纪时期, 荷兰崛起, 取代了西班牙掌握了服装流行的领导权, 过去那贵族们的奢华和浪费被反对, 需要使用大量布料和淀粉(浆布用)的巨大的车轮形拉夫被抛弃。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二十六《简述拉夫的发展脉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