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试 | Koundé 的央视版译名“昆代”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原文首发于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87026054

通宵临时加更,也是本人时隔一年,再一次针对人名译名写《译名试》稿件。
开篇提醒:由于本人并未在央视任何部门有任职,也不是哪一所大学的教授,更不是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的成员,纯粹是手头有几本辞典、有写过几篇相关稿件经验的素人,因此本文标题中“Koundé 的央视版译名“昆代”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并非真实反映央视内部制作译名的过程,最多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可能。基于此,本文特别标注为“虚构创作”。然而并非文内所有的内容依靠本人脑补,必要的依据我都会贴上,诸位请学会理性思考。

一切都要从我早睡早起谈起。
在我把上一篇稿件写完后:

为了看阿根廷那场球,我晚8点就躺床上睡了。醒来时大约11点半,我爬下床坐在电脑前,看法国这场提个神。
没几分钟,我真醒了:

迷迷糊糊中我才反应过来,这位就是那个跟切尔西吵了快一整年转会绯闻,最后跑去巴萨踢欧联的 Jules Koundé。
看过我一年前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有印象,我最为倚仗的权威材料就是在2007年出版、由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主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修订版)》。这本辞典不仅收录了约70万个人名词条,可以直接查阅得到成品翻译,而且提供了各种翻译依据和55张译音表等翻译工具,用于制作未收录的外国人名翻译,其在国内人名翻译领域的权威性无需多言。
我一直以为,“Koundé”翻译成“孔德”没什么大问题。我个人在 Jules Koundé 开始流出转会切尔西传闻的时候,查过“Koundé”的翻译问题。虽然这个名字不存在成品词条,但使用法汉译音表,可以得到“孔德”这个翻译(虽然那时我认为“孔代”更为贴切)。那时候,我更在意一些自媒体把“Jules”乱译的现象。
今晚看到央视这个翻译版本,让我突然有些好奇:央视是怎么制作这个译名的,为什么会和我之前得到的结论有冲突,他们是从什么角度审视这个名字的。

Jules Koundé,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籍,有贝宁血统(来自父亲)。

没有其他多余的信息,我们可以开始制作翻译了。
他是一个出生在巴黎的法国人,我们理所应当地把他的名字按照法语的方式处理。首先,“Jules”的翻译是没啥疑问的:

请认准[法]版本。
“Koundé”在《辞典》正文没有成品翻译,因此我们启用法汉译音表:

基于本表,可得到初版翻译“库恩德”。但很明显,这个翻译版本将原本作为一个音节的“Koun”拆开成“Kou/n”进行翻译,不是不行,但不太符合发音直觉。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查一查“Koun”这个音节在作为完整单一音节且不作为最后一个音节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法语成品词条作为参考。但很不幸,没有完美匹配的可参考词条,但存在不少使用法语的非洲国家的相关词条。
举几个例子:

这个词条还是[贝宁]词条,考虑到 Jules Koundé 本人有贝宁血统,这个词条的参考价值非常高。

该词条为[法]词条,和 Jules Koundé 的成长环境很贴合,但该词条的“koun”音节为词尾音节,参考价值没那么高。

“Kounda”这个词条是最接近“Koundé”结构的词条。考虑到马里、加蓬都是法语国家,这个词条的参考价值也是很高的。同时,“Kounkou”这个词条可以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孔”和“库”应该怎么和音节对应。
综合上述例子,“Koundé”翻译成“孔德”是一个合理的结果。当然,考虑到法语里“dé”音节是绝对开音节,“é”是需要发音的,从读音的角度考虑,“dé”应当翻译成“代”而不是“德”(译作“德”相当于把“Koundé”当相对开音节处理,与事实不符)。
综上分析,“朱尔·孔代”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版本,“朱尔·孔德”也算符合规范但不够贴切的版本。
我原以为这个名字的翻译可以定稿了。

央视给的翻译是“昆代”。
一瞬间我的认知被小小冲击了一下,但很快我就醒了过来:央视的这个翻译应该不是按照我之前的逻辑基础来操作的。
回到前文的分析,我在前面写了一句看似理所应当的理论依据:
“他是一个出生在巴黎的法国人,我们理所应当地把他的名字按照法语的方式处理”。
很明显,央视这个翻译版本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我们回看之前的分析,“Koun”这个音节,能查到的词条里绝大多数来源于说法语的非洲国家,换言之,“Koundé”这个名字来源于非洲,应当按照翻译非洲人名的标准对待。
说法语的非洲国家使用法语标准,有什么问题?
还真的有问题,因为非洲人本身就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欧美语言硬套,并不符合非洲现实情况,(何况有一种东西叫“非洲法语……);另外,《辞典》对于非洲人名,也有自己的一套要求。
因为 Jules Koundé 出生在法国巴黎,这一生都是在欧洲国家生活,因此他的名字“Jules”理应按照法语的标准进行翻译,“朱尔”这个翻译算是定稿了。
那针对他祖传的姓氏“Koundé”,我们尝试把它当作贝宁名字来处理。首先,我们需要查一查贝宁名字应当用什么标准:

这个翻译依据也能解释“Jules”译为“朱尔”的原因。
基于此,“Koundé”按照班图汉译音表进行处理,得到的结果如下:

“昆代”这个翻译大概就是这么定稿的。
至于正文是否存在词条参考,前文我们也举例了,哪怕是[贝宁]词条“Adekounte”,对待“koun”这个音节的翻译依旧是“孔”,这和译音表给出的结果并不相符。
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读出一个信息:在权威媒体看来,“借鉴成品词条案例参与翻译制作”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制作翻译,更在乎的是“这个名字的来源”,确定来源后,查翻译依据,然后依照依据制作翻译。这个流程制作出来的翻译是否贴合他本人的读音,我不知道,也不敢妄言(每次提起这个就会被一帮人喷,懒得辩了),但这个流程制作出来的翻译是“符合标准”的——不仅仅是符合译音表的选字标准,更符合最为基本的翻译依据。
我们普通人在讨论“外国人名翻译”时,热衷于讨论“发音”和“听感”,发音像什么、听感像什么,就按照自己的想象选字翻译,也因此,什么神奇的翻译都能出现。“规范化翻译”的价值就在于统一,同一个标准下制作的翻译,只要细节足够到位,得到的翻译基本上是唯一的,既方便唯一指代,也方便传播与检索。
这个案例也让我之前做翻译的工作流程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在我看来,权威媒体对于“词条正文”和附录制定的标准是区别看待的:正文这约70万个词条,应当被看作附录标准的特例,可以用来参考,但出现分歧时,应当按译音表的制作结果为标准。这也有一个好处:特例的参考情况越少,未来新名字翻译时,贴合译音表的情况越普遍,方便未来正文词条扩充与附录标准的统一化,历史遗留问题所带来的“约定俗成”的情况也会减少。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这么认为,但希望我的解读能稍微靠点谱。

这个案例也同时解释了央视的几个人名翻译问题。
首先是本系列的第一位主角:Aurélien Tchouaméni。


Aurélien Tchouaméni,出生于法国鲁昂,有喀麦隆血统。当时我对于“Tchouaméni”的翻译处理,尤其是“Tchou”的翻译,用的是正文里[喀]的词条进行参考翻译,但“améni”的部分使用了法汉译音表,这事实上构成了“单一人名词条使用两套不同的翻译依据处理”的情况,与我本人认定的标准“单一人名词条仅使用唯一一个翻译依据进行处理”相违。
我们试着把“Tchouaméni”按照喀麦隆名字的标准进行处理。首先,先翻一翻依据:

同为班图语,据此可得到结果如下:

“楚阿梅尼”这个定稿大抵是这么来的。我之前的那篇文章虽然得到了一样的结论,但论证的过程出现了问题,可信度理应被质疑。
接下来是另一位:Dayot Upamecano。

Dayot Upamecano,出生于法国埃夫勒(Évreux),拥有几内亚比绍血统。

本段仅讨论“Upamecano”的翻译。去年本人在知乎和B站发布但半路夭折的《顺藤摸瓜》系列,其合作方与版权方 @赤月瑠璃 曾在自己的专栏里将“Upamecano”译作“于帕梅卡诺”:

注意,本人并非对 @赤月瑠璃 本人进行批评,因为我本人就是因为他制作的系列开始活动的,包括本人目前在知乎和B站的ID、《顺藤摸瓜》系列的版权,都在 @赤月瑠璃 手上。本案例仅作为对央视翻译版本所透露出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特此声明。
如果按照我们之前“法国人就应该按照法语的标准翻译”的想法,“于帕梅卡诺”并不是一个错误的翻译:

但很明显,“Upamecano”这个名字来源于非洲。如果我们把这个名字按照几内亚比绍人名进行处理呢?
首先是翻译依据:

很有意思的是,《辞典》给了两种翻译依据。我不知道官方的指导意见如何,仅我个人的理解,如果这个人有葡萄牙血统或者这个人名的葡萄牙语特征比较明显,那就启用葡萄牙汉译音表,否则启用班图汉译音表。
我们先使用班图汉译音表制作翻译:

再启用葡萄牙汉译音表制作:

很凑巧,两张表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大概官媒定稿“乌帕梅卡诺”的原因就是这样了。如果二者冲突了,我不知道央视他们会怎么处理,如果是我,我会按照之前的判断标准,选择班图汉译音表来制作翻译。
现在主流体育媒体使用“乌帕梅卡诺”这个翻译的原因是查过《辞典》吗?其实“Upamecano”这个名字按照英语读,和“乌帕梅卡诺”大差不差,这帮“专业”媒体大概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没有任何值得吹嘘的地方;“于帕梅卡诺”这个翻译,我也并不认为是所谓的“错误”,只是从最基础的“这个名字当法语名字看还是非洲名字看”这件事上存在分歧罢了,最起码是花时间尝试考证了,和那帮“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媒体相比还是更强一点的。

因为我是写“规范化翻译”的,所以我支持权威媒体制作翻译的逻辑,而不是随大流、盲从所谓的“约定俗成”。我写这些内容的原因,也是希望诸位能认识一下“规范化翻译”这件事,如果愿意转发支持,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我只愿意写年轻且未出名球员的译名问题。老球员受限于所谓的“约定俗成”需要,改动的阻力太大,还惹得一帮“人”不高兴、拿官媒那些不得不随波逐流的版本对我指指点点。我觉得,趁着年轻球员没成名,写一些东西普及一下,或许还来得及改,那些老球员反正也踢不了几年,当特例处理算了。
当然,开始写这些内容的原因,也离不开一些“人”的“鼓舞”:



我们的义务教育是不是出了那么一点点的问题?怎么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对知识的尊重”都漠视了?
当然,不理性的声音里也包含了对现状的不满:

只靠个人的努力,这个现状是没法儿真正得到改善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尤其是那些掌握舆论走向的“专业”媒体),让规范化译名得到真正的推广,让上面这些截图所代表的思想真正地被人们所唾弃。
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