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翻译】Panzer Tracts 3-1 序言
作者:Thomas L.Jentz,Hilary Louis Doyle
译者:Pzkpfw38nA车长
注:正文中括号内红色字为译者所加,译者经验不足,相关翻译错误请各位积极批评指正。文章翻译仅供学习交流以及参考的方便,译者未参加激励计划。

序言
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准确的描述德国战前坦克发展的状况:三号坦克A到D型以及它的前级“轻型拖拉机(Leichttracktor,早期试验车)”。这份文献只基于设计、制造、参与建设这些坦克的人留下的一手资料档案而写作。之前对这一主题的写作都是参考了英国情报部门在战时和战后的报告——很遗憾的是,这些基于“猜测”的情报包含了许多的错误(比如三号A-D型全身30mm装甲、克虏伯的M.K.A.是三号坦克的前级)。因此我们决定不使用这些情报,因为它们不如上面提到的一手资料。

出于对德国技术的兴趣,在战争末期英国装甲技术学院(British School of Tank Technology)带走了克虏伯设计局和陆军武器局(Heeres Waffenamt)的相关设计文件。幸运的是M.K.A.的档案就在其中,并且因此得以保存。这些原始项目记录透露了克虏伯试图开展的一系列外贸坦克计划。这些原始档案保存在装甲技术学院,军情10处错误地将M.K.A.报告为三号坦克的前级。M.K.A.(mittlerer Kampfwagen fuer Ausland)外贸坦克真正的发展史将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公布。

相当少的战前德国坦克发展记录得以保存,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克虏伯战前的活动细节被作为纽伦堡审判战争罪责的证据而保存。这一举动保存了克虏伯包含其武器设计生产成就细节的年报,而且我们还获得了戴姆勒-奔驰档案馆、武器局的原始档案,美国国家档案馆、德联邦军事档案馆的记录。
了解这一发展史的关键是知道有哪些角色参与了其中。德军建立了一套控制良好的武器发展和采购体系,涉及到监察局6处(Inspecktorat6,In6)和武器局6处(Waffenpruefwesen6,Wa.Prw.6)还有各种承包商。监察局6处负责为部队想获取的新载具设定技术指标,还负责批准设计进入量产。武器局6处负责制作设计规范,发布设计合同,召开控制项目进展的会议。商业设计师会被告知设计指标和可用的构件。武器局6处给克虏伯、M.A.N.、莱茵金属和戴姆勒-奔驰下发合同,要求他们对细节进行设计并制造出试验车。设计结果在监察局6处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研制。
和德国武器在(间战)几年时间中的发展一样,武器的名字也随时间变化。为了避免因为使用“原型车”这类不准确的词而导致的混乱,历史记录留下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在原始档案中被使用。例如”克虏伯轻型拖拉机 (Krupp Leichttracktor)”这样的名字并不意味着克虏伯先生或者他手下的雇员实际发明了这辆坦克,它仅仅意味着克虏伯的设计局负责了能使这辆机器运转起来的具体的细节设计。在本书中出现的名字“戴姆勒-奔驰”、“克虏伯”、“莱茵金属”、“阿尔凯特”等等都是指的这家公司或者这家公司的代表人,而不是指这些公司的创始人。

把这些(间战期)火力、装甲贫弱的轻型坦克和二战期间装甲更厚火力更猛的坦克作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并轻视这些(间战期)轻型坦克是极其错误的。这些坦克已经是当时技术条件和有限预算下的最优解。他们不是从其他公司进口来便宜垃圾的仿制品而已,而是一次基于经过深思熟虑的战术需求下的对武器系统进行升级的认真尝试。在那时(间战期)没有给轻型坦克安装比能抵挡机枪射出的穿甲弹更厚的装甲的必要。在一战中是机枪阻止了机动作战的步伐,因此免疫并拔除敌方机枪火力是重新获得机动能力(指的是战术层面上部队的机动性)的前提。事实上三号坦克A-D型的装甲可以轻易地被波兰37mm反坦克炮击穿——这是德国人在波兰战役前就已了解的。真正的错误是给坦克增加装甲使其免疫单发反坦克武器。更厚装甲和单发反坦克武器的甲弹对抗就这样开启了——装甲在这场对抗中至今也没赢过。
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存世的三号坦克A-D型,本书中的坦克图片以原始手册中的部件图为基础绘制而成,辅以照片与影像中发现的细节。我们在原始的工程概要图中发现了大量的错误(例如润滑剂表),但是部件图还是值得信赖的。幸运的是,能拼出一个完整且准确的炮塔所需的全部部件图都幸存了下来。而且9张三号坦克D型底盘的原始部件图能完美地拼合在一起,得到有史以来第一张准确的四视图。
附:不要使用三号坦克B、C、D型原始手册中列举的履带接地长度,这些数值被缩小了。很明显,比这更长的实际测量的长度将用于改正坦克对地压强的计算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