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疗梅核气医案。一女32岁,患者自觉咽中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苓桂术甘汤治疗梅核气医案。一女32岁,患者自觉咽中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满闷,常疑自己患咽部肿瘤,曾多次去诸医院五官科检查,均未发现鼻咽部异常,诊断为“癔症”,检查:表情抑郁,沉默少言,舌苔薄白,脉弦缓,腹部有振水音。以理气化痰,健脾除饮之法,投半夏厚朴汤合苓桂术甘汤:厚朴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姜4片、紫苏梗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复诊:服上方3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胸闷明显减轻,神清气爽,面带笑容。又投上方加薄荷3剂,诸症消失,再投2剂善其后。 《经方临床应用》论:脉弦缓,腹部有振水音,此是宿水不化,苓桂术甘汤,消化停水也。此是水阻肺胃,胆经不降,则胸膈噎塞,咽如有物梗阻。腹有水声,这有这一停水之象。癔症、神经官能症,这都是西医的病名,西医能精准的诊断出没有器质性变,这时候就可以交给中医的了,并且中医善长此类病。 苓桂术甘汤记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组成为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功效。主治痰饮病,为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美尼尔病、心包积液、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属痰饮内停者。 苓桂术甘汤对免疫功能具有促进、调节作用,又有广谱抗过敏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并对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抑杀作用,因而对慢性胃炎、支气管哮喘应有一定治疗作用。该方剂对胃肠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和利尿作用,同时对心脏血管功能、血液流变学均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水肿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对肝胆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均有十分积极影响,这对保证上述适应证的疗效可起到辅助作用,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各味中药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因此应用范围可适当扩大。但是对上述适应证和并发水肿,从现代医学分析,大多已合并心力衰竭或其他心功能障碍,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还应配合现代医学解痉止喘、吸痰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为宜。 苓桂术甘汤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方论》)。其治法当温阳化饮,健脾和中。 苓桂术甘汤所治痰饮病,乃因中阳不足,饮停心下所致。中焦阳虚,脾失运化,则湿聚成饮;饮阻中焦,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心悸,胸满,或短气而咳。治宜温阳健脾利湿以化饮。方中以茯苓为君,取其甘淡性平,健脾利湿、化饮。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温阳以化饮。苓、桂相伍,一利一湿,颇具温化渗利之效。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故以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邪去而不复聚。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药仅4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实为治痰饮之和剂。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 苓桂术甘汤为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沉紧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若呕吐痰水,加制半夏;痰多,再加陈皮;气虚,加党参、黄芪;脾阳不足、湿盛泄泻,可与平胃散合用。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可加枳实以快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